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17课《古诗三首》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一、文本教学解读

“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紧紧围绕着单元人文主题,本课安排了三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望天门山》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景色。“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动词,结合由远及近再及远的场景转换,将山水景物跃跃欲出的动态美呈现出来。同是从“望”字着眼,《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相较于天门山浩荡雄浑的山河景色,夜晚的洞庭湖就显得格外静谧祥和。水月交融、湖平如镜、山水浑然一体,最后一句的比喻精妙贴切,洞庭的山水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出的不同风姿。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雨天群山雾气笼罩,朦朦胧胧。后两句是对西湖的盛赞,将西湖与古代美人“西施”媲美,借西施浓淡相宜的妆容来夸赞西湖不同特点的美。古诗学习中,朗读是学生理解诗意、加深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三首古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朗读的方式,以读促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二、学习目标

1.能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认识“亦、抹”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插图、串联关键字词等方式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三、学习重难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四、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话题导入,小脚丫游华夏

1.出示中国地图,回忆之前学习过的课文(如《黄山奇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日月潭》),结合自己的旅行经历,聊一聊祖国的大好河山,初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与神奇。

2.在地图中显示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揭示课题,引出本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版块二  方法引领,精学《望天门山》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句,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3)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教师范读,指导读准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中“望”字,“望”字统领全诗,诗人望到了什么?圈画出诗中望到的景物。

2.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想象第一、二句诗描写的画面

①出示诗句,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②借助注释,理解“天门山”“楚江”的意思。

③聚焦 “断、开”两个动词,结合图片体会天门山的“高大险峻”以及长江的“气势磅礴”。

④说一说,“碧”字可以组哪些词?

⑤出示图片,感受碧水一般都是很深的,水面很宽的。

⑥聚焦“回”字,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⑦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两句诗的意思。

(2)想象第三、四句诗描写的画面

①出示诗句,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②聚焦 “出”字,思考两岸青山为什么会“相对出”?

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坐高铁行驶在路上”,前方两边的景物是如何映入你的眼帘的?

④讨论“出”字换成“立”字是否可以?理解“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体会动词使用的精妙。

⑤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诗题“望”字,理解“望”不是站在岸上一个固定的地方看,而是诗人舟行江上,顺流而下,看到的景色。

⑥拓展背景资料: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四川乘舟顺江而东,来欣赏天门山。

⑦结合背景资料,体会诗人的心情。

⑧指导书写 “断、楚、至、孤、帆”。学生说一说要注意的地方,相互提醒后进行书写练习。

3.熟读成诵,默写古诗

(1)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①同桌合作读。一人读前两句,一人读后两句。

②男女生PK读。

③配乐朗读。

④挖空朗读。

⑤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①指导古诗默写的基本格式。

②指导学生正确默写古诗。

4.总结交流,提炼方法

(1)读古诗: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解句意:抓重点字词,结合书中注释,理解句意。

(3)想画面: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悟情感:了解诗人,结合诗意,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5)背古诗:多次练读,背诵古诗。

(6)写生字:观察生字,认真练写。

板块三  对比鉴赏,学习《望洞庭》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句,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3)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教师范读,指导读准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中“望”字,“望”字统领全诗,诗人望到了什么?圈画出诗中望到的景物。

2.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①抓重点词“湖光、两相和、镜未磨”,借助图片,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②说一说,“翠”字可以组哪些词?出示图片,感受山水翠绿的样子。

③借助图片理解“白银盘”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青螺”的意思。

④串联关键词,借助图片,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指导书写“镜、未、磨、遥、银、盘”。学生说一说要注意的地方,相互提醒后进行书写练习。

⑥学生自读,老师读,学生闭眼静听,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 对比鉴赏,加深理解

(1)对比《望天门山》,同是写“望”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①聚焦“秋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日边”,理解《望天门上》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色,《望洞庭》描写的是秋天夜晚的景色。

②聚焦“两相和”“镜未磨”,通过对比“断”“开”“回”“出”,理解《望天门山》描写的是气势恢宏的动景,《望洞庭》描绘的是平静柔和的静景。

③聚焦“遥望”,引导学生理解《望洞庭》中诗人是站在一个地方向远处望。《望天门山》是诗人泛舟而行的过程中向两岸望。

(2)对比《望天门山》,指导朗读。

① 对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朗读时的语气,指导学生朗读《望洞庭》前两句,读出柔和的语气。

4.熟读成诵

(1)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①同桌合作读。一人读前两句,一人读后两句。

②男女生PK读。

③配乐朗读。

④挖空朗读。

⑤背诵古诗。

板块四  运用方法,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古诗

(1)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同学之间互相纠正错误读音。

(3)说一说读完这首古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解句意

(1)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分享自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画面

(1)出示第一、二句古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理解“潋滟”“空蒙”。

“潋滟”写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动的特点;“空蒙”写出了雨天西湖云雾迷茫缥缈的特点。

②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课件出示:晴天和雨天西湖的图片)

③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2)出示第三、四句古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理解“西子”。(即西施)

②这两句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一个景,一个人,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

“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二者都有天然美的资质,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

③“淡妆浓抹”指什么?(联系实际理解:妈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同学们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样子。)

④课件出示图片:西施淡妆浓抹对比图,思考: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

指导学生理解: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⑤师小结: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生齐读第三、四句。正因为这个美妙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4.悟情感

(1)能欣赏到西湖晴天、雨天不同风格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

(2)体会情感,朗读诗句。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5.背古诗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背诵古诗。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