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备课札记

《愚公移山》备课札记
《愚公移山》与《秋水》一样,也是一篇寓言。早期的寓言,往往带有神话色彩。尤其是本文的结尾,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给搬走这一情节,更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
本文选自《列子》,课文没有明确介绍列子,因而可以初步判定历史上对这个人持怀疑态度。据资料记载,列子姓列名寇,是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郑国人。郑国的都城在现在河南新郑市,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可惜国内比较动荡,后来被韩国所灭。
《列子》一书在汉代就已经散失,现存篇目为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神话等等,其中著名的就是《愚公移山》和《杞人忧天》。
本文故事性比较强,而且文字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以下几点在教学中须注意:
一、在解释词语时,要重点把“阳”和“阴”这两个词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学生交流一下。
这两个词语在中国汉语中的含义特别丰富,使用的领域也比较广。结合本文,重点讲一下和山水阴阳有关联的地名的方位。“山之阳”即“山之南”,“山之阴”即“山之北”。“水之阳”即“水之北”,“水之阴”即“水之南”。如“河阳”指黄河的北岸,“汉阴”指“汉水的南岸”。地名中“洛阳”这座城市在“洛水之北”,“淮阴”这座城市在“淮河之南”,“衡阳”这座城市在“衡山之南”。
当然也要让学生明白,并不能说地名中包含的有阴和阳,就一定和山水有关,如“安阳”、“南阳”等城市。
二、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让学生仔细品味:其妻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智叟的“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的区别。
其妻的“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同时也提出了非常实际的问题“且焉置土石”。当疑问得到解决之后,就投入到移山的行列中去。而智叟则是站在移山的对立面加以冷嘲热讽,认为愚公一定无法移山。师生研讨之后,可以让学生揣摩一下其妻和智叟不同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读,可能收获会更深。
三、对本文的寓意,要持开放态度。
一般认为,本文的寓意是: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对于这一寓意,善于思考的学生可能就会提出如下问题:
(1)移山是靠神的力量完成的,不能把功劳记在愚公身上。
(2)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无为,可具有道家思想的列子却为何写出愚公这样的执著。
第一个问题稍浅,让学生讨论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移山确实是靠神的力量来完成的,可作为神却“惧其不已也”,可见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巨大。具体到有些资料书上说“感天地、泣鬼神”,那就有些过了。因为在文中只见到“惧”字,操蛇之神是害怕自己的地盘被愚公损了。
第二个问题稍深,这就涉及到道家的“有为”与“无为”。按照许多学者的观点,道家的“无为”其实是更大意义上的“有为”。但这个问题是很难给初中生讲清楚的,真正有思想的学生,老师可以做简要的点拨,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认真思考。
四、要挖掘愚公和智叟对话的深意,但不要过度解读。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本文的核心是本文的核心,这番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愚公的思想是动态的,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的思想是静止的,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但针对本文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和“搬家”都有可取之处,同样也可以“劈山修路”。有些课例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也可以。但是要想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还要提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事例。否则学生只会就观点谈观点,达不到任何效果。倒不如让学生分析“移山”与“搬家”的利与弊,这样学生更容易进行探讨。在探讨中,老师向学生讲述一下“红旗渠”的建造历史,学生可能理解得会更加深入。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课文解析

《我与地坛(节选)》:视角变化 下的情感脉络

2023-11-24 14:09:46

课文解析

二上语文《给刘胡兰的一封信》

2023-12-6 9: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