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与思考

【教学设想】
设计意图
这是七年级的第一本名著,推荐标题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此书之前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读标题是“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做这样的调整,能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
经典与当下有隔膜,我们要消除隔膜,咀嚼经典的味道。《朝花夕拾》正是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它有隔膜,隔膜后面掩藏着趣味,趣味里蕴含着理性的思考。
隔膜,是存在的,消除是首要的。这隔膜犹如一扇虚掩的门,有的人,看见门就绕道;有的人,怀揣好奇,想推开,便走进去瞧瞧。好奇,是消除隔膜的一把钥匙;兴趣,是走近名著的第一步。名著第一课,就是激趣和示范。
设计特色
1.重在激趣。《朝花夕拾》不是浅显易懂的现代文,不是扣人心弦的小说,它语言难懂、时代特殊、情节零碎,读懂不容易,读出趣味更不容易。为了让学生读下去,必须激趣,消除隔膜。基于这点,本学案三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消除隔膜、激发兴趣,设计了“抢答游戏一组团寻宝一雷达破案一访谈鲁迅一我和鲁迅比童年一·专题探究”这样一组递进式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重在“激趣”,第二个活动重在 “解读”,第三个活动重在“品读”。由点到面,由散到整,由浅人深,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消除隔膜,深人文本,细嚼慢咽,读到本书的趣味,读到本书的思想。
2 ·重在示范。怎样读书?很多学生很茫然。本设计有很强的“示范”性,示范如何跳读、选读、精读,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做批注,如何鉴赏。教案里时时提醒落实,目的是希望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设计使用建议
1.课时安排: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本设计可安排一课时,也可安排二课时或三课时,具体情况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对于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班级,建议每一个教学活动上一课时;如果是阅读水平较好的班级,可将本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提前分发,供学生自主阅读完成,课堂上只做交流和总结。示范和习惯很重要,基于笔者所在学校学情,笔者选用三个课时。
2 ·课堂节奏:许多环节都是激趣,教师激趣后,要预留相对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让学生尝到自主阅读的成功感和合作阅读的愉悦感。教师需激情地启发、耐心地等待,学生要认真地发现,交流时互相补充,并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目标
1·激趣,把书打开。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阅读兴趣,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走近作家作品。
2·阅读,把书读厚。掌握默读、跳读、猜读、选读、精读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圈画、批注的读书方法。
3·专题,把书读薄。融会贯通全书,整合相关内容,归纳共性,借鉴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为每个活动设计若干个有趣问题,做成任务单,课上分发给学习小组,激趣阅读。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鲁迅的基本情况;访谈童年鲁迅,把想了解的问题罗列出来。
教学活动
活动一:开游戏·悦读
任务与意图
通过“抢答” “寻宝”的游戏活动,激发兴趣,消 除畏难心理,绕过语言障碍,开卷略读,初步了解童年的鲁迅。这些篇目包括《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这也是本书最有趣味的篇目,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学生读目录,学习跳读,正确认识本书的语言障碍,寻找扫除障碍的方法,消除隔膜,初步体验本书之趣。
过程与方法、趣味抢答,了解鲁迅
1 ·教师出示抢答题,学生举手抢答。
(1)童年鲁迅的宠物是什么?(小隐鼠)〈2)童年鲁迅最不喜欢的动物是什么?(猫)(3)童年鲁迅的乐园在哪里?玩什么游戏?(百草园;捕鸟、挖何首乌等)〈4)童年鲁迅的私塾,相当于现在的私立学校,这私塾的名字叫什么?(三味书屋)(5)童年鲁迅喜欢上学吗?长大后呢?(不喜欢;主动求学)(6)童年鲁迅上课开小差时做什么?(绘画)〈7)童年鲁迅有一个很好的伙伴,他的名字叫什么?(闰土)(8)童年鲁迅有一个保姆,她的名字叫什么?(阿长)(9)童年鲁迅眼中的父亲是慈父还是严父?(严父)(10)本书写了鲁迅的两个老师,他们分别是谁?(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
2,请以“我来介绍鲁迅”为题,交流发言,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1)学生自主发言(2)教师小结,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组团寻宝,了解本书
1 ·教师将设计好的10组问题,抽签分派给10 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完成问题。
(这些问题仅供参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要简单有趣,能激发兴趣。学生找到准确答案即可,后面第二环节,会在此基础上深入提问。)·.
〈1)《狗猫鼠》:“我”的宠物是怎么得来的?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谁?《山海经》还是《三哼经》,谁错了?为什么?
(3)《二十四孝图》:谁活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什么要埋?
(4)《五猖会》:本来约好一早就出发去看五猖会的,后来因为什么事被耽误了?
(5)《无常》:“无常”是什么?试用简笔画画出 “无常”的装扮。
〈6)《父亲的病》:父亲得了什么病?哪些医生医治他?
