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教学实录

爱粥:特别的老孩子,特别的粥

师:同学们,早上好。张老师想了解一下,今天早上有哪些同学是喝了粥的呀?举手!哦,一个班上大概三分之一同学是中式早餐,喝粥的。你早上吃了啥?

生:我早上喝的是豆浆。

生:我喝的是牛奶。

生:我还吃了一块儿蛋糕。

师:嗯,西式的餐点也到了我们的早餐桌上了。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和粥有关,题目已经在黑板上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师:谁知道腊八是哪一天?

生:我知道腊八是农历十二月八号。

师:日子对了,但在农历中不叫“八号”,叫什么?

生:应该叫腊月初八。

师:非常的好,腊月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八日我们称作初八,你连起来再说一下。

生:腊八节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师:好。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农历这样一种历法。腊八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从宋代开始就有了煮腊八粥的习俗。腊八是个很重要的日子,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腊八开始,年,就开始了,有一首童谣唱的就是这个情形——

(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生对读)

师:从腊八开始,年就开始了,童谣里面唱的非常欢喜。那我们看看这碗腊八粥,和平时的粥有什么不一样?

生:就是腊八粥里边儿的东西比其他粥多一些,我今天早晨喝的是,就是面疙瘩那种粥,只有一种东西的,但是腊八粥里有好几种东西的。

师:各种的米,各种的豆,各种的干果,用老舍先生的话来说,简直就像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我们来看看里面的料啊,认识吗?嗯,这种米是糯米,糯米比一般的米更粘更稠。再来看——

生:大枣。

师:好的。

生:花生。

师:嗯。花生已经剥了壳,我们可以叫它——(生接:花生仁),非常好。

生:红豆。

师:当然你放点绿豆也可以啦。

生:栗子。

师:剥了壳的栗子。把它们放在一起煮上那么六七个小时,一碗腊八粥就熬成了。因为腊八节很重要,腊八粥很重要,所以有很多名家都写过腊八粥。老舍写过,冰心写过,沈从文也写过,今天张老师要带大家读的这一篇《腊八粥》是谁写的呢?

生:沈从文写的。

师: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这一碗腊八粥里,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先来看第一自然段,请同学自己轻声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在说什么,哪位同学能说?

生:我觉着这一段就是写了很多人都喜欢喝腊八粥。

师:是的,这段话主要写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哪些自然段是在写人们喝粥?找到的请举手。到哪开始讲喝粥了呀,谁发现啦?

生:第20自然段和第21段。

师:也就是到结尾的两个自然段,那么中间一大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熬粥。

师:熬粥或者说是煮粥,有没有具体的说大人怎么煮?怎么备料,怎么洗呀?

生:没有。

师:那作者写的是什么?

生:锅里粥的样子和他和妈妈——

师:他是谁?

生:(迟疑)沈从文,(醒悟)八儿!

师:是那个小孩对吧?也就说作者写的是小孩儿——

生:主人公八儿在期盼着喝腊八粥,

师:非常棒,这部分内容写的是八儿盼粥。下面我们来走进第一自然段,来看一看人们是怎么爱粥的。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这一段就两句,第一句话讲到了爱喝腊八粥的人,有哪些人?

生: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

师:哪一种称呼比较特别?

生:我觉得是老孩子。

师:为什么叫“老孩子”?

生:我觉得比较俏皮。

生:我觉得虽然是老人,但是和孩子一样,都期盼着喝腊八粥。

师:很好,人啊,老了老了,其实就像孩子一样,老了老了牙齿没有了,就喜欢喝那种糯一点甜一点的东西,对吧?老了老了就像孩子一样,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对吧?老了老了,就像孩子一样,很馋很馋了,对不对?所以这里边作者没有写“老人”,而是写了“老孩子”。其实我们生命中所有事物都是这个样子,终点重新又会回到起点,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你再来看这这句话,如果我把“老孩子”变成“老人”,你读着感觉好吗?

生:我觉得前面两个句子都是“孩子”,后来又来个“老人”,有点儿不太,不太那个啥……

师:你看,“小孩子”几个字?

生:三个字。

师:大孩子。

生:三个字。

师:老人。

生:两个字。

师:对呀,就是那种节奏出不来了是不是?很好,继续看第二句。讲了腊八粥用材,一起说——

(生齐说)

师:“叹气似的沸腾着”,是怎么个沸腾?

生:煮粥的时候因为热会冒白色的热气,就像天冷的时候我们哈气一样,所以说像叹气似的。

师:那是哈气,不是叹气,再说作者也没有说在冬天里叹气啊。你见过开水沸腾的样子吗?

