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读诗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彭宁玲老师以美为支点,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聚焦《诗经》音韵美、结构美、画面美、手法美等不同角度,展开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经》的“美”。“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春和景明,天朗气清,让我们跟随着彭宁玲老师品读《诗经》,欣赏《诗经》,因为人间最美是《诗经》。
人间最美是《诗经》——-八下第三单元《诗经》群诗赏析
诗歌再现: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活动开场白
师: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读诗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人志高远,情飞扬,心灵秀,思敏捷。诗,让我们心灵不死。今天学校开展“走进《诗经》之美”系列活动,通过活动,我们一起去探寻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美。
第二部分 声情并茂诵古诗
师:孔子言:“诗三百皆可弦歌之。”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
【屏显】
诵读你最喜欢的篇目,读出《诗经》的音韵美。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自由诵读四首诗歌)
师:我刚才听这三个同学读的非常齐,我们就请他们三位一起来诵读。要先读诗题,再读诗歌内容。其他同学先认真听,稍后做点评,好不好?
(三位男同学齐读《蒹葭》)
师:为他们这么整齐的朗读来一点掌声。能说说他们读的好在哪里?
生:声音洪亮而整齐,抑扬顿挫。
生:读的有感情,声情并茂,节奏还很清晰。
师:谁还想试试?
(一女生读《蒹葭》)
师:请旁边的这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她读的声音有点小了,带有感情,也读出一定的节奏了。
师:她有没有字音读错了的?
生:道阻且跻的跻,她读成第四声了,应该是第一声。
师:对,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没有选择其他诗歌来诵读的?
(又有三位男同学自告奋勇的站起来朗读《子衿》)
师:能对他们的朗读点评一下么?
生:他们朗读的语速较快,字音还是很准确的。
师:同学们注意到这首诗中的两个问句了么?读的时候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疑问的语气。
师:这两句诗如何理解?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解释一下。
生:纵然我不去会你,你难道不能给我捎来消息么?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师:对啊,所以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啊?
生:质问的口吻和语气。
师:对,请刚才读这首诗的三位同学中的其中一位再来读这两句诗,要读出这种质问的语气。
生读。
师:很好。还有没有同学选择其他的诗歌来读一读?都喜欢小组合作,女生能不能小组合作读一读呢?
(三位女同学主动站起来诵读《式微》,声音很小,还不齐。)
师:老师想再给你们一次机会,整理一下情绪,重新朗读一次。
(三位女同学的朗读明显有了变化)
师:请离得稍近的这位同学点评一下。
生:朗读的节奏很清晰,声音也洪亮了一些。
师:好的。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已经能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下面老师出示两段文字,请男生读左边的这段,女生读右边的这段。边读边思考:为何原诗比改动后的诗作更富有音韵美?
(男女生分别朗读屏显内容)
【屏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和鸣,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文静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高低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文静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悠哉,翻来覆去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么?原诗比改动的诗作更富有一种音韵美是因为使用了怎样的词语?
生:使用了叠词。比如“关关”,“悠哉悠哉”。
生:还使用了双声叠韵的词语。
师:什么是“双声叠韵”?请一位同学来讲讲。
生:一个词语中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字的声母是一样的,这是双声。叠韵就是一个词中的两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
师:比如哪几个词?
