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请坐。我先给同学们讲两个小故事。哥白尼怀疑亚里士多德和欧多克斯提出的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并且出版了《天体运行》一书。另外一个科学家伽利略,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通过在比萨斜塔做实验,提出了新学说,认为物体的下落速度与物体本身的重量没有关系。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说说看。

生:说明怀疑能产生新的知识。

生:说明知识在怀疑中有了发展,有了进步。

生:科学只有不断怀疑才能发展。

……

师:你们都说得很对。可见,怀疑可以产生知识,学问的发展和怀疑分不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怀疑与学问》。

第一环节:共商目标,明确方向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的文体是——

生(齐):议论文。

师:我们该学习议论文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论点。

师:还应该学什么?

生:论证方法。

生:还有论据。

师:在学习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之前,我们要先读懂课文。所以,我们要先学什么?

生(齐):语言。

师: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还要学习什么?

生(齐):文中作者讲述的道理。

师:课文中作者讲述了什么道理?

生(杂):怀疑的道理;怀疑的精神……

(师板书。)

学习内容和目标:学语言、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学会议论。

师:明确了学习的内容、目标,我们就知道这节课要干什么了。

第二环节:互相质疑,理解词语

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墨守”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词在课文中的哪里?读一下原文。

生:“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生:应该是“重复”的意思。

师:其他同学怎么理解?

生(杂):随着;遵循;一成不变;坚持;不打折扣地接受;完全接受……

师:同学们的理解基本正确。墨守,原本是说战国时代的墨子善于守城,即善于防守;这里指固守、死守或一成不变地接受和遵守。

生:“辨伪去妄”是什么意思?

生:辨别真伪,去掉错误的东西。

生:辨别真假,去掉不对的。

师:辨伪去妄,就是善于辨别真假,去掉虚伪、错误的认识。

生:“腐草为萤”是什么意思?

生(齐):腐草化为了萤火虫。

师: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吗?

生(齐):不可能。

师:作者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生:“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依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师:这段话该怎么理解?

生:这段话是说,这个观点是没有依据的,不用批驳就不攻自破了。

师:“腐草为萤”的故事就很值得怀疑。可见,很多听说来的知识是应该去追问和质疑的。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把握论点

师:在理解文章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文章讲了个什么道理。如果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你会选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生:“学者先要会疑。”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学习的人先要学会质疑。

生:我认为和第2自然段的“学则须疑”说的是一个意思。

师:“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学习要有怀疑的精神。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学生无人举手)没有,那就由老师来明确一下。作者的观点是“学则须疑”,或者说是“学者先要会疑”。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的精神。

第四环节:梳理思路,学习论证

师:作者提出“学则须疑”或“学者先要会疑”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

生:第6自然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这句有几层意思?

生:两层。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积极方面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师: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哪个?起什么作用?

生:关键词是“不仅”和“而且”,表明前后两句是递进关系。

师:由此可见,作者提出“学则须疑”的观点有两个方面的理由,分别是——

生:一个是辨伪去妄,另一个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师: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课文讲道理的思路。请同学们用老师提供的词语,加上自己的话,组成一段话说说课文的议论说理思路。

(屏显。)

作者 观点 理由 思路 怀疑 学说

生:文中,作者先提出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观点,理由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怀疑的精神,就不会有新的学说和新的发明。

生:作者的观点是“学则须疑”,理由是如果我们能坚持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会不攻自破。因为,“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很好。他把五个词语都用上了,而且思路清晰,语言连贯,很有逻辑性。但是,哪个方面还可以再补充一些内容呢?

生(众):没有举例子。

师:谁来挑战一下?

生:文中作者先提出了“学则须疑”的观点,然后通过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说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的例子,还有戴震读朱子时向他的老师提问的事例,说明了只有怀疑才能产生新的学说。

师:他举了笛卡儿和戴震的例子,很有说服力。还有别的同学要挑战吗?

……

师:同学们的挑战就先到这里。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课文的说理思路。

生:先提出观点“学则须疑”,然后解释为什么,并指出是因为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屏显。)

(       ),不仅是(      ) ,也是  (       )  。

师:文中,作者先提出“学则须疑”的论点,然后运用事例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学则须疑”的“疑”是指要有怀疑精神,那什么是怀疑精神呢?