生:开水沸腾的时候也是从壶嘴还有壶盖上的小孔冒出来白色的蒸汽。

师:开水沸腾的样子,就是噗噗噗的穿心滚。(师模仿水开时的声音)。那么这种叹气似的沸腾是怎样一种声音?联系下文看看。

生:就像泡泡破了一样。

师:你来模拟一下声音。

(生模拟“噗——”的声音。)

师:腊八粥煮了多久?

生:六七个小时

师:那肯定是文火煨的。会不会像开水那样滚?是什么样子呢?黏黏稠稠的冒出一个泡来,泡灭了一会儿再来一个。(师生模拟发出“噗——”的声音。)这种沸腾可以这样写,真是好呀。

师:人们是怎么吃腊八粥的?为什么不用“吃”而用了“塞灌”?

生:我觉得这样说可以写出他非常爱喝腊八粥。

师:是说吃得又快又多,说明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很好,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盼粥:出出进进与对话中的奥秘

师:人们爱腊八粥,作者选了一个代表,写了谁?

生:八儿。

师:很好,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一起来读出来。

(生齐读:住在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师:把这个句子画下来,一边画一边想:这个句子里哪个词在表达八儿的情感?圈一下。

生:疯,

师:单单一个“疯”,那是一种病,不是一种情感。

生:喜!

师:对,“疯”是说“喜”的程度。这个词表达了八儿的感情或者也可以说在表达人们的感情,像这种词我们就叫它“文眼”,因为它流露出了全文的情感。那这个八儿是怎个喜法呢,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这段话里说“八儿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是什么意思啊?

生:我认为“进进出出”灶房就是他很想看看这个腊八粥煮没煮好,所以他一会进灶房,一会儿出灶房。

师:就是一会儿进,一会儿出,一会儿进,一会儿出,叫进进出出。那么八儿进灶房是为啥呀?现在你们是八儿啊,腊八粥还没好,你进来干啥?

生:想看看那个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

师:八儿,又进来了,你在做啥呀?

生:想看看这个腊八粥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煮好。

师:哦,热气已经出来了,那你听听声音呐?什么声音你听到啦?

生:噗——噗——泡泡一个一个冒出来又破的声音。

师:哦呦,腊八粥快好了,八儿你又进来了,你来干啥呀?

生:我把所有碗一个一个排好,这样可以早点儿吃到粥。

师:这就是“进进出出”,对吧?每次进来八儿都在想着腊八粥。但我去找了沈从文先生的原文,他用的是“出出进进”,你觉得两个词意思一样吗?

生:我觉着用“进进出出”的话显得出去次数更多。

师:八儿出去是干嘛?

生:他应该是出去玩,

师:对吧,太久了一直待在里面太闷了。如果我说是“进进出出”的话,最后的落脚点在哪里?

生:最后的落脚点是出去玩儿

师:而对于这一天的八儿来说玩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

生:期盼腊八粥。

师:对的,所以是“出出进进”,重点在“进”,对不对?一个词的顺序差别会带来语意的差别,所以编辑改过的词,并不比原来的词好,对吧?你们感受感受。

师:腊八粥在煮着还不能吃,课文写了八儿和她妈妈的对话,是怎么对话的呢?请大家用一分钟时间,默读对话,看看自己能否看出每句话是谁讲的。

(引导同桌对读,指名展示。)

师:怎样读得更精彩呢?我们先来看看八儿是怎么叫妈的。

生:他不是叫一声妈,而是叫两声。

师:这两个字如果把逗号拿掉的话读起来就是——

生:妈妈。

师:加了逗号呢?

生:没加逗号读起来就是读一遍妈,加了逗号而是叫两遍妈。

师:就是连叫两声妈,你来读一下。

(分别呈现三处八儿叫“妈,妈”的句段,指导读出叫得急切。)

师:继续看这句话(呈现:那我饿了)你觉得八儿是真饿了么?

生:我觉得吧没有真的饿了,他只是嘴馋想吃那个腊八粥。

师:就是这个小人儿撒了一个小小的谎,所以你要怎么读?

生:那我饿了。

师:好像真饿了。你试着带一点撒娇,甚至带一点哭腔。

生:那我饿了。

师:你把“那”字再拉得长一点,试试看。

生:那——我饿了。(掌声)

师:真棒。继续,我们来看看八儿的分粥计划:他第一次是这么分粥的,谁来读?

(生读句子)

师:接下来的分粥计划。

(生读句子)

师:后面还有个省略号,如果他有第三次分粥计划的话……

(生想象八儿的分粥计划。)

师:哎呦,你看这个省略号有意思吗,如果再有一次的话还得往上涨啊。那这段对话开头的另一处省略号表示什么呢?

