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统编四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以“观察”为主题的单元。以“观察”为主题,在统编教科书中,已经是第三个单元了,前两个单元分别是三上第5单元和三下第4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学习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升。单元教材的编写,紧扣“连续细致的观察”这条主线,从课文《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到单元习作《学写观察日记》,再到语文园地,形成了一个整体结构,可以说既具有阅读策略单元的特点,又具有习作单元的特点。

《古诗三首》选编了一首唐诗,两首宋诗。

《暮江吟》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景小诗。诗中写得最妙的是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映照在江面上,不说“映”和“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也很有想象力,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这样的江景确实很迷人,难怪白居易一直从傍晚看到了深夜。从诗句可以看出,白居易观察江上的景物,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从傍晚一直到夜晚。这么长时间的持续观察,诗人观察到的景物也肯定很多,除了残阳、江水、露水、月亮,应该还有晚霞、归鸟、江上的船只、岸边的青山、树木、花草……这么多的景物,诗人为什么在诗中写了这几种景物呢?这其实就是连续观察景物时的取舍了,诗人选择把自己看到的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到了诗中,从而呈现出了两幅独特的画面。

《题西林壁》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首名作,与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完全不同,体现了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的鲜明特点。诗的前两句,苏轼一连用了六个方位词:横、侧、远、近、高、低,可见他看庐山之用心,这里面当然有他对庐山的喜爱,但他却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见,他写这首诗,并非像李白那样只是表达个人喜好之情,而是另有所指,那就是他想告诉人们的哲理,也可能因此他把这首诗题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那怎么办呢?那就是要多角度地观察、全方位地了解事物的特点。

古往今来,梅花是诗人争相吟咏的对象,而且诗人吟咏梅花,总是把梅花与雪放在一起,王安石的《梅花》如此,卢钺这首《雪梅》亦如此。诗的首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都认为自己是春天的使者,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骚人阁笔费评章”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只好停下笔来思索。最终,诗人还是给出了结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和雪,原来是各有短长。这首诗不禁赞美了雪和梅,而且还在暗示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从持续观察的方法这个角度来看,诗人不仅用眼睛仔细看,而且还用鼻子用心闻,调动了多种感官。图片

学习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4.体会诗句中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初步懂得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暮江吟》)

单元导读明确要求

1.回顾三上第5单元和三下第4单元:学习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2.出示本单元篇章页,读读单元主题句:处处留心皆学问。

大自然中处处都有学问,这个单元我们进一步学习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明确本单元学习要求:(1)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3.导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本单元,我们将——

通过《古诗三首》,学习古代诗人是如何连续细致地观察事物的。

通过学习《爬山虎的脚》,学习现代作家叶圣陶爷爷是如何连续细致地观察事物的。

通过学习《蟋蟀的住宅》,学习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是如何连续细致地观察事物的。

同时,我们还要运用学到的方法,连续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写一写观察日记。

揭示课题,导入古诗

1.我们先来学习课文《古诗三首》,向古代诗人学习观察方法。这节课先学习第一首《暮江吟》

齐读诗题:暮江吟

学习生字“暮”,理解“暮江”。

了解“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简介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

通读诗句找出景物

1.认识诗中的生字 “瑟”。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瑟瑟”的意思。

拓展词语,了解“瑟”的不同含义:琴瑟、秋风瑟瑟、瑟瑟发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读出诗的节奏感。

3.白居易观察了哪些景物?诗中找一找,圈一圈。

交流,反馈:残阳、江水、露珠、月

品味诗句,想象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读一读这联诗句,借助图片理解什么叫“残阳”。

2.理解“一道残阳”,体会“铺”的准确生动。

(1)为什么叫“一道残阳”而不是“一个残阳”或者“一轮残阳”呢?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一说:因为太阳就要落到江面之下了,只露出了一半、一小半。

(2)“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如“照、映、射、落……”)用“铺”字好在哪里呢?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插图说一说:残阳映照在江面上,染红了大半个江面,江上就像铺着一张红色地毯似的。

4.回顾“瑟瑟”的意思,说说江水为什么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呢?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说一说:因为江边有山,有的江水没有被残阳照射到。

5.再读一读这联诗句,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名说:一道残阳铺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青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

白居易留心观察,不见欣赏到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还欣赏到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学生齐读诗句,借助注释理解“可怜”“真珠”。

2.借助图片,体会“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比喻妙在哪里。

“露似真珠”:把露水比作珍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露水的晶莹剔透。

“月似弓”:把月亮比作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的形状特点。

学习观察,体会情感

1.你从诗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诗人是连续细致地观察的?

