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理念
本设计本着使阅读者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表演课本剧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3.表演课本剧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三、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搭石
四、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出示情境图)图中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出示情境图)还有著名的珠帘瀑布,兴隆溶洞 ,塞北第一泉。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现在我们一起去感受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小组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图)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1)指名读
(2)(出示课件图)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出示课件图)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教学生字“绾”:卷起来的意思。通过读体会搭石的麻烦、不便等。
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
(4)回读体会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齐读)
3.小组讨论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出示课件图)(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默读、圈划)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一行人“走”石图。 (出示课件图)
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读通句子,正音。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指名读正确 。
(2)小组合作读课文,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 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小组汇报,生可字面上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就有一些句子说这词的意思)(出示课件图)
理解“协调有序 ”的意思 。(出示课件图)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情景表演:女生读,男生表演)。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3)(出示课件图:清波漾漾)(出示课件图:人影绰绰) 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美美地读,读进画里去,让人身临其境。(板书:风景美)
(4)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引读。
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板书:感情美)
(5)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
2.(出示课件面对面“让”石图) 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出示课件面对面“让”石图感受图) (谦让的美)
3.想象情景,表演课本情景,体会人们心灵美。
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1)(出示课件背老人图) 背老人“过”石图 指名读。正音:伏。 “伏”:分析字形,理解字意。请学生上台做动作。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3) 课本情景表演。(一行人要过搭石,其中有位七旬老者。年轻的小伙子习惯性蹲下身,老者习惯性的扶在他背上过了河,然后各走各的路)
师: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问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问另一个学生: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出示课件图)(生可能回答:尊敬老人)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板书: 心灵美 )
师: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出示课件图)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5)有感情的读第3、4自然段。
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出示课件图)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生说)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3.学习课文中心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谁能解释 “一排排搭石”这个词指的是什么?
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借物喻人)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纯朴民风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小练笔
(出示课件图)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刘章爷爷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他从这不起眼的搭石中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也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美。现在,老师请睁大你明亮的眼睛把生活中发现的美写一写。
(七)总结。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因为那看得见的画面“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构成了家乡永远的一道风景。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我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先整体认识本课要求会写和会认的字词,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再学文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 “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二是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地,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