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父亲、树林和鸟
教材解读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散文,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本文作者牛汉(1923—2013),原名史成汉,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以诗闻名,曾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牛汉的散文较多吸收了五四以来散文的优秀传统,平和冲淡,娓娓道来,颇具情趣和意味。《父亲、树林和鸟》就是这样的作品,作为教材,有着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语言充满诗意美,耐人寻味。题目中父亲、树林、鸟三个词并列,富有画面感,既描绘了父亲和“我”在树林边看鸟的情景,又表现了父亲对树林、对鸟儿的喜爱之情。课文每个自然段多数是独句成段,有诗一般的结构形式。文中多处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尤其是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感受。比如,“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中,“凝神静气”说明了父亲观察细致而专注,对大自然的生命充满敬畏,“像树一般兀立”显出此时的父亲仿佛与树林融为一体;“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等语句,生动贴切地描写了树林的环境,而父亲能从中分辨出鸟味,突显了他观察细致、对大自然有着真切的了解,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之人。
二是人物具有对比性,引人注目。第1自然段既是开门见山点题,概括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也表明了全文中心,奠定了情感基调。接下来,作者没有直接写父亲怎样喜欢鸟,而是通过父子俩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逐渐突显父亲的形象:父亲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知道鸟何时爱唱歌,何时最容易受到伤害。文中的我是一个叙事者和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个陪衬者。当父亲观察到“林子里有不少鸟”时,“我”却“茫茫然”,并没有发现一只鸟;当父亲闻到鸟味的时候,“我”却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息。“我”的茫然不知与父亲的了如指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三是插图富有意境美,引人遐想。插图以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主体,父亲和“我”正注视着大树,画面上并未出现鸟儿。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发现鸟儿,体现了他对鸟儿的熟悉和喜爱。父亲戴着宽边礼帽身穿长衫,直观地表现了事情发生的年代及父亲的形象。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4.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教学重点
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模块一:初读课文理思路
活动1:板书课题想一想
1.直接板书:树林、鸟。
看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2.补充板书:父亲、树林和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面对这双眼睛,你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题:请大家带着你们的感受,把对树林和小鸟浓浓的爱读出来。
活动2:自读课文识一识
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惑,到课文里寻找答案吧!自由朗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主交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识字情况。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有________,请大家跟我读。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字形有________,我是这样记住它的________,请大家跟我读。
3.相机点拨:交流容易读错的字音。
(1)出示易读错的字 :
第一组:黎、猎、露。
第二组:朝、湿、翅、畅、瞬、重。
第三组:蒙、膀、凝。
(2)多样读:自由读、个别读、开火车读等。
(3)找规律:第1组的字都是边音,第2组都是翘舌音,第3组都是后鼻音。
4. 重点点拨:交流难记的字形。
(1)结合生活识记“黎”:可以组成词语“黎明”,你知道黎明是什么时候吗?
(2)借助表演识记“畅”:可以组成词语“舒畅”,文中鸟儿“舒畅地呼吸着”,你能试着表演体会体会吗?
(3)运用形声字特点识记“雾、露、抖、膀、湿、吸、翅”:“雾、露”上面的雨字头表义,下面的“务、路”表音;“抖、膀、湿、吸”左边偏旁表义,右边表音;“翅”字“羽”表义,“支”表音。
(4)猜猜字谜识记“朝、重”:十字对十字,太阳对月亮。(朝)千里姻缘一线牵。(重)
活动3:课文内容理一理
1.引导思考:再读课文,说说“我”跟随父亲去了树林里,知道了鸟的哪些秘密?
2. 适时板书:知鸟踪、闻鸟味、听鸟歌、为鸟忧。
3.引导圈画:学生找出作者的态度变化的词句:茫茫然、惊愕、真高兴。
联系上下文理解“茫茫然、惊愕”两个词语。
4.多样练读:同桌分角色读或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思考:这一模块的设计先是从本文的课题入手,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疑惑去初读课文;接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自主展示学会的字音字形,老师对易错的字音归类指导,字形上也运用多种形式加以点拨强调;最后,引导孩子借助人物的行踪和情感变化,梳通课文内容。】
模块二:朗读句子做摘抄
活动1:我会圈画
1.找找画画:课文的题目是《父亲、树林和鸟》,你能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分别找到写父亲、树林,还有鸟的句子吗?
2.自主圈画。
3.交流汇报。
写父亲的句子:
(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2)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写树林的句子:
(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2)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写鸟的句子:
(1)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2)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3)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4.自由读读。
活动2:我会朗读
1.出示句子: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读准词语:这个句子可不容易读好,我们先来读读这三个词语“茫茫然”“凝神静气”“兀立”。
(2)掌握停顿:读会了难读的词语,再来读句子,就容易多了,谁来试试?你读得真好,我听出来了,你在这几个地方做了停顿。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3)小结方法:遇到难读的长句子,我们可以先把难读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根据意思先划出它的停顿,就能读好。
2.依法自读:按照方法,先读难读的词语,再划出停顿读。
活动3:我有感受
1.根据喜好谈感受:读读写树林的几句话,注意加点的部分,选择其中的一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2)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2.依据方法会感受。
(1)联系生活法:生活中大家在雾中行走过吗?你能联系生活或插图说说“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给你怎样的感觉吗?