生:“雎鸠”就是双声,“窈窕”和“辗转”就是叠韵。
师:同学们很棒,说的非常准确。那如果两个字的音节完全相同,那就是叠字。如果一个字的韵母间隔出现在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那就是押韵,这么多有规律的重复出现,自然就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读起来当然就有了音韵美。
【屏显】
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宛转
————清代进士李重华
师:所以读叠韵词时要铿锵有力,读双声词时要悠扬宛转。《关雎》这首诗都是四字一句,一般是“二二”停顿。请同学们齐读《关雎》,要读出节奏的停顿,读出叠韵的铿锵有力,读出双声的宛转悠扬,读出这首诗的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生齐读)
第三部分 别出心裁品古诗
师:诗歌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品味诗歌,既可以用语言赏析,也可绘成画,谱上曲,编成舞来欣赏。老师今天反其道而行之。
【屏显】
请为《蒹葭》配一幅恰当的背景图,体会《诗经》的画面美。
要求:结合《蒹葭》相关内容,简述选择的理由。
(生思考后互相交流,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来发表看法。)
生:我觉得应该选第三幅图。第三幅图的配色比较符合《蒹葭》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蒹葭》这首诗的情感是表达主人公对伊人的思恋,是苦苦追寻却求而不得的一种惆怅,而且伊人的形象比较朦胧,所以画面配色不应该那么鲜艳。所以水墨画比较适合,而且第三幅还画了许多芦苇,正好符合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蒹葭。
师:他提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水墨画。非常棒,他是从色彩角度来选择的。
生:我也选第三幅,很朦胧。
师:回答问题尽量是完整的句子,要让对方听得懂,不要一个词一个词的往外蹦,好么?
大家都在关注三幅画的色彩,难道没有其他可以判断的角度么?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画中是不是也应该有所体现啊?
生:第一幅和第二幅没有芦苇。诗歌中也没有出现山。
生:我选第三幅是因为《蒹葭》这首诗中伊人的性别是不确定的,而第一幅出现了男子和女子,第二幅只出现了一位女子的形象,第三幅这个画中人物性别看不出来。比较符合诗歌内容。
师:这位同学是从人物性别角度去判断的。老师觉得大家首先要关注《蒹葭》这首诗中出现的意象,有蒹葭,白露,秋水,根据这些意象可以排除图1。图二有蒹葭,但是还出现了高山。大家要注意这三句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这三句写出了追寻伊人怎样的困难?
生:因为道路艰险曲折,主人公追寻的伊人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是因为有高山阻隔。所以排除了图二。
师:说的很好。还有其他角度来选择和排除么?老师提醒大家,先思考《蒹葭》给我们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创设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生:《蒹葭》通过蒹葭,白露,秋水,营造出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也写出了主人公追寻却不得的惆怅。
师:再看这第三幅图。图中有诗中出现的意象,蒙蒙薄雾中,芦苇在微风中飘荡,主人公站在秋水边,凝望着远方,好像在等待伊人的出现,整个图片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符合原诗的意境。
师小结:其实,简单的一幅画并不能完全把《蒹葭》这首诗的意境表现出来,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在每个同学的心里,《蒹葭》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美。
第四部分 分门别类集古诗
师:通过刚才的两个活动环节,就《关雎》和《蒹葭》,同学们体会到了《诗经》的哪些美?生:音韵美,画面美。
生:结构美,重章叠句的结构,使得情感一唱三叹。
生:用词富于变化美,用不同的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师:其实《诗经》中的每首诗既有共同的美点,又各具特点。
【屏显】
如果把《式微》、《子衿》与《关雎》、《蒹葭》进行归类收集,你会如何分?理由是什么?
提示:可从诗歌的结构形式、主题、抒发情感的方式等角度思考。
师:老师提醒一下:思维要打开,归类不一定是两两为一类,也可以三首为一类,或者这四首诗都归为一类。
(学生先思考,后热烈讨论)
生:从诗歌主题归类:《关雎》《蒹葭》《子衿》是一类,都是对爱情的吟咏;而《式微》则是劳役者的悲歌。而且结构上,这三首都是三章,而《式微》只有两章内容。
生: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来归类,这四首诗都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师:请你结合《式微》和《子衿》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生:《式微》总共两章,重复了“式微,式微,胡不归,”,《子衿》中重复了“青青,悠悠,纵我不往,子宁”等词语和句子。
生:从抒发情感的方式来归类,《关雎》《蒹葭》是一类,是间接抒情。而《式微》《子衿》是直抒胸臆。
师:其实《关雎》和《蒹葭》都用了“兴”的手法,能说说哪些句子用了“起兴”的手法?
生:《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起兴。《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起兴。
师:《式微》和《子衿》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哪些?