(7)《琐记》:衍太太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离开家乡后,去哪儿上学了?
(8)《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哪国人?教什么学科?
(9)《范爱农》:初次见面,鲁迅发现范爱农的皮箱里带了什么?
2,交流寻宝心得,寻宝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交流阅读障碍及解决办法。
(1 )分享答案,并做好批注。
(2)交流阅读障碍:根本看不懂怎么办?(读书方法一:结合导读,课下注释)遇到很多看不懂的字、句怎么办?(读书方法二:跳读、猜读、批注)
(3)一起解读鲁迅的常用语:“倘若、譬如、倘使、倘是、莫非、罢了· “活动=:惫爨激趣·选读任务与意图教师为每一篇选文精心设计一个疑点,学生根据“疑点”快速跳读,寻找“破案”的蛛丝马迹。鼓励学生学会默读、跳读、批注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本书的内容。
本次活动,命名为“雷达破案”,哪个小组最快最好地将案件疑点破除,即为优胜组。
过程与方法、寻章摘句齐破案教师准备好“案件”,供学生抽签或自动请缨。
合作阅读,寻找答案,培养批注和圈画的读书习惯。
1.童年悬疑案《狗猫鼠》:害死隐鼠的嫌疑犯有哪些?真凶是谁?请圈画、批注。
《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真的是阿长买的吗?求证据《五猖会》:当时“我”为什么非得听父亲的话,不听,行吗?求证据。
2·求学悬疑案《藤野先生》:谁诽谤鲁迅作弊?藤野先生究竟有没有“漏题”给鲁迅?求证据。(圈点对鲁迅有利的证据)《二十四孝图》:看了这书,“我”不敢做孝子,为什么?
《琐记》:鲁迅是小偷吗?证据?《天演论》是好书吗?证据?
3·生活悬疑案《父亲的病》:父亲不是病死的,是医死的,这是一场医疗事故,请从父亲的药方开始寻找证据。
(圈点勾画相关语句)
《无常》:“无常”究竟是好鬼还是坏鬼?证据?请代表发言,其余同学倾听,并做读笔书记。
、我设疑点你破案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篇选文,按照以上操作设计“疑点”,供其他小组“破案”2·教师总结,根据“悬疑破案”的成果,梳理全书内容及特色。
(后记:以学生个人能力,恐怕很难快速有效地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合作“破案”,合作“质疑”,跞激发了学生激情,又能使其共享阅读成果,这个环节重点在于倾听和做笔记。至此,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已在趣味中获得。)
活动三·专研究·籀读任务与意图在之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了解全书内容。本环节旨在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阅读这十篇”以“童年”为主题,开展“访谈童年 “我与鲁迅比童年”的学习活动,深人了解鲁迅的青少年学习生活,读懂他笔下的人物,领悟他写本文时的感情。
以此观照自我,懂得阅读名著的真正意义所在。
以“写法”为专题,赏析鲁迅高超的写作艺术,采用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写作技巧。本课推荐学习“白描”和“反讽”两种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一、贯通内容,访谈童年(融会贯通全书内容,以“访谈”为活动,回顾总结鲁迅童年的点点滴滴。此环节既是总结巩固又是.深度阅读,可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1 ·闲聊鲁迅的童年
还想知道童年鲁迅的哪些事?请学生交流访谈话题(预习已布置),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学生扮演鲁迅,其他学生扮演访问者。结合文本,合理推理,挖掘鲁迅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分析人物形象。
你童年时家境如何?你的保姆长妈妈·,你的父亲· “ 你的朋友范爱农· · 你的老师,启蒙老师、日本老师(以上话题仅供参考)教师总结:通过访谈,我们再次走访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有可爱的人,有可恶的人,有可怜的人·.“ “有有趣的事,有伤心的事,有烦恼的事,有痛苦的事“一·你的童年呢?不妨一起和鲁迅比童年吧。
2 · “我”和鲁迅比童年(在阅读与访谈后,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读名著的意义一它能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促使我们思考人生问题。)“ ‘我’和鲁迅比童年”,如比伙伴、比游戏、比家人、比教育、比烦恼、比乐园,从比较中加深对鲁迅童年的理性认识,触发对自己学习生活的认知。
学生发言时,注意指导发言的条理性,如先说他人,再说自己,最后说明白的道理;再如,事和事相对比,人和人相对比,避免语无伦次,空洞无物。
参考示例:鲁迅的童年有“ “ “我也有· “ “ ·相同的·一· ·不同的“ · · “使我明白· “鲁迅的童年有· “ · “我没有· “ · · ·不同的· · · ·相同的· “ · “使我感悟· ·鲁迅的童年没有·一“我有·一“不同的· · · ·不同的· “ ·,使我懂得·、摘选片段,借鉴写法1 ·学习白描(1 )请欣赏一组人物描写的句子,猜猜写的是谁?这种写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长妈妈)“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寿镜吾老先生).“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藤野先生)@“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范爱农)
(2)自主探究,交流发现,教师归纳。
〈3)即兴运用,请运用白描手法口头描述一位同学,请其他同学猜测这是谁?
