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军旅作家王愿坚,早年参加过八路军,曾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也曾担任《解放军文艺》的编辑。
王愿坚亲身体会过军民奋斗的可歌可泣,基于这些真实经历开展文学创作。这些故事文笔洗练,情节动人,催人泪下。他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作品善于用回忆、倒叙或散文化手法,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风格凝重壮美。代表作有《灯光》《七根火柴》《党费》《粮食的故事》《闪闪的红星》等。
王愿坚18岁担任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三支社的战地记者时,来到担任主攻的华野西线兵团三纵八师二十二团三营阵地,在交通沟里,遇到了该营的郝副营长。郝副营长当时只有22岁,却已是著名的战斗英雄。“灯光”的故事就是从这开始的。
课文主题
文章以“灯光”为线索,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为革命胜利英勇献身的一段往事。告诉我们,不要忘记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牺牲的先烈,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课前题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和同学讨论: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① 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引起了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促使郝副营长在战斗中不顾自身安危,点燃了那本书,用微弱的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②插图中的灯光是赫副营长等革命先辈的理想,天安门前的灯光是把理想变成了现实,战场上微弱的火光是他们用生命为理想和现实之间架起的桥梁。课文题目“灯光”贯穿全文,不仅寄托了作者对战友的哀思与怀念,也告诉我们不要忘记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牺牲的先烈,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写法:
①点面结合:第8自然段描述了后续部队遭到阻击而一时找不到突破口这个“面”,第9自然段特写了黑暗中指引方向的微弱的火光这个“点”,“面”与“点的相互映衬,突出了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
②倒叙手法:采用倒叙手法从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引出一段关于“灯光”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灯光。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完整叙述,电影及小说创作中常用这种手法。
采用倒叙的方法,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使文章产生悬念,能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课文梳理
第一部分:(1~2)
清明节,天安门广场灯光下一声“多好啊”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11)
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部分:(12)
华灯下追忆战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