(2)逐层想象法:先想象“草木”的气味,再想象“苦苦的草木”的气味,然后想象“浓浓的苦苦的草木”的气味。
- 3.多样朗读有感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带着自己的体会,用你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读句子。
活动4:我有发现
1.引导发现:再读写树林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2.相机归纳:它们都连用了多个修饰的词语。
3.尝试运用:这些生动的表达,传递了丰富的体验和情感,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生动的语句。
活动5:我来摘抄
1.摘抄方法共回顾。
(1)说说前一课中大家共同讨论的关于摘抄的要求。
(2)明确要求:字迹端正,抄写正确,不多字漏字……
2.摘抄内容共分享。
(1)这些句子中你会摘抄哪一句?
(2)除了这几句,你还会摘抄课文中的哪句话呢?
【思考:这一模块主要是对文中诗一般的语句进行积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本模块安排了5个活动“我会圈画”“我会朗读”“我有感受”“我有发现”“我来摘抄”。5个活动环环推进,层次分明。先让孩子把文中写父亲、树林和鸟的句子找一找,然后把难读的句子读准,读出停顿,掌握节奏,再让孩子抒发自己对写树林的句子的不同感受,接着发现这几个句子的共同特点,最后指导孩子运用摘抄的方法积累优美的句子。】
模块三:课后生字会书写
活动1:说一说
1.出示生字:朝、雾、蒙、鼻、总、抖、露、湿、吸、猎、翅、膀、重。
2.说注意点: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抖、湿、猎、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朝”,左右结构,左右等宽。“雾、蒙、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活动2:看一看
1.出示“鼻”“蒙”:看看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横画较多,各横画间要写得紧凑。
出示生字“雾”“吸”“翅”: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写起来要注意什么呢?
注意撇捺要舒展。
2.重点指导:
鼻:上中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其中要注意“自”和“田”的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还要注意下面的撇和竖不要伸到横的上面。
蒙:上下结构,也要注意不要写得太长,各部分写扁一些,注意不要漏掉一横。
活动3:写一写
1.示范练写: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比对再写: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思考:这个模块中,先是进行识字的积累巩固,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归纳字形的结构规律;接着重点指导两个横画较多并且容易写错的字;最后范写指导,孩子练写比对,逐步掌握写好汉字的方法。】
第二课时
模块一:父子形象来辨析
活动1:自读判断找理由
1.情境创设:读了这篇课文,有一名小小侦探员对父亲做出了下面的判断,请同学们来评判这个小侦探判断得对不对,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好吗?
判断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他热爱自然。
判断2:父亲很善于观察。他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判断3: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2.自读探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仔细去寻找依据。
3.组内交流:把自己的判断以及依据和组内同学说说。
4.全班交流。
预设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1)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
(2)该怎样读出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呢?
预设2: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找出动词: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父亲对鸟的爱。抓住动词“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2)体验朗读:生活中,你会对什么“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呢?从父亲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把这种感受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3)理解句子:
①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父亲望见了什么?父亲又闻到了什么?
②勾连生活说一说:你闻到过鸟味吗?你知道鸟味是什么样的吗?
③对比父子读一读:林子里有鸟,小作者看到了吗?闻到了吗?
读读父亲的话,再读读写小作者的话,体会父亲对鸟的熟悉。
④对比父子想一想:看见树叶动,只有父亲知道有鸟,走进树林,只有父亲才能闻到鸟味。这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3: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思考想象: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茫茫然”“凝神静气”是什么意思?
(2)表演感受:你能边想象边表演一下“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吗?从父亲的神态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3)说话练习:父亲静静地望着树林,他在想什么呢?
预设4:“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1)朗读体会:从父亲的语言中,你读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这就是爱,是真挚的爱,带着这种情感朗读句子。
预设5: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1)说说体会:从父亲的语言中你又读出了什么?(对鸟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鸟儿容易受伤,父亲对此深深的担忧。)
(2)指导朗读:把你的感受送到文章里去读一读。
(3)说说心情: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预设6: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联系生活:猎人有什么特点?父亲具备这些条件吗?
(2)想象说话:假如父亲做猎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3)思考体会:我为什么感到高兴?
(4)引读中心:是啊,我为父亲骄傲。父亲不是猎人,即使是猎人也不会伤害小鸟,因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活动2:父子形象说一说
1.父亲形象:结合上面的几条判断,你能说一说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吗?
