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简介:
魏丽君,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实践导师。
《纸船和风筝》两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会认“筝、鼠、熊”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抓、扎、折、但、纸、张”六个生字。区分同音字“漂”与“飘”,学会用多种方法猜读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默读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动词,学习利用动词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 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朗读,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如何交朋友有所感悟。
【学习重点】
通过一次次默读和思考,学会默读,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学习难点】
找出文中动词,学习利用动词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壹
直接导入 ,猜认“筝”
1. 读准课题。
(1)正音:筝”是翘舌音,后鼻音。
(2)读课题:“纸船”翘舌音,“风筝”后鼻音,轻声。
2. 研读“筝”字。
课题中“纸船和风筝”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用纸做的、玩具……),在古代风筝叫“纸鸢”,现在叫风筝,猜认“筝”。
3. 朗读全文。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重点检查课后生字。
贰
反复默读,读思结合
1. 明确要求,默读思考
(1)字谜:一只小黑狗,不叫也不吼。(默)
(2)“ 默读”应该怎么读?(默读——思考)
2. 初次默读,辨析题目
边默读边思考:题目除了纸船和风筝,还可以怎么取( )和( )?(小熊和松鼠、山顶和山脚、小溪和风 、草莓和松果、幸福和快乐)为什么课题用“纸船和风筝”?
(1)学生默读全文。
(2)出示甲骨文的熊和鼠,让学生猜读哪个是熊(四点底像熊掌),哪个是鼠(讲解鼠的字理变化)。
(3)交流:为什么题目不用《小熊和松鼠》而用《纸船和风筝》。锁定第6自然段: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写了什么?(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后半部分写了什么?(小熊和松鼠感情破裂又因为纸船和风筝和好的过程)
3. 二次默读,梳理文路
边黙读边思考:小熊和松鼠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发现成为好朋友的过程。)
4. 再次默读,聚焦语言
边默读边思考:小熊和松鼠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并圈出相应的动词。
(1) 圈画动词。默读课文的2——6自然段,学生找到与小熊有关的动作用横线划出来,与小松鼠有关的动作用波浪线划出来。教师在黑板上板贴有关的动作(折、放、漂、拿、放、挂、写、扎、乘、飘、抓、挂、写)。
(2) 动词归类。学生给黑板上的板贴的动词进行归类,哪些动作是写熊的,哪些动作是写松鼠的?
(3)语言运用。用黑板上的动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 突破重点。对动词“漂和飘”(根据字形特点)进行猜读。
(5) 比较阅读。用漂和飘引出课后的四句话进行比较。题目也可以《漂和飘》。
(6) 指导朗读,配上“飘和漂”的动作,说说感受,体会快乐心情。
5. 四次默读,体会心情
(1)默读和思考:小熊和松鼠为什么都“乐坏了”?文中找出理由。
(2)交流;收到礼物、收到祝福语 、收到友情……
(3)聚焦“乐坏了”,指导朗读。体会心情。读出收到纸船和风筝后关注小熊和松鼠快乐的心情。
6.五次默读,图字切换
(1)出示带有“汉字画”文字,读中猜字,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边转化。
(2)猜读:拿、抓、折、扎
叁
直击重点,练习写字
1.区别字义
(1)抓、折、扎(正音),
(2)字理)“折”的“斤”是斧头,断的意思;“扎”的“竖弯勾”是绕线的意思。
2.指导书写
指导“抓”字,带写“折、扎”。
第二课时简案
壹
复习巩固,猜读词语
1.看图猜字
祝、哭
2.猜读词语
不认识的字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来的?(吵架、漂流、飘荡、愿意、小溪)
贰
默读课文,理清情节
1. 说说故事
借助词语说说小熊从吵架到和好的过程。
小熊 松鼠 吵架 漂流 飘荡 愿意 小溪
2. 读读心情
指导朗读,读出小熊和松鼠难过的心情。
3. 续编故事
(1)编故事。小熊拿起一只只的纸船……
(2)写卡片。给学生一张卡片,替小熊写一写卡片上的内容。
叁
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 互讲故事
2. 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写小熊和松鼠之间友情的故事。简笔画:一座小桥
3. 创编题目
如果课题不用“ _____ “和 “_____ ”,请你再给这个故事取一个好听的题目?
肆
指导书写,巩固落实
书写指导:但、纸、张、纸张(一张纸、纸张)
板书设计
汪潮教授点评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发思维,培养智力。这是一种“语文思维”的新理念。魏丽君老师倡导的小学语文“童化智识课堂”,是她在几年前实践“童化语文”基础上的再次出发和高阶研究。童化智识课堂是她在童化语文“尊重童心、追求童趣、呵护童真”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强化了“童智”(智力、智能、智慧)的意义。这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突破。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小学语文“童化智识课堂”的基本思想,在以下三个方面卓有成效。
1.整体性的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特别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顽疾。它把完整、有序的文本分散处理,形成零碎难以复合的状态。“碎片化”是造成现代人智商下降的原因之一。本课的设计基于整体,从全文感知到文脉梳理,再到语言的聚焦,从字、词、句的细节落实,到松鼠、小熊友谊的建立、破裂,再到通过纸船和风筝的帮助重归于好,体现整体意识。教师语言理性克制,过渡无痕,控制了没完没了的提问、追问,也回避了东拉西扯式的闲聊、闲扯,在整体观照下让学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留下阅读的足迹和思维的痕迹。
2.回环式的阅读过程。这个童话故事采用了回环式的文本结构。教师的设计充分尊重文本的这个特点。一次次默读,目标明确,思考真正发生,随处可见。教学的重心都在带领孩子亲近文字,涵泳文本,将孩子引向文本的深处。让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汉字的玄妙,享受阅读旅程中的乐趣、情趣、智趣。从课题《纸船和风筝》出发,再回到课题:你还能不能换成其他的题目?这种回环式的阅读过程,看似回到原点,但学生的思维经历了阅读过程后有螺旋式的提升。学习内容不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语言、思维、情感、审美等语文素养的全覆盖。如果说,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点状”进行,语文能力的提高就要“块状”推进,那么,语文素养的养成则用“球状”滚大。
3.思辨型的阅读策略。接受型阅读已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本课设计致力于思辨型的阅读策略,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潜心默读。阅读同一篇文章,默读的速度是朗读速度的三倍,而且默读较之于朗读更能提高视觉记忆力和记忆效率,更能集中注意力。本课安排了多次默读,达到了“静能生慧”的效果。二是比较归类。圈出动词并进行比较归类,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类过程中获得“智”的发展。三是图文转化。从图到字,由字到图,看似简单的图文后面,其实蕴含着字理常识,学理常规。甲骨文的汉字如何与现代文的生字进行匹配,相同偏旁的字往往有相似的含义等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学生进行不断“试误”或“匹配”,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水平。
智慧和知识的和谐发展是“童化智识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