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末年,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入侵华夏,此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几乎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而平定乌桓之乱,是北方安定的最后一步。
建安十二年,曹操大军在柳城(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与乌桓单于展开最终决战。曹操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班师回朝时,却非常凶险。
图片
《三国志》记载:“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这次班师路上,气候非常极端,且整个二百里路,没有水喝。将士们又累又渴又饿,最终只能把几千匹战马杀了,饮血食肉来保存生命。
对于农耕民族而言,战马,一直是极其珍贵的军需。杀马充饥,无疑让整个曹军,元气大伤。
图片
柳城一战,曹操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归途中曹军元气大伤。另一方面,曹操也得到好消息,他的老对手袁绍的继承者袁尚、袁熙等,被消灭了。“幸而破绍,枭其二子。”(《述志令》曹操)
一悲一喜,既让曹操对统一天下有了信心,同时,孙刘势力盘踞,也让曹操渴望得到更多的人才。在这种心境下,曹操登上了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观沧海》。
图片
《步出夏门行·艳》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步出夏门行·艳》是曹操为《观沧海》写的序。“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这句话写的是曹操在征讨乌桓前,军中上下争论:到底是北上,打外民族的乌桓,还是南下去攻打荆州。
而如今大胜而归、袁氏被消灭;正是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至此北方一统,边塞安宁。曹操,恰如歌中日月星汉皆出其中的沧海,也正如诸葛亮隆中对所言,“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这个序,可以看出曹操内心的激动和矛盾。
图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解:曹操来到碣石山,纵观沧海。这边的沧海,既指曹操所见到的沧海,也指当时曹操的谋臣陈琳,夸耀曹操,用兵如神,心思有如沧海之深。原文:“又焉知沧海之深。”《神武赋》作者陈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解:这四句看似是写景,其实是曹操当时带着儿子曹植,一边欣赏景色,一边教儿子,如何借由地势,排兵布阵。曹植在征讨乌桓时,是随着曹操一起去。曹操此时带着曹植在碣石山一边看海一边教他。原文:“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求自试表》曹植】
图片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解:这两句,即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曹操虽然灭袁氏、灭乌桓,统一了北方。此时的他有雄据北方的实力,但是一路上损兵折将,九死一生。怎么能不让曹操既喜又悲呢!所以这两句话里,“秋风萧瑟”是悲,“洪波涌起”是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话,前面已经解释,无论谋士陈琳还是儿子曹植,都将曹操比作了心思计谋如沧海一样深的男人。而这四句里,曹操自比沧海,“日月”“星汉”都暗指人才,可见他求才若渴之心,希望天下英才都归属他。】
图片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解:曹操的志是什么?在《龟虽寿》一篇已经淋漓尽致的表现,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岁了,在《龟虽寿》里他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知道自己老了,但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打败刘备和孙权,一统天下,恢复汉室。
曹操在《述志令》里也呼应了他这一志向:他雄据北方的目的是“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想要一统天下的目的是:“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曹操言志,自己再如何强大,他也不想篡位,而是想做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尊王攘夷,辅佐汉室。)而写完这首《观沧海》,曹操就下了著名的《求贤令》。】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