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堂课,自认为有两点成功之处:
1、运用了PPT、手电筒、U型沟渠的纸板模具等,突破了课文重难点,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沟渠里的积雪哪一面化的快这一难点,通过现场演示及教具的运用使学生学起来更加容易。
【课堂实录】
学生齐读第五小节后,我问:你明白了那一面化得快,那一面化得慢吗?
生:我觉得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面,化得慢的一面是北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南面照到的太阳光强,所以化得快。北面的太阳光弱,所以化得慢。
绝大部分的孩子表示赞同。我不置可否,而是让孩子们一起来看教具演示。我叫来一个学生,让他帮我持U型沟渠的纸板模具,我拿手电筒照到沟渠模型上,让学生观察手电筒的光是照在沟渠的南面,还是北面。
观察后,我再问:你们认为化得快的到底是南面还是北面呢?
师补充:是的,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面,化得慢的是南面。但在山上、房屋上的积雪就不是这样了?
并做了图示。
2、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学到最后,我提出了“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在孩子对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分享之后,我又给予孩子充分的学习资源,或文字或图片,实现他们创作的必要条件。从而深化课堂知识,实现创新写作。当然这样的写作非新形式的创作,而是一种仿写。
【部分孩子作品】
大树桩的年轮是个容易辨认的指南针,
它会在树林里给你指点方向:
年轮宽的地方是南方,
布满苔藓的一面是北侧,
年轮窄的地方是北方。
要是到了金秋季节,
苹果也会来帮忙。
颜色红的一面是南面,
颜色浅的一面是北面。
值得改进与思考的是:
对于这样的课文,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很容易上成常识课,缺少语文味,需要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