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上周,我和孩子共同学习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它虽短小、通俗,但知识丰富,告诉我们要是在大自然的旷野中迷了路该怎么办?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这首诗歌能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

本堂课,自认为有两点成功之处:

1、运用了PPT、手电筒、U型沟渠的纸板模具等,突破了课文重难点,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沟渠里的积雪哪一面化的快这一难点,通过现场演示及教具的运用使学生学起来更加容易。

【课堂实录】

学生齐读第五小节后,我问:你明白了那一面化得快,那一面化得慢吗?

生:我觉得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面,化得慢的一面是北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南面照到的太阳光强,所以化得快。北面的太阳光弱,所以化得慢。

绝大部分的孩子表示赞同。我不置可否,而是让孩子们一起来看教具演示。我叫来一个学生,让他帮我持U型沟渠的纸板模具,我拿手电筒照到沟渠模型上,让学生观察手电筒的光是照在沟渠的南面,还是北面。

观察后,我再问:你们认为化得快的到底是南面还是北面呢?

生观察后:我认为化得快的那一面是北面。因为太阳光照到沟渠的北面,南面的雪被渠道挡着了,太阳光不太照得到。

师补充:是的,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面,化得慢的是南面。但在山上、房屋上的积雪就不是这样了?

并做了图示。

2、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学到最后,我提出了“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在孩子对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分享之后,我又给予孩子充分的学习资源,或文字或图片,实现他们创作的必要条件。从而深化课堂知识,实现创新写作。当然这样的写作非新形式的创作,而是一种仿写。

【部分孩子作品】

大树桩的年轮是个容易辨认的指南针,      

岩石上的苔藓会给你指点方向,

它会在树林里给你指点方向:              

苔藓特别怕太阳,

年轮宽的地方是南方,                   

布满苔藓的一面是北侧,

年轮窄的地方是北方。                    

干燥光秃的一面是南侧。

要是到了金秋季节,                      

 向日葵是个忠实的向导,

苹果也会来帮忙。                        

它会给你指点方向。

颜色红的一面是南面,                    

早晨,向日葵面向东方,

颜色浅的一面是北面。                    

傍晚,向日葵面向西方。

 

值得改进与思考的是:

 

对于这样的课文,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很容易上成常识课,缺少语文味,需要进一步思考。

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介绍了在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

      在课前,我们进行了《文采飞扬、美文诵读》让孩子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孩子进行评价,既培养了孩子的朗读能力、自信心也让其他孩子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得到提高!词语检测采取按号检测,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参与学习,得到相应的提高;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文方式,有:指名读、自由读、与小伙伴合作读、接龙读、范读、齐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小组合作读,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多种形式、多次读文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不足:在对第5小节“沟渠里的积雪哪边化的快哪边化得慢,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为什么?”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没有处理清楚,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弄明白。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适时的利用灯光进行演示,教师用语言来进一步说明,我想这个难点便会迎刃而解。

     革命尚未成功,还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