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用质朴亲切的生活画面,再现家乡人民勤劳朴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在学生阅读前,强调养成“集中注意力”的阅读习惯,学习不回读的阅读方法;在快速阅读要点落实后,要进行文章的细读,重点放在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意识。
第一课时
(一)兴趣引入,学习方法
1.观看图片,兴趣导入
欣赏几幅在石头上行走过河的图片,和孩子们交流:同学们见过这种过河的方法吗?这种过河的方式是不是特别的新奇呢?这就是“搭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2.认识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章,当代诗人、散文家,河北省兴隆县人。原石家庄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委,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他的主要作品有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等诗文集27部。其作品质朴纯真、简约大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所以也被称为“农民诗人”。
1977年末,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 ,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3.阅读“导读”部分内容,在屏幕上开启一个计时器,“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需要提醒学生两点:我们的目的是读明白,不可一味求快;二是读完后看屏幕上的计时器,记下自己所用时间。
4.交流快速阅读的感受,特别是读的比较快的同学,跳过了哪些不太懂的字词,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不懂的词语不停下来,不回读。尝试运用“跳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可以再读一次文章,与上一次的时间进行对比。
(二)学习字词,把握内容
1.通过阅读,交流学生获得的关于搭石的内容,回答时在文中找到依据。可以涉及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特点,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等内容。根据学生的交流,尝试添加小标题: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赞搭石。
2.(1)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感觉读音不太确定、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列出来,老师再补充一些重点的词语,进行学习识记。(汛期、暴发、间隔、懒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谴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2)强调多音字“间”,区分不同读音的用法。(3)联系上下文理解“汛期”“紧走搭石慢过桥”“人影绰绰”的意思。
3.总结课文要点:搭石是家乡的人们把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摆在小溪里,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搭石对于家乡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在平常不过的日常活动,但作者却说,它是家乡一道风景。
第二课时
1.再次默读课文,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描述时一方面结合文章语句;一方面发挥想象,增添细节;如果能体会出画面中人物的特点或者情感就更好了。
预设1:老人及时调整搭石。“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引申提示】搭石不稳时,老人会怎么想?老人会挑选怎样的石头?重新摆好后,老人心里会想什么?这一个画面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淳朴、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预设2: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走搭石。“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这篇文章很突出的一个画面,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通过追问和朗读,让画面更加细致,体会走搭石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一画面可以看出乡亲们在过搭石时是默契的,心意是相通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协调有序。
预设3:走搭石时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一部分集中地体现了乡亲们谦让、尊老的美好情感,正是搭石,让这种情感有了直接的体现。
2.回到文中的一个关键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认为搭石构成了一幅怎样的风景?通过上面的分析,进行总结。
风景是有两重含义的,包含了“看得见的风景(景)”和“看不见的风景(情)”。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对应,可以借助图表来进行分析。
看得见的景
看不见的情
老人摆搭石
淳朴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
人们走搭石
谦让、默契
乡亲让搭石
相互礼让,为他人着想
背老人过搭石
尊敬老人,互相帮助
3.总结:作者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的情景,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情感。
4.课下对比阅读《雪落无声》,练习速度方法与“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