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内容概述】

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多篇表现革命传统的课文,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借助这些课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学过的“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学习真正感受革命前辈和革命军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人格。

课文编排

围绕单元主题,教材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三首古诗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体现了毛主席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军神》表现出刘伯承意志如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他 了”,要求写一件事,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意在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习到的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围绕这个要素,教材设计了多角度的练习活动。

【单元核心目标】

1.阅读饱含家国情怀的文章,在文本中体会民族领袖或爱国文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国家荣誉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

2.能用边阅读边批注的方法,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关键语句。

通过反复朗读、前后对比、角色自居、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这些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3.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变化中提取出人物心理变化的链条,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

【单元任务群目标】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自主学习字词。

2.了解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 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 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

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 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 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单元任务群设计】

9古诗三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会认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思维能力: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前解析】

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佳作,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与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的写法,从而体会古诗的意蕴之美。

《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概。这首诗以遗民视角来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得本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切入,引入新课

1.教师导入: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你理解吗?这是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体现诗人爱国情怀的古诗。

2.自读诗题,通过题目,你能猜猜这三首诗写的是什么吗?

3.学生自主交流,理解题意。

4.学习了这么多边塞诗,我们一起来回顾边塞诗的特点。

5.简介作者。

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擅长七言绝句。有集,已佚,《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毕生力主抗金,盼望收复失地。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又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春望》“三吏”“三别” 。

二、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1)我会认

仞岳(rèn yuè) 蓟(jì)北 涕(tì)泪 衣裳(chānɡ) 襄(xiānɡ)阳

指名读,教师正音.多音字

(2)我会写

仞、岳、摩、遗、涕、巫

教师提问:认真读一读,注意勾画的红圈字,谁来说一说,怎样能记住这些字。

预设1:仞是单人旁+刃,岳是丘+山,摩字是麻+手

预设2:遗,遗(yí)民

预设3:巫,巫峡、巫婆。

  1. 再次朗读古诗。

教师引导:生字新词,我们都能读准确了,相信同学们古诗也会读得更流利、更通顺了吧!

三、解读《从军行》

1.同学们,听音频,感受意境。再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教师板书:(从军行 王昌龄 唐代)

2.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先结合注释来疏通《从军行》的大致意思,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前两句大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后两句大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3.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然后借助插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吧!

4.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5.思考:前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环境;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6.教师点拨:请你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齐读诗的前两句,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重压抑之感以及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悲壮感。教师小结:是呀!正如同学们所读出的。金甲尽管磨穿,戍边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壮哉!

教师板书:(黄沙 金甲 环境艰苦 战争艰辛 战士坚定)

四、领悟诗意,深化主旨

教师提问:读后两句诗,说说诗人是怎么描写戍边战士的生活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资料一的观点是豪言说)全诗的主旨在最后两句,理解为:诗人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代他们立下的豪言壮语。尽管边塞黄沙遍地,环境恶劣,将士又历经百战,铁甲磨穿。但只要楼兰不破,未获全胜,就发誓永不回还。所以说,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马革裹尸、誓死报国的豪迈气概和忠勇精神。

预设2:(资料二、三的观点是苦语说)本诗是诗人代戍边战士诉说在恶劣的环境下,频繁的战斗中内心所产生的怨言苦语。尽管战士黄沙百战、铁甲磨穿,也尽管他们思念亲人、渴望还乡,然后只要楼兰不破,战士们终将还乡渺茫、希望成空。因此说,本诗突出表现的是战士极度厌战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王昌龄早年投身边塞,并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入仕后,再无出塞赴边的行径。唐代文人,多有赴边的经历,目的在于杀敌报国、扫净边尘,也为立功疆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那么王昌龄借助这首古诗,到底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以谁的口吻说的?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赞成豪言说——悲中有壮志。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马革裹尸、誓死报国的豪迈气概和忠勇精神。

教师板书:(豪迈气概 忠勇精神)

教师引导:现在请你带上你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试着背诵一下吧!

五、背诵古诗,主题概括

  1.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 )( )暗( ),

( )遥望( )。

黄沙百战( ),

不破楼兰( )。

2.主题概括:《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不怕牺牲的气势和豪情。(出示课件37)

六、拓展延伸,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8-39)

思考:“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出示课件40)

“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戍边将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板书设计】

王昌龄 唐代 七绝圣手 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从军行 前两句:青海、长云、雪山 典型环境 苍凉、悲壮 豪迈气概

后两句:黄沙、金甲 环境艰苦、战争艰辛、战士坚定 忠勇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多字音“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誓死报国的决心。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看看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详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朗读古诗,疏通诗意

(1)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教师引导:现在请你读一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的时候,注意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开始读吧!

