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寺》《敕勒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古诗教学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禀承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时力求做到: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如教师的深情范读,课件的展示,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让学生扮演诗人演绎古诗的意境等。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一、简介作者,破解课题

1.小朋友们,有一位我国古代非常浪漫的诗人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李白图像)是啊,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人称诗仙的“李白”,让我们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

2.李白的一生漫游祖国大好河山写有很多的诗歌作品,我们学过他写的哪些诗?(《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李白其它诗歌也可以。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李白的诗。看看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李白什么样的情感?

3.有一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课件),山顶上有一座寺庙(课件)。夜深了,李白站在寺庙内高高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繁星,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

4.读准课题,理解题意。

咦,这是什么意思呢?看看咱们班谁最懂李白(生自由说)。题目共有四个字,我知道你们懂得其中三个字,就是“宿”字不理解。请看!出示图片,依次指出“房子”“人”“席子”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正好与“宿”的三部分意义对应。通过引导,“宿”就是住宿、投宿的意思。诗题的意思就是夜晚住宿在山上的寺庙里。

【设计意图】李白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大诗人,一年级曾经学过他的诗,从孩子们已有的认知出发,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这首诗写的就是李白夜晚住在山上寺庙里所看到和所想到的。

1.听读与自读,读准字音。

2.这些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吗?

指名读,关注本课的生字读音:宿、寺、危、辰、敢、恐、惊。

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古诗中你们还会读吗?

3.读出节奏。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什么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关注停顿和平仄)第一步关注停顿。数数看,这首诗属于几言呢?五个字就是五言。通常情况下,读五言诗的时候,前两个字后面要停一停,这样读才好听。(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第二步注意平仄。读古诗要慢,要注意平长仄短。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读“百尺”“语”等仄声字时要读得短促有力些。多读几遍,反复的强化,学生才会有感觉。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除了读准字音以外,还应该关注古诗的节奏。此处巧妙地渗透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定义和节奏划分,多种形式诵读出古诗的节奏。

三、指导朗读,体会楼高

1.读古诗,说感受

(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那座建在高山之上的寺庙。仔细看图,再想一想刚刚我们读的古诗,你们对这座山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字告诉我(板书:高)。你们和李白有着同样的感受。你们又是从哪句感受到山寺高的呢?(危楼高百尺)那么,古诗是怎么来写楼高的呢?

2.学习“危楼高百尺”

(1)理解“高百尺”

这座楼有多高啊?(高百尺)在唐代,百尺大约有30米,相当于现在的10层楼那么高。但是这里并不是真的有百尺,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座楼很高很高。

①一个“百尺”让我们感受到了楼的高。其实,在李白的诗中,还有很多带有“尺”字的诗句,请看,李白在《赠汪伦》中这样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这样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生读诗句。

②孩子们,你看,李白写得多夸张啊,用上“尺”就让我们看到了山寺楼——很高很高,桃花潭的水——很深很深,庐山的瀑布——很长很长,

③古人不仅善用尺把事物写得很夸张,还善用百、千、万这样的数字,表示事物的高、深。你们看,带有这样数字的诗还有很多——【PPT:李峤在《风》中这样写到:——】

④你们看,诗人写的多夸张、多有想象力啊。原来,古诗是运用夸张和想象来写楼高的。

(2)理解“危楼”

①这么高的楼,诗人称之为“危楼”。教学生字“危”。范写生字。字理识字:上面是个人,下面是高山,人站在高山上,高不高啊?所以,在古代,危就是高的意思。

②高耸入云,直插云霄。让诗人不由得感叹(生读:危楼高百尺)

指导朗读。

(点评:高耸入云的山寺;真是雄伟壮丽,气势磅礴;还不够高,再加把劲;还差那么一点点就触到云朵了……)

3.学习“手可摘星辰”

(1)李白站在高楼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星星,这就叫——(生读:手可摘星辰)谁能给这行诗配个动作?(学生做摘的动作)。

没错!“辰”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生字。看着这个“辰”,你想到了哪个字?(晨)是的,早晨的“晨”,这两个字不但读音一样,长得也很像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他们吗?太阳公公出来了,就是——晨;太阳公公回家了,星辰就出来了。)

(2)点评:感觉你们摘得很轻松哦!谁能把这种轻松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

(3)齐读出这样的感觉。你们为什么会如此轻松呢?(体会山寺之高)。

抬起头,仰望这座高耸入云的寺庙,仿佛伸出手来就能触碰到蓝天和星辰。闭上眼睛,想象着这样的情景,齐诵一、二两句。

你们看到什么了?(学生想象)