生:我觉得还没等八儿说完他妈就已经开始说了。

师:对,表示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妈打断了,因此你们读的时候不要把声音拉得很长,它不表示声音的延续。

(师生对读。学生想象八儿的神情动作,甚至可以表演出来。)

师:这一段对话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八儿的样子好像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事情的时候,也经常要写到人物的对话,有的同学写故事,里面的人自始至终是个哑巴。人一开口说话,就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我们得学习这个本领。这段对话描写,给你什么启发呢?先静静的想一分钟。(学生静思。)好,刚才看到有同学眼睛发亮在看着我,可能他心里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了,现在请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看看他想的和你想的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交流)

师:好啦,我们来交流一下,和大家分享一下,不要吝啬啊。

生:“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我从中可以看出来八儿那种迫不及待,很着急。

师:作者有写“八儿迫不及待地说”这样的提示语吗?

生:没有。

师:但是从对话的内容我们就感受到了那种迫不及待,是不是?

生:对,这句话说出了八儿的很着急。

师:所以对话的内容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对话,内容本身就能够立得起来,就可以不用提示语来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段对话中八儿有八儿的腔调,妈有没有妈的腔调?

生:妈说了“饿了,也要等到太阳落下才能吃”。

师:如果妈也说“那我也饿了”,你觉得合适吗?(学生笑,摇头。)除非妈故意学着孩子说话。所以这段对话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于——(板书: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八儿有八儿的语言,妈有妈的语言,人自己一开口我们就觉得八儿活了,妈也活了。

生:我觉得可以多运用标点,这样就可以多多表现人物的情感。

师:你的意思是标点多了,句子——

生:句子很少。

师:准确地说,是句子很短。生活中的说话句,往往是很短的,甚至有的时候可以不完整,所以这一段对话还原了生活中对话的样子。(板书:简短,不完整)

(师生即兴表演生活中的对话。)

生:我觉得他的好词不是那么多,但是他写的很清楚,然后还能把人物的一些情感都能表达出来。

师:还有,你有没有注意到对话人有几个?不写提示语又让读者很清楚的知道对话人是谁,他用了一招,谁看出来?

生:换人说话的时候,他就换了一段。这样的话,一个人一段,大家就知道是谁说的。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也是一招,这是小说中写人物的对话经常会用到的一招,就是——(板书:分段来写区分对话者)。

“吃”粥:用想象吃,用眼睛吃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几处写到了腊八粥的样子,请你在文中做个标记。

生:写了两处。

师:哪两处?

生:第一处是在第14自然段,第二处是在第16至17段。

师:这两处也是全文中最难读的段落,你能把第14自然段读一下吗?

(生朗读第14自然段)

师:同桌来读读下面的那一处。

(生朗读第16-17自然段)

师:难读的段落基本上读通了。你有没有发现这两段话里边都讲到了锅里的粥的样子,栗子的样子,花生仁的样子,枣子的样子,包括锅边起的锅巴,这样写是不是重复啰嗦了?他干嘛要写两次?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同桌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第一次是写猜想中的腊八粥什么样子,第二次是他真正看到了腊八粥,证实了他想的。

师:说得好。那这样写是说明什么呢?

生:八儿喜欢啊。

师:说明八儿太喜欢腊八粥了,所以就写两次。腊八粥一年才煮一次,八儿能够想出粥的样子,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对这个腊八粥的回忆很深。

师:我懂你的意思,就是印象怎么样?

生:深刻。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觉得除了写八儿对这个记忆特别深,还有就是他特别了解这个腊八粥,用什么材料他都知道。

师:文章两次写到了腊八粥的样子。粥在煮着,八儿嘴巴还不能吃到,他用什么吃呀?(生齐答:想象)再用什么来吃?(生齐答:眼睛)到最后才用嘴巴来吃腊八粥。八儿一次一次地“吃”腊八粥,说明腊八粥在八儿心目中的地位的确是非常重要。这是一碗承载着心灵的味道的粥。此外,作者一次一次地写粥,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尾声

师: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一碗腊八粥的魅力。沈从文先生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人,他出生在湘西的凤凰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他只读了小学六年书,但是后来却成为北京大学教写作的教授,他用一支笔写成了一个人生的传奇。沈从文的语言艺术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比如说他写腊八粥的样子,他写八儿和妈的对话,让八儿跟妈就好像站在我们的眼前一样。回去以后你们也可以去读一读冰心的腊八粥,老舍的腊八粥,当然也可以去写一碗自己心灵上的腊八粥。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12016.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 6月 2日
下一篇 2020年 6月 2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