交流,明确:诗的前两句所写的是傍晚的画面;诗的后两句写的是深夜的画面。从傍晚的景物写到深夜的景物,说明诗人连续观察了很长的时间。

2.这么长的时间,诗人还可能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

比如:江上的船只、岸边的树木、远处的青山、空中的飞鸟……

3.既然可以观察到这么多的景物,诗人为什么只在诗中写这几种景物呢?

交流,相机引导明白:作者从观察的景物中,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来写。

4.这首《暮江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复习回顾,引出古诗

1.欣赏一组庐山的图片,回顾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引出试题:题西林壁。理解“题”的意思,了解题壁诗。

3.了解苏轼:苏轼,宋代大文豪,杰出的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认识诗中的生字 “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读出诗的节奏感。

体会观察,想象画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诗人苏轼是怎样连续细致地观察庐山的呢?圈出诗中表示观察方位的词。

2.配图片,让学生描述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

示例:

横看,只见庐山一座座山岭连绵起伏、形态各异。

侧看,只见庐山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远看,只见庐山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好像仙境一般。   

近看,只见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处看,只见一座座山峰高低错落。

低处看,只见庐山高耸入云。

3.苏轼看来看去,看清楚了庐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于是他不禁感叹——

联系生活,体悟诗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苏轼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如何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比如有些同学的行为看不懂、有的作业题看不明白……)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持续观察、细致观察、多角度观察)

3.回应诗题:苏轼为什么要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呢?

引导学生猜想:可能是要把他观察庐山的感受和体会分享给大家;也可能是想把他悟出的道理告诉给大家。

比较阅读,发现不同

比较《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都是写庐山,观察角度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交流,明确:

《望庐山瀑布》重点观察了庐山的瀑布,抒发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题西林壁》则从多个角度整体上观察了庐山全貌,并没有具体描写某个景物,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感悟的道理。

默写《题西林壁》

第三课时(学习《雪梅》)

复习回顾,引出《雪梅》

1.梅花是一种著名的花,在冬天开放。自古以来,梅花总是和雪联系在一起,被写进诗里。欣赏一组梅花的图片,回顾王安石的《梅花》。

2.引出试题:雪梅。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认识诗中的生字 “降、骚、逊、输”。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读出诗的节奏感。

3.参看注释,理解词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大意:

梅花和雪花都想争当春天的使者,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品味诗句,体悟诗意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1.诗句中的哪个词语写得特别有情趣呢?理解“争春”的意思:争当春天的使者、报春的主角。

2.想象体会“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情景:

一朵朵梅花绽放在枝头,它仿佛在对雪花说:……

一片片雪花飘落在枝头,它仿佛在对梅花说:……

3.梅花和雪花谁也不肯认输,于是它们让诗人卢钺来评论评论。

引导想象“骚人搁笔费评章”的情形:到底梅花更能体现初春的特点,还是雪花更能体现初春的特点呢?

诗人为什么“费评章”呢?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引导体会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三分白”“一段香”的用词准确性与分寸感。

2.模拟诗人卢钺的口吻,对争春的梅和雪说一说。

学习观察,体悟诗理

1.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作者怎样的观察方法?

交流,明确:用眼睛看,用鼻子闻,多种感官观察。

2.这首《雪梅》,不禁表达了诗人对梅和雪的喜爱之情,其实也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交流,引导感悟:事物各有长短,人也一样。不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也不要以人之长,比己之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最明智的。

整体回顾,比较观察放的异同

1.再读一读三首诗。

2.借助学习单上的表格,梳理三首诗中的观察方法。

3.教师小结: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我们不仅体会了诗人准确生动的表达,也感受到了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方法。


微信扫码,在小程序内阅读
搜索标题,找到相应文字,可免费复制
赞(0) 打赏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