4.学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该跟你们一样,闭上眼睛高声吟诵一番,可是他却——(生读:不敢高声语)你们知道什么意思吗?(教学生字:敢)

(2)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恐惊天上人。

(3)天上住的都是谁呀?(神仙)站在楼上说话都会惊扰到天上的神仙,你们说这楼怎么样啊?(高)

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天上的神仙们都进入了梦乡,怎么读这两句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轻轻地读)

(4)指导朗读。

5.齐读古诗。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跟着诗仙李白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高山,登上了山顶寺庙的这座高楼,让我们一起站在高楼之上齐读这首著名的古诗(生读)

6.教师范读。我们已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那么大家想不想像名家一样配乐朗读?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试一试了。(配乐范读)老师边想象着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边朗诵这首古诗。你们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试一试吗?(指导背诵)

配乐背:能不能看着图画一起尝试着来背诵它呢?

配乐唱:孩子们,诗不但可以读,可以诵,还可以唱呢!好听吗?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多种方式随文识字、写字符合低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而识字又与诗意的理解紧密结合。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歌的韵味,而诗歌的韵味应建立在品读和感悟的基础上。加动作、看图、想象……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品读古诗,古诗的韵味自然溢于言表。

四、大胆想象,创作新诗

稍稍放松后让我们继续来学习。

1.小朋友们,天上真的有神仙吗?(没有)真的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吗?(不是)这就是诗人李白大胆的想象(板书:大胆想象)。

2.小朋友们,让我们也跟着李白一起展开奇妙的想象吧。站在寺庙的高楼上,离天那么的近,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一伸手还可以……一抬腿可以……离天这么近,你还想干什么?(教师相机压缩成五个字)

3.李白不敢高声语,怕惊动天上的神仙,天上还会有谁呢?(出示图片)看图练说。

4.你们真了不起,说出了这么精彩的诗句,赶紧把它们写下来,你们就是小诗人啦!你瞧,老师帮你们把诗名都想好了。读题,创作。

新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__ ___。

不敢高声语,___ __。

5.作品展示,抽样评改。

【设计意图】作为中华民族的经典诵读之一:古诗诵读,应该更好地得到发扬和传承,让孩子学诗、诵诗、品诗,甚至写诗。在学生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当堂教学写“新古诗”,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且巧妙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说话写话、缩句成诗的方法,使读诗和写诗融会贯通,水到渠成。

五、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跟着大诗人李白学古诗、读古诗,还当了回小诗人写古诗呢!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像诗仙李白一样的大诗人。加油!

六、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既教学生读懂古诗,又教学生学写“新古诗”。这是向孩子们充满诗意的心田里撒播“诗种”。只要我们在古诗教学的课堂都能这样长期地去做,孩子们心中的“诗种”一定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本课是本学期继第四单元接触古诗后第二次学习古诗,与之前的古诗学习不同的是这首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代表作之一,这与其它的格律诗在格式与韵律节奏上还是有所区别的。除了感受古诗的特点外,还可以再渗透一点民歌的特色。再则,对于“敕勒”这一古代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生活的大草原江南的学生也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尽量符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基于本诗中的生字比较简单,在学习生字更注重关注识字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利用识字方法科学识记生字。在学习诗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与其它课文朗读的不同,利用“小棒”分隔线来帮助学生学习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在理解诗句时,不拘泥于本诗的学习,关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前的联系与区别,学习“川”字时,与第四单元《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川”字比较着理解,让学生根据字典中的意思选一选,辨一辨,既巩固了之前所学,又理解了的新意思,提升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诗句中的不同含义,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方法。

本单元学习主题是“想象”,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加深对大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感受,通过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体会敕勒歌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5个生字,会写“阴”等字。

(二)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

(三)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感受大草原的美丽富饶和敕勒人民热爱家乡情感。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语文书、铅笔盒

(二)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揭题

1.听《敕勒歌》相关的小故事。

这首让战士们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远方的家乡的民歌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的 《敕勒歌》

(板书课题 齐读)

2.介绍“敕勒”: 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敕勒歌”就是敕勒族的民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敕勒歌的歌词。

(二)方法识字,感受诗味

1.自由读诗歌: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字,记字形:

(1)出示生字卡:这首诗中有5个生字,哪个小朋友能正确、响亮地来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你是用什么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记住这些生字的?谁来分享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4)去拼音读

