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及“评奖”“时间”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 等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3.读懂爸爸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讲述故事。
学习难点: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符合课文内容的两幅画。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讲述故事。
3、在朗读中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预学:
(一)经典诵读
伤心极了 伤心绝望 悲观失望 泪如雨下
开心极了 神采飞扬 洋洋得意 喜笑颜开
(二)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明确目标读课文。
3、出示图画排顺序。
4、自学:(1)读课文1、4、8自然段,把表示玲玲心情的词、句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玲玲的心情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2)玲玲遇到了什么难题,她是怎么解决的?
互学:
(一)小组交流:
1、把自己找到的内容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2、和同桌读一读爸爸和玲玲的对话。
(二)展示点拨
预设一:学习玲玲心情的变化
其一:得意:
1、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明天,她就要拿这幅画去参加评奖了,你认为他能得奖吗?(出示玲玲的画)
2、玲玲的画真美啊!读第一段。
3.玲玲对自己的画满意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怎样才是得意地端详呢?请做出得意地端详的样子,师:玲玲在端详画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
4、请你读出“得意”的味道来。
5、在学习或生活中,哪件事觉得自己做的特别好,听得意的?
6、读好爸爸和玲玲的对话。
其二:伤心
1、玲玲遇到了什么难题?(为什么伤心地哭了)
2、从哪里知道“来不及”了?(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发现:明天要评奖、爸爸又在催——时间很晚了)
3、读出“伤心”来。
其三:满意
1、如果你在画画时不小心弄脏了,会怎么办?玲玲是怎么解决的。
2、出示句子,读,引导理解:
(1)玲玲想了什么,她为什么画了一只小花狗,而不是别的?
(2)比一比两幅不同的画,加上小花狗的画好在哪里?玲玲为什么满意?(不仅对自己的画满意,更对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难题而满意)
预设二:明白道理
1、不仅玲玲满意了,爸爸也很高兴。请同学们画出爸爸说的话,(课件:9段)谁来读?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2、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3、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4、帮帮忙,解决难题。
预设三:讲故事
1、回顾玲玲心情的变化:得意—伤心—满意
2、和同桌讲一件故事。
评学:
(一)巩固拓展
1、你收集到哪些关于动脑筋思考的名言?(学生交流后,师提示几句)不用太多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
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端,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2、推荐阅读:《塞翁失马》
3、指导写字:根据学生的提示引导书写。
(二)练测反馈
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得意 伤心 满意
坏事————好事
(动脑筋)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得意(画好作品)—伤心(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动画片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自由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把文中的感情当做自己的感情读,把文中的语言当成自己的语言读。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啪”“瑞详”一词时,通过表演,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它有两层意思:1是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看成坏事,因为好坏可以转化的;2是遇到事情办得很糟时,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办法弥补。所以在“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使弄脏的画变好?学生想出很多自己的办法,在抛出“这只小花狗是随随便便画的吗?为什么玲玲选择画一条小花狗?”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并思考。“玲玲满意的笑了,但是更让她满意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但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一位教育家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这次讲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以后要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 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
供稿:肖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