生:“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师:作者认为该怎么怀疑?有几个步骤?

生:必须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

师:经过这三个步骤的怀疑,会得到什么结果?

生:怀疑的精神。

师:能达到什么目的?

生: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师: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生:“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师:你说得很好,请坐!的确,只有经过怀疑的三个步骤,才能理解学问的精神实质,获得真正的学问。要证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就要讲道理、摆事实,用正确的论证方法证明。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几种?

生(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哪个观点。

(生速读。)

生:第4自然段——“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师: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举例论证。

师:举了什么例子?

生: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故事。

师:作者是怎么怀疑的?结合课文说一说。

生(杂):这话是谁说的?最早见于何书?这书是何时何人所著?著书者何以知道这些事?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依据?

师:我们必须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学问。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我找到的是第6自然段的“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这段话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师:你再说一说,这段话证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生:只有常常怀疑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生:证明了“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师:作者要直接证明的观点,一般会在一段的什么位置?

生:开头。

师:“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其实含有两个观点。作者运用对比论证法具体证明了哪个观点。

生:后一句所说的——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我们大家一起把这一段读一遍。

(生齐读。)

师:作者先通过对比论证,证明了怀疑之于学问的重要性。这种对比分析的方法,也是在讲道理论证。接下来,作者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举例论证。

师:举了什么例子?直接证明了哪个观点?进而又证明了什么观点?

生: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例子,另一个是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的例子。直接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进而又证明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你回答得太棒了。现在,我们回头看,作者是使用什么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的?

生(齐):引用——引用了程颐和张载的名言。

师:引用名人名言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观点呢?

生:引用名人名言提出论点更加权威,更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也更有说服力。

(生鼓掌。)

师: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还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借用名人名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师:老师非常赞成你的观点。引用名人名言提出论点不仅更权威,还可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换句话说,作者引用的名人名言,既是作者的论点又是作者的论据。——同学们继续找论证方法。

生:第5自然段,“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师:证明了什么观点?

生:证明了“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观点。

师:侧重证明前半句的观点,还是后半句的观点?

生:前半句的观点。

师:老师为你点赞!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第3自然段,“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运用了举例论证。

师:“譬如”后面的内容是不是举例论证?

生(齐):不是。

师:举例论证应该符合什么条件?

生(众):确定的事实;有典型性、代表性;而且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或现象。

师:“譬如”所说的是假设的例子,并非事实,不是举例论证,而是在打比方,说假如有这么一件事。这应该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众):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至此,怀疑的精神,作者的观点,我们都已经理解。下面,我们来品味议论文的语言。

第五环节:品味语言,感受严谨

师:议论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众):严谨;严密;有逻辑性……

师: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生:“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师:这句是怎样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的?

生(杂):“要经过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中的“一切”和“常常”,都起了强调的作用,强调的是所有的科学家,没有例外,并且他们是经常这样做,用语非常严谨。

师:你的理解很准确,表达也很明确简洁。

(生鼓掌。)

师:这句中的四个“常常”强调的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内在关系?

生(众):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具有递进和顺承关系;逻辑严密,不能调换顺序……

生:先提出“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然后列举清朝戴震和法国笛卡儿的事例,也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师:具体是怎么体现的?

生:后面的举例证明,和前面的“大学问家、大哲学家”按顺序对应,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补充吗?——没有?同学们看看,怀疑的三个步骤——“怀疑——思索——辨别”,顺序能否颠倒?

生(众):不能。它们具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这也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第六环节:总结全文,选读片段

师(小结):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先提出“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在有力论证中心论点的同时,告诉我们什么是怀疑的精神,以及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总体而言,这篇课文论证严谨,用语准确,非常值得深入学习和体会。下面我们选读一段。同学们觉得哪一段写得最精彩?

生(齐):第5自然段。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下课前,老师再提一个问题: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分别论述了对传说和无论是哪一本书都要怀疑。这两段的顺序可否调换?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解答。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设计

识字教学课堂上的“学的逻辑”,兼评史春妍老师执教《大小多少》

2023-12-6 9:37:52

教学设计

为“我和动物有约”栏目组稿——《动物笑谈》创意教学设计

2023-12-7 10: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