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重点解读及写作赏析新阅12个月前发布960 【作者简介】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为人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但《核舟记》并没有收录在《茅檐集》内,后被清代张潮编辑《虞初新志》时收录。 【题目解读】 “核舟”,是一种微雕工艺品,用核桃雕刻成的舟。也是本文的说明对象,也隐含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小、巧。“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写景、状物。本文以《核舟记》为题,简明地点出了文章的文体和主要内容。 【背景知识】 文中所记载的核舟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的“明”字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经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主题思想】 本文是事物说明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对核舟“大苏泛赤壁”的细致描述,说明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古今异义】 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 今义:表示同意。 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卧右膝(卧倒) 舟尾横卧一楫(放)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表并列,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 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词类活用】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中轩敞者为舱。(“为”表示判断) ②盖大苏泛赤壁云。(“盖……云”表示判断) 倒装句 ①尝贻余核舟一。(数词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省略句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介词“于”,完整句子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写作鉴赏】 总分结合 结构完整 本文在说明核舟时,采取了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三个部分先合后分、分而后合,以“嘻,技亦灵怪矣哉”收束全文,与开头的“奇巧人”相互照应。 用词精当 形象鲜活 《核舟记》对人物动作、情态的描绘逼真生动,得益于词语选用精当。如描绘船头三人, 用“执”“抚”“指”“现”“侧”“袒”“露”“矫”“视”“卧”“诎”“竖”“倚”等动词,描绘船尾舟子用“仰”“倚”“攀”“执”“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得人物形象活泼生动,呼之欲出。 THE END课文解析# 核舟记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点赞0 分享QQ空间微博QQ好友海报分享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