2.儿子形象:其实文中还藏着一个爱鸟的人,你知道是谁吗?对,那就是“我”,虽然“我”不够了解鸟,可是“我”也有爱鸟之心。
活动3:角色朗读演一演
1.引导: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一曲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相处的赞歌,现在,我们一起来加入这动人的旋律吧!
2.全班分角色读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小朋友的话。
3.同桌分角色演演:请同桌分别演父亲和小朋友,练习对话。
【思考:这个模块主要是创设情境,结合课后习题的第2题对父亲形象进行判断。判断过程中让孩子结合文本,自主辨析,并和同学交流,提升他们的阅读分析和评鉴能力。判断之后,再让孩子把各项正确的判断结合在一起,感知父亲形象。同时说说父亲的形象和儿子的形象,明确儿子虽然不如父亲了解鸟,但也是一个爱鸟之人。最后,在分角色读课文中再次感知人物形象。】
模块二:爱鸟情怀说一说
活动1:小小古诗读一读
1.读读诗句:爱鸟之心,人皆有之。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过一篇关于《鸟》的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2.说说理解: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活动2:爱鸟行为说一说
1.说说打算: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对于树林和鸟,我们应该怎么去爱呢?
2.总结延伸: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关爱鸟儿,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的生活。我们国家为了保护鸟类还把每年的四月底至五月初的一个星期定为爱鸟周,目的只有一个——“保护鸟类”“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孩子们,课后老师请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排一份爱鸟小报,宣传鸟类知识。
【思考:这个模块先让孩子读一读白居易的古诗《鸟》,增加阅读积累,让孩子大致明白,我们应该保护保护鸟儿不能伤害他们;然后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谈一谈我们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鸟,并且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合作编排一份爱鸟小报,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护鸟意识。】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树林和鸟》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主体部分由“我”和父亲的对话组成,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也应对了第七单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含义,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积累句子。
整体教学设计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整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开课导入时,我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几幅人和小动物在一起的图片,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初读课文,除了自学生字的任务,还给孩子设置了“课文中都有谁,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的问题,让孩子梳理文中的主要内容;生字的学习依旧按照我班一直采用的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再次读文,孩子们需要在文中画出“你认为体现父亲爱鸟、懂鸟的语句”,并和自己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最后指名班级分享;当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亲的爱鸟和懂鸟之情后,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来了,孩子们需默读课文,并独立思考并辨析课后的5个对父亲的判断题,个人充分思考之后,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比较成功的做法
综合最后的课堂效果,我认为本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做法有:
1.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感情。本篇课文,虽没有明说父亲的爱鸟之情,却处处流露着父亲对鸟的了解与爱护。如果只是在读课文之后大方向设置问题“父亲爱鸟吗,为什么?”,孩子难免会“手足无措”。抓关键语句,本身就是课标要求的孩子应掌握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无论什么课文,这种方法都是直接有效的,而且应长期贯彻在课堂上,成为孩子自觉掌握并使用的阅读方法。本节课,孩子们就理解的非常好,甚至在交流环节,孩子们不仅仅原搬照读课文语句,还会加上自己的看法,如有同学提到“父亲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句话可以体现父亲非常爱鸟懂鸟,因为他的动作非常认真仔细,一遍一遍的,好像生怕错过了鸟。诸如此类的优秀发言还有很多。
2.以“辩论”的形式交流观点。课后的5个判断题,需要孩子自己根据课文给出自己对父亲的判断。我预设前面4个问题,大家会挺一致,到了第五个“父亲曾经是个猎人”,同学们一定会有分歧。我便设置辩论的环节: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一致,但是理由不一致,就站起来补充;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不一致,大声说出来“我反对”,并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过程中,我只点名每个问题的第一个发言同学,剩下的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起立发表观点。这个特别的“辩论”不仅让课堂异彩纷呈,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怎么没有可能是猎人?这说了是曾经,也就是以前当过,现在可能不当了。所以我认为父亲曾经就是个猎人。”一个小男孩抓住了“曾经”这个词。“不,我反对,开头就说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那也就说他一生都不可能是猎人了。”另一个男生立刻说到。这是本节课令我最欣喜的地方。
3.“递进式”的课堂结构。本节课我的设计是遵循这样的思路进行的:导入初读——梳理故事情节——感受父亲与鸟—— 辨析有关父亲的信息。前一个环节都是完成后一个目标的前提,环环相扣,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因此课堂效果也较好。
不足之处
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尽善尽美的,我认为,本课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本课的另一教学目标“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积累句子”并没有得到课堂上的落实。
本课的课堂时间都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上下功夫,至于在感受本课类似于“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语言上时,没有时间安排在课堂上,而是当做课后题单独分析,然后草草布置成课下积累作业,让学生摘抄。本来孩子们就刚经过前两个单元“习作练习”密集练笔,为什么不给孩子预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这样的语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