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状态,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编排本单元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围绕提问策略,本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有童话、说明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类型,引导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文章时都能够主动提问。每篇精读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其中,《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
《夜间飞行的秘密》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课文讲述的蝙蝠夜间飞行、科学家做实验、飞机安全飞行等内容原本复杂而枯燥,但课文语言简洁,逻辑严密。课文逐步揭示蝙蝠、超声波、雷达、飞机之间的关系,详写科学家做的第一次实验,略写后两次实验,让读者明白蝙蝠夜间飞行是依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科学家由此发明了雷达,飞机装上雷达后,就能安全夜航了。课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更多的“仿生学”科学发明,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文旁边和课文后面呈现了一位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课文旁边的两个问题和文后的第一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文后的第二个问题是从得到的启示角度提出的。在教材中呈现学习伙伴提出的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课后第一题和第二题引导学生仿照问题清单,整理同学提出的问题,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提问。第三题旨在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2.继续学习提问的策略,能尝试在阅读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3.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内容,探究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科学兴趣。
回顾与导入,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1.再读单元主题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今天我们学习单元第二篇课文,将进一步学习提问的方法。
揭示新课:夜间飞行的秘密
2.一篇文章的题目很重要,提示我们文章写了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再读课题:想一想你会带着哪些问题读这篇课文呢?
预设提问:谁夜间飞行的秘密?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检查预习,识字学词
蝙蝠 立即 敏锐 铃铛 苍蝇
证明 绳子 障碍物 荧光屏
读准字音:(1)特别注意读准带后鼻音的字;(2)读好“铃铛”“苍蝇”的轻声,告诉学生课文中标注的是这个字单念的读音。
认读多音字“系”,找找记住不同读音的规律。
了解“蝙蝠”“雷达”。
学习任务一 探究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
1.回应根据课题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课文主要写谁夜间飞行的秘密?蝙蝠还是飞机?
学生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交流发现的依据: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自然段,都在写飞机。
读一读两个设问句,初步体会这样设问的好处:不但能引出下文,而且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2.回应根据课题提出的第二个问题: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1)阅读第7、8自然段,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交流明确: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
(2)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有怎样的类似之处呢?
借助学习单填一填。
再借助示意图说一说。
学习任务二 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1.读一读课文旁批与尾批的问题,说说这些问题分别是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提出的,还是针对全文提出的。
2.读一读课后习题中的小组问题清单与学习伙伴的对话,说说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交流明确提问的三个角度:
(1)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2)针对课文写法来提问;(3)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
相机板书:不同角度提问——内容、写法、启示
3.回看课文中旁批、尾批的问题,说说是从哪个角度提出来的。
4.学生再读课文,尝试从内容、写法和启示的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书上旁批或者尾批。
5.小组内交流,整理问题清单。要求:
(1)小组内交流提出的问题,归并重复的、相似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
(2)对列出的问题,按照提问的角度进行分类。
6.全班交流,分享小组提出的好问题。
(1)每个小组选择1-2个问题全班交流,并说说是从哪个角度提出来的。
(2)前面小组交流过的问题,后面小组不再重复说。
随堂练习,指导写字
先观察交流难写易错字,重点指导写好“系、绳、蝇”三个字。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当堂反馈
蚊子 苍蝇 绳子 雷达 科学家
反复 研究 证明 显示 驾驶员
学习任务三 探讨关于蝙蝠的三次实验
聚焦上节课提出来的问题:科学家是如何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
1.学生默读4、5自然段,填写实验记录表。
2.交流反馈,了解实验过程、方法及结论。
3.鼓励学生根据这份实验记录单,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4.召开“实验发布会”,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要在屋子里做实验?还要横七竖八地拉绳子?
——这样布置实验环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验证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2)为什么要先后做三次实验?只做第一次能不能得出结论?
——第一次实验只能证明蝙蝠探路不是靠眼睛,但是并不能证明蝙蝠探路靠什么。一次实验,得不出结论。
(3)为什么实验是按照蒙眼睛、塞耳朵、封嘴吧的顺序来做的?
——蝙蝠探路的方式,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用眼睛看,其次才是耳朵、嘴巴。
5.再看课文4、5自然段,鼓励学生从写法上提出一个问题。如:
为什么第一次实验写得比较具体,后面两次实验写得比较简略?
——介绍第一次实验,要把有关实验的情况说清楚;介绍第二三次实验时,相同的情况就不用介绍了。
嵌入跨学科学习,大致了解仿生学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了解仿生学的运用。
学生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仿生学。
学习任务四 阅读课后片段并多角度提问
1.学生自主阅读并提出问题。
交流反馈提出的问题,并说说是从什么角度提出来的。
2.出示浙小杭同学这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清单:
①茎和根有什么不同?
②慈姑是什么样的?可以吃吗?
③花生是不是变态茎?如果是的话属于哪一种类型?
④介绍变态茎,为什么开头先讲马铃薯和藕?
⑤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是一本书吧,哪里可以买到?
给浙小杭同学提出的5个问题归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