2·学习反讽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双引号的用法,用在此处是褒义还是贬义?有什么妙处?
o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 之流,可就危险已极。(《狗猫鼠》)@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 “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狗猫鼠》)Ø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狗猫鼠》)o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 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反讽:又称反语,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的相反意涵。) 3 ·寻找.镢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4·寻找其他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指导学生采用用批注、摘抄、感言等形式,在阅读中留下笔墨,看见自己和作者的对话,留下阅读的感悟,这是精读的可取做法。)
〖教者思考〗
基于陌生化理论的“名著导读”有效课堂活动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何落实“兴趣”和“方法”呢?十年前教《朝花夕拾》,现在还教《朝花夕拾》,同样的一部名著,召唤着不一样的教学思路。唯有改变、创新、探索,才能跟上.新教材的步伐。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陌生化理论大胆运用到“名著导读”的课堂活动设计中,探究 “名著导读”的课堂活动设计。
一、“陌生化”
陌生论最先来自于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一书。该理论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才能给读者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运用到“名著导读”中就是将熟悉的 “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将意料之中变为意料之外,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形象,以唤醒学生对“新” 的敏感,产生阅读、品味的兴趣,进而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驱动下主动阅读、探究,激活兴趣,最终形成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从教师“教”的角度而言,要求教师将老生常谈的方式、墨守成规的理念、一成不变的套路,变为“新鲜” 的教法。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现超越学生被动阅读的新问题、新思考,并将这些问题与思考贯穿到名著阅读中。此过程的价值,在于将枯燥的阅读变成陌生化的“新鲜”,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新鲜感,让其浸入阅读,分享阅读,热爱阅读,进而实现统编教材“名著导读”的教学理念。
二、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为了促进学习而采取的所有行动。针对课堂整体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称为大“活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针对课堂某个具体环节设计的活动称之为小 “活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在名著教学课堂上,存在大量“立足于教” “定位于考”的传统名著导读课堂,且以灌输式、讲授式、训练式的课堂活动居多。名著导读课堂活动设计的单调老套,势必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基于此,笔者以求变、求新、求趣为课堂活动设计起点,运用陌生化理论探索有效的“名著导读”课堂活动设计,以 “激发兴趣,传授方法”为目的,从以下三个方面
1 ·读前导读:激趣悦读
七年级“名著导读”第一课是《朝花夕拾》,是有语言障碍,二是故事远离生活经验。难懂,怎么办?教材编者似乎也预设到了这个问题,加了一句补充语:“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王荣生教授说道:“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首先得消除与作者、与内容的隔膜,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面对《朝花夕拾》,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
名著导读“导”的主角是教师,而“读”的实施者则重在学生。倘若使用传统的名著导读讲授法,势必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激趣’,成为七年级“名著导读”第一课的关键难题。唯有破除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第一印象,使其重新亮相,方能消除隔膜。笔者设计了三个激趣“小活动” ·
活动一:开卷游戏·悦读。通过“抢答” “寻宝” 的游戏活动,把鲁迅童年生活的一些有趣细节出成抢答题,让学生无压力地进人书本,在翻阅、浏览、跳读全书过程中亲近经典,初步体验经典之趣。
活动二:悬疑激趣·选读。教师有针对性地为每一篇选文设计一个“悬疑点”,学生自主选择两三篇,为解疑而默读、跳读、批注,寻找“破案”的蛛丝马迹,抓住“牛鼻子”完成单篇阅读。
活动三:专题探究·研读。设计“ ‘我,与鲁迅比童年”和“摘选片段,借鉴写法”两个开放性、低难度的专题,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阅读全书。
三个小活动,打破了传统“名著导读”的思维定式,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新鲜感”,不一样的“名著导读”课,不一样的《朝花夕拾》。陌生化理论称之为打破学生的“前认知”,使学生重新处于一个“新鲜好奇”的阅读期待。
三个小活动由浅人深,趣味盎然,成功地完成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一难题,巧妙地落实了教材 “名著导读”的阅读方法,实践了温儒敏教授建议统编教材“名著选读”要“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方法”的理念。
2 ·读中导读:专题探究
在读前“激趣悦读活动”的刺激下,学生已进人阅读。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及感官的运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进行加工、传导兴奋。因此,大脑工作的状态是积极的、自主的。如果输人大脑的信息简单或陈旧,大脑便很难获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人疲惫。此时,教师还需进一步“导” 将学生零散的认知整合归类。
统编教材“名著导读”的一大特色,是增设了 “读书方法指导” “专题探究”等栏目。这体现了教材编者对名著教学的指导更重视、更具体、更远大。
具体如下:
图片

