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一般总是从诗歌语言上引导,分别从诗歌的修辞、炼字、意象三个方面传授方法,这样虽逐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学生的接受往往较为被动,而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意蕴。
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疑是极为优秀的中国古代诗歌,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有着深邃的意境及不可名状的感染力,能使我们获得其中巨大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诗歌中传递出的舍己为人、心系苍生的思想情怀熏陶、让读者的心灵纯净。我们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感悟语言的巧妙运用,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杜甫的满腔忧国忧民之情,理解的深度要加深,不仅止于字面,更要力透纸背,融入内心。
基于这一现状,我努力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诗歌创作的情境: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走入杜甫所处的时代;补写内心独白,让学生深入杜甫内心;呼告式朗读,让学生与杜甫共情等,使学生的心沉浸在历史的那一瞬,体悟诗人心灵的颤动。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杜甫的《春望》,对杜甫的诗歌和安史之乱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悟感知诗歌的大意和情感,基于学生已经初步诵读并了解诗歌基础知识,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了解诗人借事感怀,以茅屋为题记叙的世上疮痍、百姓疾苦的社会现实,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爱及天下的博大胸襟。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彩描写,体会诗人的济世情怀。
【教学重难点】
在品析中感知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并继承发扬心忧天下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那么,老师就有疑惑了:(PPT)
思考1:难道“破”的只有茅屋吗?
一起自由朗读诗歌,梳理概括全诗中作者提到的“破”的事物。
图片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从题眼“破”直接导入。
二、解诗眼——释“破”
【整体梳理】
师:很快,我们都可以从诗中梳理出来以下几个关于“破”的事物:(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图片
师:到处都是昏暗的颜色,甚至连音韵上都是令人压抑、急促的一入声字为主的仄声韵,诗人绝望的破败之境、诗人“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痛苦,我们感同身受!
面对如此破败的情景、破败的茅屋、破败的生活、破败的国家,作者当下只能怎么样?(PPT)
思考2:面对这样的“破之境”,诗人有何反应?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思考:诗人为什么而叹息?
图片
明确:(PPT)
叹自己:“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年迈无力,年老体衰,儿童相欺
叹茅屋:不抵风雨,春天才在朋友邻里的帮助下建成,秋来一阵大风一场大雨便被破毁
叹群童:顽劣刁蛮,家境贫困
图片
【知人论世】
师:除了这些,作者还有可能叹息什么?我们来了解一下背景资料:(PPT)
背景资料(一):
图片
背景资料(二):
1.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辗转多地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终于有了一个庇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2.据《通典卷第七·历代盛衰户口》统计:
安史之乱前,人口约5200万;
安史之乱后,人口约1600万。
图片
明确:(PPT)
叹命运: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叹世事:民不聊生、战争连年
叹国家:国势衰微,国都沦陷
图片
【心理补白】
师过渡:破败之境的诗人,除了叹息,还有什么反应吗?你来说说(PPT)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图片
朗读指导:
师:凄惨忧愁的感觉还不强烈。有些时候,加个叹词,更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忧愁。请在不同位置加上“唉”,感受一下杜甫的惨状和惆怅。
(生各自尝试读)
(PPT)
1.(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唉……)何由彻?
4.(唉……)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图片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里,我感觉大家都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心里。是啊,杜甫已不知度过了多少个这样洒泪沾襟的夜晚了!(PPT)
思考:彻夜无眠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呢?
图片
明确:(PPT)
被子冷:“布衾多年冷似铁”;
漏雨湿屋:“床头屋漏无干处”
满腔愁绪,难以成眠
思考:这样的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以杜甫的口吻补写一段独白。
图片
明确:
这凄冷的秋雨何时才会停歇呀?
这没有了茅草覆盖的屋棚已再禁不起凄风冷雨打击了!
这 何时才结束啊?
这 何时才能平息啊?!
图片
预设:
①这破败的生活何时才结束啊?这连绵的战争何时才能平息啊?!
②这绝望的境遇何时才结束啊?这看不见光的丧乱何时才能平息啊?!
【设计意图】
从“破”的角度,运用知人论世、内心补白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杜甫的艰难处境。
三、悟诗情——解“见”
师:于绝望中看见希望,于深渊中看见太阳,于破境中看见曙光,余秋雨说: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不再是苦难,身处苦难中的杜甫,他的眼前看见了什么?
思考3:身处绝望 “破之境”的杜甫,他看见了什么?
一起来齐读最后一节:(PPT)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图片
师:快速梳理,经历了“破之境”的诗人,他的眼前浮现了什么?
明确:(ppt)
1.一见广厦
2.二见寒士
3.三见天下苍生
图片
师:从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板书: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 悲天悯人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破”与“见”,让学生感受杜甫于绝望之中仍能看到希望的热切。从“见”的角度,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领会杜甫舍己为人的广博胸襟。
四、小结:见诗心——由“破”入“见”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刚刚品读到的破与见:(PPT)
“破”是写实
“见”是想象
“破”的色调是灰暗的
“见”的色调是光明的
“破”的情感基调是惨痛
“见”的情感基调是欣喜的
“破”的性质是破坏性的
“见”的性质是建设性的
“破”指向过去
“见”面向未来
图片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破”与“见”,让学生感受杜甫于绝望之中仍能看到希望的热切。
五、升华:随诗行——先“破”后“立”
师:杜甫身处破的绝境,却让自己人格的光芒照见了世间,正如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PPT)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别林斯基
图片
过渡:所以,真正的读书人是心忧天下的,他们就像杜甫一样:(PPT)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图片
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立于天地间,只有具备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悲天悯人的品格,我们才能立成一个大写的人。这就是先破后立!
师总结:天地间的风雨、人生的风雨、时代的风雨向杜甫无情地席卷,但他那颗赤子之心始终没有离开过天下苍生。听,他在发出不屈的宣告:(引导学生再次齐读)(PPT)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
图片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名家评述和反复朗诵感受杜甫的赤诚之心,从“破”抵达“立”。
【课后作业】
搜集并摘抄杜甫其他心忧天下的诗句,反复诵读感受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板书设计】
图片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0532.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