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写于1985年,最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时候发现国外对“孝”也是倍加推崇,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此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等。
课文解析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地点和人物。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回环句,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读来不能不为之动容)
母亲转变态度,同意外出散步。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骨肉亲情,相映成趣。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关爱之情。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在家里”可不一定哦)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分歧”大词小用,体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家庭责任担当。同是一个“我”,在母亲眼里是强壮的,在儿子眼里是高大的,在两代亲子关系中,“我”的决定至关重要。
“领袖人物”“严重关头”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也体现了“我”感到责任重大。
疼爱孩子是动物的天性;孝敬老人,才真正体现了人性之美。“我”的选择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的中年男子形象呼之欲出。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惜。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道德之美。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孙儿见爸爸为人孝敬,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社会风气就会代代相传。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最后一句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我”和妻子人到中年,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和妻子的生活使命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第二部分:叙述一家人散步的情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温馨美好的“合家欢乐”图。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概括总结
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图片
问题探究
1.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哪些理解?
对于课文的主旨,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①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②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③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
④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
⑤本文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
以上各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或反驳的依据,言之成理即可。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理解课文的主旨,细读文本,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不要停留在事件表面;同时引导他们初步体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开放的”这一理念。
2.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获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比如,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也有点儿小题大做,但这个结尾富含深意、耐人寻味,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的内涵,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句话中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与母亲病弱的身体相比,“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相比,“我”是“高大”的。
写作特色
以小见大,意蕴丰富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所表现的意蕴却发人深思。
景物传神,蕴含诗意
文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在轻描淡写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哲理,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语言朴实,耐人寻味
纵观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结尾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有的充满生活情趣:或表现小孩的天真、聪明,或表现家庭的幸福、温馨;有的含义丰富:或表现人物性格,或表现人物心情,或点示写作意义;有的意在言外,以景暗示,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显中见哲理。
思考探究
一 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作者标题的妙处;其次,积极调动自主阅读的感受,开放地理解课文。拟题可以从文章的细节、主旨、感情色彩等多角度出发。
参考答案: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拟出抽象的题目。
二 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语句,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
参考答案:作者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三 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叙事散文时,注意品味散文的诗意和情致,而不是仅仅弄清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
参考答案:课文中写景的语句有: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积累拓展
四 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设计意图:关注本文语言上的显著特点。
参考答案:课文中的对称语句还有: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义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之美,两句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五 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认识到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感情基调,通过实践提高“把握感情基调”的能力。
参考答案:描述或概括文章感情基调的词语,并无固定答案。既可以从文章表达的情感特质来说,也可以从叙述语调来说。
《秋天的怀念》的感情基调是: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有些语句也有含蓄未言的深意。
阅读链接
尊老爱幼的诗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2、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3、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释义: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大的孝顺就是充分尊重自己的亲人长辈,其次使父母不受辱没,最下等的是仅仅只赡养他们。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释义: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释义: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6、将出牵衣送,未归踦闾望。——黄遵宪
释义:要出门的时候牵着你,把你送到门口,倚着门口望着盼着你早日回来,多用于形容老人的,表达的是尊老爱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7、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8、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9、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释义:背负着泰山来超越北海,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不是我们不去做的事情,为老人折下一枝树枝,是我们不去做这件事情,而不是我们做不到这件事情!
10、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gēng)相为命。——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