小结:学生字,有窍门,动动小脑筋,用上好办法,记得快又准。

3.读诗句,品节奏:

(1)指名读古诗,指导“见”在诗中的读音

(2)去拼音读古诗

(3)指导读出节奏:小朋友们,这是一首古诗,其实,读古诗的时候和读其它课文稍有不同,古诗有古诗的韵味。我们可以请“小棒”来帮忙。看到小棒稍作停顿,是不是读起来更有节奏感?试试看。

(4)齐读

(三)细读诗句,品味诗意

1.学习古诗第一句,感受敕勒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1)读了那么多遍了,敕勒族人民到底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呀?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出示第一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指名读,其它小朋友,看看图,猜一猜哪一座是阴山?

(4)指名猜后,教师小结:小朋友刚才猜的全是阴山,阴山是绵延几百公里的一座山脉,在这连绵不断的阴山山脉脚下,居住的正是敕勒族人民。

(5)新旧知识比较理解“川”:出示:遥看瀑布挂前川

敕勒川,阴山下

这两句诗里都有一个川字,这两个川,意思一样吗?

出示“川”在字典中的意思,选一选。

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诗句中意思是有所不同的,我们要根据具体诗句去理解。

(6) 天“似”穹庐的“似”谁能换个词来说说。

把( )比作( )

指导理解“穹庐”

根据这两个字的偏旁猜一猜它的意思(穴字头和广字头的字跟房屋有关)

看图理解“穹庐”: “穹庐”就是草原人民居住的房子。

表演理解“笼罩”

小结:天好像草原人民住房子,天下面盖住的整个草原就是敕勒人民的家。敕勒人民把整个草原都当做了自己的家。

(7)指导朗读

2.学习古诗第一句,想象草原美景,感受敕勒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1)这个家真美啊!诗人还写了家中的哪些景物?读诗句,圈景物。

(2)指名说景物, 教师随机板书:天 草原 青草 牛羊

(3)想象美景,重现诗境:小朋友们,现在让我们轻轻地闭上你的小眼睛,此时此刻,我们来到了这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晒着暖暖的太阳,闻着小草的清香,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4)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相机指导:“苍苍”、 “茫茫”的运用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用上“苍苍”、 “茫茫”?看图

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

大海茫茫——大海没有边际,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小结:“苍苍”“茫茫”并不只有这一个意思,形容不同事物的时候有不同的含义。

3.回归整首诗,感受敕勒人民热爱家乡

(1)如果你的家乡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大草原上,你会觉得?

(2)敕勒人民正是喜欢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所以把它写下来,编成了歌。

(3)指导读出对这片地的赞美与热爱。

4.指导背诵。

(四)指导书写

1.比较字形,指导书写:

(1)请小朋友比较着看一看,“苍”和“茫”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草字头,上下结构,后鼻音。)

(2)“苍”:强调撇捺舒展,“茫”关注结构,不要把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

2.编口诀,记字形:

“敢”:耳朵上面挂上钩、右边反文不是又

3.微课范写,关注笔顺。

4.教师板演,学生书空,关注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

6.展示学生作业,师生点评。

7.学生根据点评,结合自己书写情况再书写。

(五)感受民歌特点,尝试吟诵

1.不知道小朋友是否还记得,刚才老师在介绍《敕勒歌》它是北朝的一道民歌,所以呀我们还可以把它唱出来。

2.听民歌。

3.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诗歌。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用上了识字小妙招认识了生字,学写了生字,而且把古诗读得有节奏有韵味,许多小朋友还能把这首北朝民歌唱出来。今天回家,你可以把《敕勒歌》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唱给他们听一听,也可以给他们讲讲关于《敕勒歌》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本课例为2017年12月“桐乡市小学语文部编二上教材教学研讨活动”展示课

温馨贴士

《敕勒歌》教案、课件下载方法:

请先转发本文至朋友圈,然后发送关键字“敕勒歌”到本公众号后台,系统会自动回复您下载链接,复制链接到电脑浏览器打开后可直接下载。

后台在哪里?向后台发送关键字的位置即本公众号对话框最下端文字语音输入框,如下图所示:

沈 娟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教科室主任,桐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桐乡市小语中心组成员。曾获桐乡市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先后获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桐乡市小学青年教师学科知识竞赛一、二等奖。多次执教省、市级公开课。她负责的省市各级课题屡次获奖,撰写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在各级各类评比中屡获佳绩,更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级、省市级各级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