与人教版的“名著导读”中“阅读建议”相比,显然统编本在阅读指导上更具体、更系统。与人教版的“名著导读”中“问题探究”相比,统编本把“问题探究”改良为“专题探究”,这些专题更接地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集中体现名著的艺术精髓。这些新面貌召唤着一线教师别开生面地设计课堂活动,以期待“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面对新教材、新理念,传统的名著讲授已不能符合新教材精神了,而陌生化理论倡导打破常规、常事、常理。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设计了专题探究活动。以鲁迅的《朝花夕拾》为例,全书回忆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记忆、求学历程等。笔者打破常规,将选文重新归类为:(1 )童年悬疑案(《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2)求学悬疑案(《藤野先生》《二十四孝图》《琐记》)(3)生活悬疑案(《父亲的病》《无常》)为每一单篇设计一两个富有悬疑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欲罢不能” “处处取证”的阅读期待,再串联2m8.这些问题,归纳总结作者在每个专题的主流思想感情,比如对“童年”的温馨回忆和困惑,对“求学”的 “积极探索”,对“生活”中“荒谬处”的理性批判。
此环节的课堂活动依然是给足了学生期待和惊喜。在陌生化课堂小活动的设计下,把学生已知的 “就那么回事”再度焕发新意,使其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正是陌生化带来的课堂惊喜。
3 ·读后分享:阅读交流
学生读完全书后教师的“导”体现在哪里呢?阅读分享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形成平等交流的阅读氛围,有助于改善学生对阅读的态度,有助于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有助于提升读书质量。分享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口头报告、小组朗诵、论文宣讲、现场表演、微电影、多媒介演绎等。笔者认为,这些分享活动的背后,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导”的设计。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添加一点“陌生化”的东西,能让学生觉得焕然一新。以老舍《骆驼祥子》为例,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与众不同”地做手抄报:以样子的“三起三落”为内容,请学生通过绘画三棵“梦想树”呈现祥子经历的“三起三落”,注意选用合适的底色、部件、衬物等,以凸显小说人物及主题。
说明:三幅图要有渐变式的对比性,能形象直观地呈现祥子的变化过程。
图片内容参考:绿叶、黑手、害虫、根据、土壤“如:一片叶子上写上一个美好的品质;再如:要强。最后,这片叶子凋零为:自甘堕落。
学生被新奇的作业所吸引,描绘“梦想树”时,《骆驼祥子》的内容再度被唤醒,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达到了最大化的参与。因此,在课堂活动设计上,有时设计一些稍微“与往不同”的分享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便会大大增加。
再如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作者跟随尼莫船长的“鹦鹉螺号”漫游海底世界,有丰富多彩的海洋动物,有惊险刺激的海上搏斗,有奇思妙想的科学技术。如何把这些内容直观有趣地呈现出来呢?图,是最直观的。
阅读心理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表征的建构过程,读者的头脑不是一块被动地供外部意义投映的空白银幕,而是一个储存了大量图式的能动思维体系。阅读过程中信息驱动(信息由书面.移向大脑)和概念驱动(大脑中已有图式附着于新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发生,相互作用,读者一方面敏感地寻找、挑选和组织新信息,一方面迅速调集已有图式与正在挖掘的含意联系起来,做出比较、选择、综合和推论,通过验证、补充或否定、修正等来完成对篇章的加工。从某种意义上讲,篇章图式一旦在读者的头脑中建立,将帮助读者先验地感知图式的各种组合要素与要素所在的位置,迅速整合文章主题,提高解读效率。
基于此认识,《海底两万里》分享阅读的活动设计,可以弓L画“思维导图”的活动,把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分享小活动,不同于个人能力的演说、表演此类小范围的分享,思维导图具有趣味性强、操作性强、参与度大的点。
把思维导图作业收上来后,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可以补充、可以纠错,这样的分享活动以“新鲜有趣”实现了有效分享。
“名著导读”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色,体现了编者对当下阅读弊病的纠偏态度。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唯有打破陈旧的名著教学思想,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能实现 “名著导读”的初衷。“名著导读”方法多种多样,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具备智慧而敏锐的阅读体验,努力探索课堂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阅读之门,走上终身阅读之路。
参考文献:
[ 1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 2 ]温儒敏.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温儒敏论语文教育[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m0 ·
[ 3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占习惯当作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J ] ·语文建设,2016(9)·
[ 4 ]王荣生·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系列讲座[ J] ·语文学习(6)·
[ 5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 M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m5.
[ 6 ]于漪·中学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先导 [ J ].课程·教材·教法,1994(9)·
[ 7 ]李海林·课堂观察[ 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8.9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7387.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0月 11日
下一篇 2023年 10月 11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