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
2.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照例”写出了“流利地背出前一天学的功课”对于孙中山来说不是偶然的。
3.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壮着胆子说明当时的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可要冒着被戒尺打的风险呢!
4.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的表现说明先生并没有生气,而是对孙中山主动提问表示了赞扬与肯定。
课文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2.孙中山向老师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想一想,同学们此时会想写什么?
同学们会想:孙中山胆子真大,先生肯定会揍他的。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
①孙中山每天照例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②孙中山壮着胆子请求老师给他讲课文内容。
③为了学好知识,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挨打也值得。
4. 文中为什么要描写同学们的表现?
从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怕先生的。这与孙中山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孙中山不懂九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