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借助链接资料,感受风筝之趣。
2.能运用品读言行的方法初步认识宝玉的形象。
3.品人物形象,了解“风筝”文化,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借助音画,引《红楼梦》
《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呕心沥血的作品,只可惜穷其一生,只写到前八十回。后经高鹗等整理续 写,才有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请看。
(配乐出示图片: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眠芍药、宝黛共读西厢、大观园里放风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选自第七十回的这个故事——红楼春趣。题目为后人所加。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者创作的艰辛和流传的经典故事,以及运用图画和优美的配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运用猜读,厘清故事
1.猜读,读通课文。
自读要求:按提示猜测故事中语句的意思。能说一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检查猜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生根据上下文猜读。
窗屉子 剪子股 送饭的 籰子 顶线 兴头起来
(2)说清故事内容。
“导说小助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我觉得……(自己的感受)
生根据“小助手”归纳主要内容。
小结:运用我们在《草船借箭》中学到的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来说说故事内容,既清楚又简洁。
【设计意图:猜读,降低了阅读难度,是阅读古典名著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概括方法,也应该在本课中运用。厘清故事内容,为感受春趣、品读人物形象做铺垫。】
三、关联“链接”,感受风筝之趣
1.“阅读链接”是林庚先生回忆儿时在北京放风筝的故事,你也许能找到《红楼梦》中一些风筝的影子。
阅读提示:找一找,《红楼梦》中写了哪些风筝?放风筝的人心情如何?和“阅读链接”中哪些风筝描写相似?勾画语句。你感受到放风筝的人哪些心情?
2.汇报交流。预设:
(1)和风筝相关的语句。
①风筝从你房角里斜刺飞起……最后是一个风筝翩然一闪地落下墙那边去了。(送饭的)
②龙睛鱼的尾巴如美髯公的胡须,在天上还听得见吹拂得哗啦哗啦的响声。(大鱼风筝)
……
(2)表现心情的语句。
①这在心上是希望呢,是嫉妒呢,欣悦与惋惜似乎占满了一个童心。
②这样的风筝在我心中是最理想的。
……
小结:借助同主题的资料帮助读懂文章是个好办法。借助资料时,学会选取相关的内容,有目的地使用资料。
【设计意图:借助“阅读链接”读文,能从多个角度来认识同一主题下文章的不同表达重点,是把古典名著读丰厚的一种方法。有问题、有目的地阅读使学生学会用“阅读链接”这一阅读资料。】
四、品读言行,初识宝玉
1.比较课文与“阅读链接”,聚焦人物。
两篇文章都在写放风筝一件事,但你一定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根据梳理出的表格,同桌讨论为什么。
讨论:为什么同是写放风筝,一篇重点写风筝的样子,另一篇却不大写风筝的样子?出示表格:
(生交流)
读小说,会关注人物形象,是很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导语提出:宝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回顾方法。
我们在《草船借箭》中,品读诸葛亮和周瑜的 对话,猜测他们的内心,从而读出了周瑜的步步紧 逼和诸葛亮的将计就计。借助三国时期的相关背 景资料,读懂了诸葛亮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我们 这节课就关注宝玉的言行来读宝玉,看看他给你 怎样的印象。
3.品读宝玉言行。
(1)出示自读提示。勾画宝玉言行的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这是一个___的宝玉。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1: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
①分角色读对话。
②从语言中你认识到怎样的宝玉?(出示宝玉的语言)
③如果丫头说:二爷,家里有大鱼、螃蟹、美人三个风筝,袭姑娘问你要哪个?宝玉还会选美人风筝吗?请在文中找找理由。
从“扛”体会美人风筝大,从“细看”“欢喜”体会宝玉喜欢美人风筝,从“精致”体会美人风筝做得好。
过渡:拿风筝有意思,放风筝中对宝玉的描写更有意思。请读读第 4 自然段宝玉和黛玉的部分。
预设 2: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一面又取一个来放。
①勾画描写宝玉的动词,你读出了怎样的宝玉?(这是一个爱冲动、爱面子、直率的宝玉。)
②联系前文,推测补充: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
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一见了就觉得清爽。(女儿:青春少女)
请补充:正因___,我才___。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宝玉?(喜爱美人)
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品读宝玉的言行,初 步感受到了宝玉对人的宽容与尊重、率真、喜爱青 春少女。当你打开《红楼梦》,你会认识很多有意思 的人。据统计,红楼梦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上到 贵族,下到百姓,形形色色,鲜活立体。期待我们去 慢慢认识。
【设计意图:抓住导语“宝玉给你留下什么印 象?”,引导学生自主品读人物言行,这是阅读古典名 著很典型的方法。通过追问、比较、猜测等策略帮助 学生深入认识宝玉,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品读言行、 初步读懂古典名著的方法。】
五、再识“风筝”,“红楼”探疑
1.补充资料,了解风筝文化。
老师还了解到,曹雪芹不止写出了《红楼梦》,他 还是做风筝的专家,留下了一本书——《南鹞北鸢考 工记》。(出示沙燕图片)这是风筝图谱中宽胖的沙 燕。风筝不只是风筝,一个风筝就有一个寓意。齐读 文字。
2.质疑“风筝”,激发阅读兴趣。
(师出示课文中的风筝图片)
作为风筝专家的曹雪芹写了大观园里的少男少 女们放的各式各样的风筝。那这些风筝又有什么寓 意?和放风筝的人又有什么关系?这一切都要到《红 楼梦》里探寻答案。
总结:同学们,这群少男少女在大观园里放风 筝,享受属于他们的春天,留下他们的青春记忆。希 望这些风筝、这群人、这本《红楼梦》也可以留在你的 年少记忆里!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