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测内心 初识孔明 ——五下《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背景,根据语言推测内心,明白“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 令状”,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将计就计的智慧,顾全大局的形象。

  1. 进一步了解与课文中的人物有关的故事,期待读《三国演义》。

【教学流程】

一、回顾内容,晓因“神机妙算”而主动

1.回顾内容。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赞扬或提示学生借本回题

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简洁地说出故事经过。)

小结:借助回目,抓主要人物,梳理主要内容,是阅读古典名著的常用方法之一。

2.聚焦问题。

呈现学生学完第一课时之后的疑问,把“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作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板书:诸葛亮主动?)

3.晓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主动。

(1)默读课文,寻找原因。

(2)学生汇报。

预设:诸葛亮的主动是因为算到了天时——“大 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地利——“诸 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 及了”;人心——“鲁肃果然不提借船的事”“曹操一 定不敢派兵出来”。

4.总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给咱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认为,诸葛亮的主动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设计意图:巧借章回小说的回目,帮助学生简洁 地说出故事的经过。抓住主要人物,梳理主要内容,是 初步阅读古典名著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质疑,再 聚焦问题,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愿望。学至目前,大多数 学生都认为诸葛亮是因为自己的“神机妙算”而主动, 这样的教学做到了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

二、推测内心,明因“将计就计”而主动

1.过渡:诸葛亮的主动还有别的原因吗?也许,咱们可以从他和周瑜的对话中找到别的原因。

2.指名读对话,发现心里有想法。

(1)指名两个学生读对话。老师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语气(或表情)。

(2)小结:看来,心里是有想法的。咱们的古典小说很少写人的内心,但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语言推测其内心。(板书:语言—内心)

3.根据语言,推测内心。

(1)学生自由读对话,尝试推测周瑜和诸葛亮心里想了什么。

(2)针对学生的困难出示两个“学习小伙伴”,示范“根据语言,推测内心”的方法:淤联系上下文;于抓住话语里的关键信息。

伙伴 1: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 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读到这里,我联系下文“我吩 咐军匠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看来,周瑜的真正目的是 用计陷害诸葛亮!我推测周瑜心里想的是:哼哼,诸 葛亮,我让你一步一步进圈套!

伙伴 2:诸葛亮说:“用箭最好。”读到这儿,我联系下文诸葛亮叮嘱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看来, 诸葛亮很清楚周瑜的真正目的,我推测诸葛亮想的 是:你明知故问,是要用计害我!

(3)合作学习,推测内心。

①明确要求。

读一读:同桌分角色读对话。

想一想:推测周瑜和诸葛亮的想法,同桌交流。

写一写:做好批注。

②汇报:周瑜和诸葛亮各想什么。

(4)口中的话风平浪静,其实内心波涛汹涌。明白了他们心里想的,再读对话。

4.发现“步步紧逼”和“将计就计”。

把周瑜的话连在一起自由读,想想他的内心,你 发现了什么?(板书:步步紧逼)请一名学生读周瑜的 逼问,一名学生读诸葛亮的回应。面对周瑜的步步紧 逼,听听诸葛亮的回应,想想他的内心,你发现了什 么?(板书:将计就计)

5.总结:我们根据周瑜和诸葛亮的语言,推测他们的内心,发现诸葛亮的主动还因为周瑜的步步紧逼,诸葛亮才将计就计,主动立下军令状。

【设计意图:根据语言推测内心是初步阅读古典 名著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联系上 下文,抓住话语里的关键信息,推测人物的内心,在 朗读、讨论中体会到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诸葛亮将 计就计,十分智慧。】

三、了解背景,悟因“顾全大局”而主动

1.借助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1)还有别的原因吗?让我们走进历史。补充东汉 末年资料:三方人物关系图、战争局势图、三方兵力图 示和第 42 回、第 43 回中描写“曹军南下,刘备大败, 诸葛亮游说孙权联合抗曹,已达成联盟”的相关文字。

(2)明确阅读资料的要求。殷自主阅读资料,思考: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 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殷同桌讨论:我在(哪份)资料里读到……,我认 为诸葛亮主动答应还因为……

(3)汇报:“我在(哪份)资料里读到……,我认为 诸葛亮的主动答应还因为……”

2.作比较,悟顾全大局。

(1)引导:同学们阅读资料,发现孙权、刘备达成了联盟。作为同盟,共同抗曹才是正事儿。周瑜、诸葛亮分别在干什么?这一比较,你有什么发现?(板书:顾全大局)

(2)小结:借助资料,了解历史背景,我们发现了诸葛亮的顾全大局。(板书:资料—背景)

3.小结,再读对话。

(1)小结主问题: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 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我们借助资料,了解背 景,发现最重要的原因是诸葛亮“顾全大局”。我们根 据语言,推测内心,发现周瑜在步步紧逼,所以诸葛 亮“将计就计”,主动立下军令状。当然,少不了他自 己的“神机妙算”。

(2)小结方法:借助资料了解背景,根据语言推测内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读懂人物。(板书:人物)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了解背景,是初步阅读古 典名著,特别是《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演义小说的重 要方法之一。学生对三国时期的背景知识了解极少, 为他们提供相关资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分析历史资 料,才能悟到诸葛亮的主动更因为他顾全大局,从而 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丰满。】

四、持续关注人物,期待读《三国演义》

1.预测情节,持续关注人物。

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较量还会继续吗?为什么?请看第 51 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 55 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你喜 欢看哪一回?

2.走进原著,进一步了解人物。

读《三国演义》,我们会看到周瑜不只是多妒,读《群英会蒋干中计》《三江口周瑜纵火》,可以领略他的过人才华。

曹操,也不只是多疑。他是政治家、军事家。读《关云长挂印封金》,可以看到他爱惜人才;读《劫乌巢孟德烧粮》,可以见识他的军事谋略。

诸葛亮几乎是个完美的人。读《孔明挥泪斩马 谡》,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诸葛亮。你特别想读哪一回?请读——《三国演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初步学习了两种阅读古典名 著的方法:1.借助资料了解背景。2.根据语言推测内 心。另外,还包括回忆第一课时所学的”借助章回小 说的回目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精读课文 时学习方法,在学略读课文时尝试运用方法,在课外 阅读古典名著时独立使用方法。这一设计,体现了统 编教材“三位一体”的特点。】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区红专小学 / 酉阳县实验小学)

原创文章,作者:believ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nwoxueyuwen.com/5770.html

(0)
上一篇 2020年2月26日
下一篇 2020年2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