生:《式微》中“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和“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
师:直接抒发什么情感?
生: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怨恨。
师:《子衿》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师:对啊,如果你和同学分别几天没见面,就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你对同学的思念之情。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归类?
生:我觉得可以这样归类:《关雎》和《子衿》归为一类,《式微》和《蒹葭》单独各为一类。《关雎》和《子衿》都表达对爱人的思念,《式微》感叹对生活的不易,对统治者的不满,而《蒹葭》表达的情感可以是对爱人的追求,也可以是对其他美好事物的追求。
师:老师帮你总结一下,这四首诗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对象明确的是哪几首?对,《关雎》和《子衿》,《关雎》中抒情对象是“窈窕淑女”,《子衿》中的抒情对象是穿着“青青子衿”的男子。《蒹葭》中抒情对象是不明确的。诗中的“伊人”可以理解为哪些内容?
生:君主或者贤臣。
生:追求的美好生活。
生:个人的理想或者事业
师:那《式微》不是控诉统治者的么?那这个统治者具体明确到了哪一位了么?没有。所以我们从抒情对象的角度,这四首诗分为了两类。
生:我把《关雎》分为一类,其余三首归为一类。因为《诗经》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关雎》我没看出来是哪种,但是后面三首分别出自《秦风》《郑风》《邶风》,都是民间歌谣。
师:《关雎》出自《周南》,《周南》内容上就属于“风”,所以你自己再纠正一下刚才的说法。
生:这四首诗都属于民间歌谣。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哦,从出处来归类。还能怎么归类啊?
生:我把《关雎》和《蒹葭》归为一类,《式微》和《子衿》归为一类。《式微》和《子衿》都用了问句的形式,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而《关雎》和《蒹葭》都只是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比较含蓄。
师(忍不住惊叹):你真的很棒,观察分析的很细致。
师:谁来说一下,通过本次“走进《诗经》之美”系列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生:读诗,让我感受到《诗经》的节奏音韵之美;
生:品诗,让我感受到《诗经》的画面美,意境美。
生;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欣赏《诗经》的美。比如形象美、结构美,手法美。
【屏显】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即“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师:《诗经》中的美,最重要的在于它是从创作者心底流淌出来的真情美。我相信,《诗经》中总会有一首诗,能打动你沉寂的心灵,能让你读来不胜喜爱。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同学们,去读《诗经》吧,因为人间最美是《诗经》。
【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探索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单元教学的任务群设计,主题是围绕八下第三单元《诗经》里的四首诗,进行“学习新课标,聚焦古诗群文阅读的任务群设计”的研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古诗文单元,这个单元的文言文都是古代的“记”,选编了两篇记游作品《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一篇说明性作品《核舟记》,但核舟雕刻的内容也是“大苏泛赤壁”。还选编了《诗经》中的两首诗,《关雎》和《蒹葭》。单元后面有综合性学习内容——古诗苑漫步,在课外古诗词诵读中还安排了《诗经》中另外两首《式微》和《子衿》以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从内容看单元的整体性还是比较强的。由此我想大单元的任务群可以围绕一个字“赏”,可以赏山水之美,可以赏民风之美,可以赏劳动人民智慧之美,落实到《诗经》的四首诗上,主要就是赏《诗经》之美。因为后面还有个综合性学习之古诗苑漫步,我就想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设计几个活动环节,完成对《诗经》美的赏析。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品味赏析的地方有很多。此次进行的《诗经》群文阅读课定位于复习赏析课,以《关雎》《蒹葭》为教学的起始篇目,比读《式微》和《子衿》,在音韵美、结构美、画面美、手法美、以及学生能答到的其他角度展开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经》的“美”。
教学是有缺陷的美。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完美,然而遗憾却始终存在。一节课下来,感觉情感美引导赏读不细致,学生的有些答案还可以追问得深一些,板书没能完整呈现出这节课的主题……
当然,以美为支点,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诗经》四首诗的群文阅读仅是我的一次尝试,只希望与各位同行交流教学经验,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大方之家多提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