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泡》:灵机一动的导入技巧

教学《肥皂泡》,用了最简单的导入方式——从课题聊起。

聊着聊着,有了新的灵感。

师:读了课题“肥皂泡”,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上次妈妈带妹妹买了一个吹泡泡的机子。

生:我想到有一次在外面玩,看到有卖吹泡泡的,就买了一个吹。

师:你们都是联想到自己买“泡泡机”“泡泡水”的经历。

生:我前几天洗头的时候,手上有许多泡沫,搓一搓,在手心空的地方就有一个泡泡,我把它一吹,很好玩。

师:你想到的是自己吹泡泡、玩泡泡的经历。

生:我想到在太阳下吹泡泡,有七彩的光。

师:你想到了自己看到的泡泡什么样。

生:我想到有一次我用洗洁精做成泡泡水,再用一根吸管一吹,就吹出了泡泡。

师:你联想到自己做泡泡水来吹的体验。

孩子们说了不少,各个方面都说到了。

便想:课文不也正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肥皂泡”的吗?初读后要先进行的教学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围绕“肥皂泡”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既然孩子们都说出来了,那就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冰心的经验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图片
师:本文的作者是冰心,看一看“资料袋”中对她的介绍。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她的原名叫谢婉莹。

生:我知道她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写了很多文章和诗歌。

生:我算了她活了99岁。

师:冰心奶奶的人生正好贯穿了一整个世纪,百岁时才离去,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纯真的文字。你们猜一猜,这篇文章应该是她什么时候写的呢?

生:我猜是她跟我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因为长大了就对肥皂泡不感兴趣了。

师: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不太敢表达。

师:其实这个问题也不能只靠猜呀,语文课上的“猜”,也是要到课文中找依据找线索的。

很快,有孩子看了一眼课文,开始举手。

生:我觉得是冰心长大之后写的,因为第一段写‘小的时候,玩的种类很多,其中我最爱玩的是吹肥皂泡’,所以应该是她长大以后回忆小时候写的。

师:你很会读课文,这就是“证据”。

生:我也觉得是冰心长大后写的,应该是她二十几岁时写的,因为泰戈尔也是二十几岁就发表了文章和诗集,这是人的黄金时期。

这几天的晨诵正好在读泰戈尔的《新月集》,他们很自然地的将两位作家之间联结起来。

师:你真会表达!这篇文章是冰心在1936年,是她36岁写的。这个年龄也是作家的黄金创作时期,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也有了丰厚的文学积累,同时又还有孩子般的天真。泰戈尔也好,冰心也好,他们都是怀着一颗童心在创作,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是充满着真善美的。

简单了解了作者冰心以及课文的创作背景,就可以把导入交流的内容和课文产生联结了。

图片
师:冰心在成年之后回忆自己小时候吹肥皂泡的情景,和你们刚刚回忆自己吹泡泡、玩泡泡一样吗?

生:一样。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生:做泡泡水、吹泡泡一样。

生:我们有买泡泡机,她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她小时候没有现在这种卖的泡泡机。

师:是呀,冰心奶奶的童年时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想玩吹泡泡只能自己动手做,这是和我们的经验不同之处。

生:她还写了玩泡泡时的想象。

师:你概括得非常好。那么,课文写了关于“肥皂泡”的哪些回忆,用几个关键字就能说出来了,也就是你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时说的词。比如——

生:做泡泡。

生:吹泡泡。

生:玩泡泡。

师:课文中写怎么玩?

生:用扇子扇。

师:用一个动词,就是——

生:扇泡泡。

生:看泡泡。

生:想泡泡。

没有任何引导,学生很快地就梳理清楚课文围绕“肥皂泡”写的内容,因为都是在结合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去理解,找的动词也非常准确,再和自然段对应起来,思路很清晰。

导入时的灵光乍现,效果还真不错。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