预设: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疏通诗意。

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一说,这首诗大致的意思。

时间5分钟。学生自学3分钟,小组里交流2分钟。

全班交流。

(3)学习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教师提问:谁来试着说一说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意思?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高耸入云霄青天的景色。

预设2:读完这两句后,我感受到一股劈空而来的气流,气象万千。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预设3:一句写黄河,一句写华山,代表着奇伟壮丽的北方山河。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教师点拨:请你读出这种壮中有悲的感觉来。

教师小结:是呀,诗的前两句要是与后两句结合起来理解,就会更有力地显示出诗人盼望恢复祖国山河的焦灼心情,从而使得前两句对“三万里河”“五千仞岳”的描写成为一种典型环境。而这种典型环境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的闪耀,其中也包孕着对南宋朝廷偏安妥协的严厉斥责。

教师板书:(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山河沦丧)

(4)学习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引导: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后两句的画面,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入进去,你的理解会变得更加丰富。

预设1:我觉得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金兵在抢老百姓的东西,看到了宋朝老百姓在呼天喊地,眼泪都哭干了的情景,还看到了金兵的马蹄踩到了黄河边,踏在华山上,他们无情地侵占了南宋的土地。

预设3:我仿佛听到了一连串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向我奔来,听到了老百姓声嘶力竭的哭喊声,还听到了金兵残忍而得意的笑声。

预设4:我觉得这里的泪是痛失亲人的泪;是老百姓失望的泪、气愤的泪;是对金兵充满仇恨的泪;是期盼祖国统一的泪。

教师点拨:请你读出这种复杂的情绪,既有满腔的悲愤,又有热切的期待。

教师小结:是呀!这一群群遗民,被金兵践踏。老人、妇女、孩子相继倒下,哀鸿遍野,生民涂炭,这是何等的悲惨呀。

3.领悟诗情,深化主旨

师:在疏通诗意、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背景资料想一想:诗人写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预设1:诗人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预设2:诗人以遗民之口表达自己的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希望引起南宋统治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预设3:诗人忧国忧民,难以入睡。就在这样一个秋夜,陆游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痛苦;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而同情;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而悲愤。

4.诗中说的“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教师小结:诗人终究是希望、失望终不绝望。是呀,就是这样的一位老者,在罢归山阴故里之后,在秋夜将晓篱门外,还依然守望故土未收复的情景,不得不让人敬佩啊!让我们带着这些复杂的情感再来诵读这首诗吧!

5.习题: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

6.主旨概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三、略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引导:如果说山河沦丧激发起诗人的满腔悲愤,这是一种炽热爱国之情的话,那么,收复失地,让诗人“喜”,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爱国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引导:在学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首古诗。前两首古诗,是老师带着大家学习的。杜甫这首古诗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学会。同学们,要想理解古诗的意思,我们先要了结背景。

预设: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师提问: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5分钟。学生自学3分钟,小组里交流2分钟。

全班交流。

预设1: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预设2:读完后,我觉得诗人有些发狂,“喜欲狂”,使我体会到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教师追问:那诗人“喜欲狂”表现在哪儿呢?请你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说。

预设1:我认为诗人的“喜欲狂”的表现在“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哭啊!

预设2:我认为诗人的“喜欲狂”的表现在“漫卷诗书”,诗人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多么反常的举动!

预设3:表现在“放歌、纵酒”,诗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

预设4:我从“即从、穿、便下、向”这一系列行为中,我体会到了使人狂想返回家。

教师小结:是呀!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可以说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教师板书:(涕泪满衣裳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即从、穿、便下、向)

3.领悟诗情,深化主旨

教师提问:既然如此如此疯狂,那么,为什么诗人会“喜欲狂”呢?现在请你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1:原因在于作者七年的颠沛流离,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有亲人不能相聚,想想那种心酸就会浮现眼前,这一切都让他感受悲伤难过。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终于盼来了战乱结束。他喜极而泣,欣喜若狂。

预设2:他想到了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收复失地不还家,才换来了收复蓟北的喜讯。他这份喜欲狂里,有着对将士们忠勇的决心的敬佩啊!

教师小结:是呀!杜甫就是这样一位心系家国的诗人。当他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无法抑制住内心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你们真棒!这是同学们自己领悟到的。现在请你带上你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试着背诵一下吧!

教师板书:(心系家国)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总结《古诗三首》

教师引导:我们说这三首古诗,都表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你还记得林则徐说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吗?现在学习完这三首古诗,请你结合所学的古诗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看图背诗

3.主题概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3.结构梳理

4.拓展诗词

教师引导:其实,在我们国家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还有许多像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这样的具有家国情怀的诗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课堂演练

6.升华主旨

教师总结:是呀!不管诗人们身处哪个时代,遇到何种境遇,那份家国情怀是不会改变的。他们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中,践行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正是这样,才汇集成中华民族辉煌五千年的文化长廊,浸润着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

【教学板书】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 山河沦丧

满腔悲愤(失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热切期望

(宋·陆游) 遗民、胡尘 泪尽、望(又)

【教学反思】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2364.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2月 12日
下一篇 2023年 2月 13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