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下你自己吧!”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上,观众与机器人的交流互动颇为顺畅。别看有的研发企业规模不大,但研发的机器人可应用于柔性智能制造、实验检测等多种场景,本事不小。
博览会上“争奇斗艳”的新技术、新产品,展现着中小企业向“新”而行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明确提出“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10月份,我国中小企业生产指数为50.7%,连续6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中小企业出口指数为51.9%,连续7个月处于景气区间。中小企业总体保持平稳扩张状态,为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强信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制活,往往深耕细分领域,在推动创新上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在广东东莞万江街道数控装备产业集群,一家精密科技公司扎根于此十几年,从小微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产品客户覆盖国内外知名企业。这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精益求精的一个缩影。补齐短板、填补空白、打破垄断、储备未来技术……无数中小企业择“一尺宽”、掘“万米深”,在细分领域挖深、做透、走高,在产业链的每一个节点发光发热,形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势能。
就业是民生之本,既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也关乎经济发展大局。中小企业数量大、分布广、触达深,是吸纳就业的生力军和重要“蓄水池”。
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多数城镇劳动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一些新趋势也引人注目,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吸纳了大批专业性强的高校毕业生和技能型人才;大量与互联网平台相关的中小企业也成为重要就业渠道,催生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模式。更好发挥中小企业就业“蓄水池”作用,将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
中小企业如同经济有机体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形成经济发展的生态体系和网络效应。
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福建晋江通过强链补链,打造了链条完整、配套齐全、要素完备的产业生态,并不断优化这种生态。以运动鞋产业为例,方圆50公里范围内,能找到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的全部要素。中小企业环环相扣、相互配套的网络效应,能够转化为抵御各种不确定性的产业链韧性。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有大企业这样的参天大树,也要有广大中小企业万木竞秀;既要有“大象军团”,也要有“蚂蚁雄兵”。如何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当前涌现出来的一些好做法值得借鉴。
比如,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少地方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改革,让缺少足够抵押资产但具有知识产权价值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推动“知产”变“资产”。
比如,数字化转型既是助企纾困之举,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广东探索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的新模式,组织120个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牵头,带动8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比如,面对订单不足的问题,一些地方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鼓励“链主”企业面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共享订单。一些中小企业尝试“直播+电商”的出海模式,推动企业高效进入海外电商赛道。
中小企业稳,发展预期稳;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无数中小企业如同点点繁星,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的灿烂星河。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激发广大中小企业的活力,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就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后劲,为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等不得也急不得”;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内蒙古“一湖两海”污染防治,“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按规律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其中蕴含着成事之道。
“快”追求效率,当快则快,才能抓住时机,闯出新天地;“慢”要的是质量,当慢则慢,才能慢工出细活,实现高质量。快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宜。当快不快,错失良机;当慢不慢,恐留后患。
只有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不着急忙慌,也不懈怠拖延,才能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深刻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论,深刻把握改革规律,抓住并用好改革的条件和时机,把握好改革的速度和节奏。
做决策部署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政治定力,谋深虑远、久久为功,想明白了再下决策;目标和路径一旦确立,战术层面就要有慢不得的紧迫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苦干实干。
以建设雄安新区为例,2017年新区设立后并未立即开工建设,而是花一年多时间编制规划,“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初期的“慢”,是为了后面的“快”。“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全面建成,首批疏解央企搬迁进驻……这座“未来之城”以科学规划为指引推进高水平建设,一天一个新变化。
从“最后一公里”看,抓落实重在行动力、求实效。慢不得,意味着要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说干就干、不等不靠,在脚踏实地中不断进取;急不得,意味着要看到任务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在循序渐进中拾级而上。
推进“双碳”工作,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坚决推进节能降碳,一方面夯实传统能源保障能力,煤炭产量连续4年全国第一;另一方面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稳步提高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既不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又抓紧把“新的吃饭家伙”拿到手,山西能耗强度持续下降,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从思想作风上看,不疾不徐正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体现。慢不得,强调实干担当,增进“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奋力跑出最好成绩;急不得,要求养成“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超越阶段,根据现有条件,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拿发展新质生产力来说,基础研究是源头活水,但基础研究的突破需要长期积累,不可能“一夜成林”,必须涵养“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态,沉潜下来全力攻关;未来产业是重要引擎,影响着发展主动权,“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又必须抓住时间窗口,果敢决策行动,勇于“第一个吃螃蟹”。
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要既保持历史耐心,又增强历史主动,统筹好“抓紧改”与“徐图之”,根据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逐项推进,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
近日出版发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感悟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提供了重要学习读本。
(一)
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感悟自信力。
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中华文明何以铸就这一人类文明的奇迹?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
在孔子故里感受历久弥新的先贤智慧,在长城脚下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养,在良渚古城探寻五千多年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陶瓷是重要观察窗口。
江西景德镇。熊熊窑火,千年不息,古老窑口续写传奇;非遗匠人荟萃坚守,“活态”传承制瓷技艺;历史街区“修旧如旧”,保留千年瓷业肌理;多元业态因瓷而兴,传统产业神奇“窑变”……“千年瓷都”书写新时代陶瓷文化新篇。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先后落成,“考古热”“非遗热”“古籍热”“红色游”等蔚然成风,群众歌咏、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汇澎湃,中华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浩荡气象。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民族复兴前行。新时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
“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薪火相传的文化自觉,正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重要密码。
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体现为我们的自信力空前增强,熔铸成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
从中华民族旧邦新命中感悟创新力。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陶瓷文化与敦煌文化创意融合、精彩碰撞,“三兔共耳”朱拓于杯中,“舞乐飞天”飘逸于碗壁。
一面经济繁荣,一面人文鼎盛。古老非遗与潮流饰品同场竞艳,评弹声与吉他声遥相呼应,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苏州,人们不仅看到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能感受到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脉动。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故事古老而新潮,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
中华文明辉光日新,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
将舞台搬进“客栈”,以现代技术升级视听效果,“小百花”让年轻人爱上越剧;《黑神话:悟空》带火古建游,文旅融合焕发新气象……
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出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两个结合”推动思想解放、打开创新空间。
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植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源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借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治理思想,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享有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赓续古老文明,推进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正是文明更新的重要结果和重大成果,成为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
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造和文化创造。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体现为我们的创新力不断凝聚,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探索创新,继续拓展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
(三)
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中感悟包容力。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新时代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敦煌,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泉州,马可·波罗盛赞的东方大港,曾见证“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开放盛景,今天正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续写“海丝”故事新篇章。
早在16世纪下半叶,满载着丝绸和瓷器的“中国之船”就远航拉美。如今,中秘共建的秘鲁钱凯港开港,“从钱凯到上海”全球瞩目,成为对“中国之船”跨越500年的回响……
以和为贵,和合共生。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正得益于中华文化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正体现为我们的包容力持续深化。
“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想,孕育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共建“一带一路”惠及世界的成果,彰显了“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理念……
美美与共,交流互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赋予我们新的更大责任,也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更大作为。
新征程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提高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中华文明必将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定越走越宽广。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