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风词笔
整个西游记里,孙悟空被赶走了三次。无疑例外都是因为他打死了人(有一次是白骨精变的),唐僧看不下去了。
当然,唐僧离了孙悟空,是过不了多久安稳日子的,马上就会遇见妖怪,然后悟空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回来。
不过这三次被赶走的时候,悟空的态度可谓是大相径庭。仔细想想,会发现这还挺有意思——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思想态度产生的巨大转变。
第一次:不逐自去,龙王劝回
其实第一回悟空离唐僧而去,都不能算是“被赶”,而是悟空被唐僧教训了两句,一气之下自己跑掉的。
师徒二人路遇六个强盗,拦路抢劫,悟空走上前去把他们尽皆打死,夺了衣服盘缠。唐僧便教训他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
悟空辩解了两句,唐僧又多说了两句,悟空一不高兴,“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
此时的悟空,还没褪去“毛猴子”的浮躁,还没被套上修束的紧箍,还是一个不服管教的美猴王呢。他自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至此,刚刚被解救出来,获得了久违的自由。这个时候他还不是真正皈依佛门的僧人,而只是为了不被佛祖和菩萨压回大山去,才作出的不得已的妥协——当妥协之后还遇到了些细枝末节的不顺心,他当然是“气不打一处来”:我都辛辛苦苦保你去西天,你还对我指手画脚,让我怎么听话?
不过不出半页A4纸的内容,悟空就找到了龙王。龙王听了他的来历缘由,劝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龙王不愧是龙王,一语惊醒还做着猴王梦的悟空。想想要回去做猴王,虽然高高在上,但往小了说天天会被诸神佛来找麻烦,往大了说不成正果,也只能顶一辈子“妖精”的罪名,名不正言不顺,也不是个事儿啊。
悟空也是个明白人。略一思索,自是欣然腾云驾雾,回去了。
第二次:苦留不住,八戒请回
这次是著名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白骨精化为少妇、老婆婆、老公公,前来欺骗师徒四人,却被悟空逐个识破。可是悟空打死妖精后,唐僧却在八戒出于怨忿的“挑唆”下坚持逐走悟空。悟空无奈,含泪拜别。
每每看到这里总是感叹,这一回悟空的委屈和怨念,真的是“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打死“小姑娘”的时候,唐僧只道是像上回打死强盗那样,就准备赶走悟空;悟空叩首哀求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听了一大段恳恳切切的请求,那唐僧才回心转意,却再不许他打人。
可是悟空也没想到,妖精没死,又变了个老太太,接着骗人。但是悟空当然“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瞬间忘了刚才的“承诺,”还是干脆利落地违拗师父的意思,打死了该打的妖精。而唐僧又要赶他走时,也许是为了争得一点挽留的机会吧,他突然开口要求唐僧念念“松箍儿咒”,褪下头上的紧箍。也就是这点小小的“无理取闹” 让唐僧又一次“手下留情”,留下了这个会打妖精的徒弟。
然后好景不长,妖精自思“若过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所管了”,第三次变成老公公来了。 这一次,悟空犹豫了。
他本来“怕师父念那话儿咒语”,已经想要放过这个妖精;可是转念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于是还是手起棒落,打死了第三个人。
看得出来,现在的悟空已然“进入角色”,成了愿意奋不顾身而为保护师父西行的大徒弟孙行者。悟空是只明辨是非也明辨利害的猴——他在出手打妖怪之前,一念之间曾经考虑过自己在师父眼中的形象地位,但是想想四人一马的安危,他义不容辞地抡起棒子,犯下师父眼中的“佛门大忌”。
因此,悟空即便在离开唐僧众人,也真可谓“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当一行人遇到黄袍怪,八戒去花果山对他说“师父想你请你回来”的时候,他才会作出一副气忿之态,大声质问:“你却老实说,不要瞒我。那唐僧在那里有难,你却来此哄我?”
第三次:直投菩萨,待命而回
说来可笑,“一回生二回熟”,悟空连被师父赶走,都被赶出经验来了。
这次悟空打死的又是一群没甚妖法,拦路打劫的强盗,不仅打死还把其中一个枭首示与唐僧。唐僧念了几遍紧箍咒又赶走了悟空。悟空这回却惊人的爽快,“说声去,一路筋斗云,无影无踪,遂不见了”。
不过悟空并没有去见龙王,也没有回水帘洞,而是直接跑去找观音菩萨诉苦。见了菩萨,他“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又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哭诉了一番。
而菩萨当然既没法说唐僧的不是,又不能直接把悟空还回去,她却“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霎时间开口道:‘悟空,你那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你只在此处,待我与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
后来果如菩萨预言,有个六耳猕猴假冒悟空前来瞎闹一通,真悟空自是听菩萨的话,回去辨真伪、救师父去了。
而这个时候,百回西游记已经过半;自此以后,悟空再没有打死过无辜也没有法力的人,也再没有被赶回花果山过。
我总是觉得,从悟空三次被赶,能看出点什么别样的东西。
我个人造化太浅,连《心经》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没弄明白,看西游记也不过是一种无聊时的消遣。因此用佛门慧眼来看悟空,恐怕是做不到了。
但是我却能感到,悟空在整个取经的道路上,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他从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毛猴儿,渐渐成为了一个有责任也有情商的行者。
想想第一次被赶的时候那个赌气腾云驾雾跑掉的猴子,那真是个大脾气的小孩;再想想第三次被赶后忍辱向菩萨哭诉的悟空,已经变得完全不同。
悟空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成功者必定会遇到挫折,而妖精们对唐僧是挫折,对法力无边的悟空却不是。悟空面对的挫折是精神上的:如何发自肺腑地皈依,从态度到原则。因此,被赶走才是对于悟空来说,算得上“挫折”的东西。有了它们,他的性格才被一点点打磨,一点点历练成了最终的行者。可以说,不被赶回去三次的悟空,虽然屡战屡胜,却一定难成“斗战胜佛”。 让他最终成佛的,正是这风霜雨雪,作为心灵的一番番洗礼,把他推向佛家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