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目》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和教学理念和策略进行教学设计。

二、贯彻教学目标制定的标准性原则,以课程标准为标准,以教科书为依据,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三、贯彻目标导向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教学环节,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媒体等等,实现以学定教和教学最优化。

四、采用反馈纠正策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结果和思维过程,以此为依据调整教与学,实现顺学而导。

五、教师是教的主体,通过依据目标设计并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实现教师的教;学生是学的主体,通过依据目标设计并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确立其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探究学习的精神和掌握探究学习的方式。

教科书分析

一、这是一篇运用看图识字方法让学生识字的课文。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观看花儿的场景,学习有关身体部分名称的5个字;第二部分则通过两个京剧人物形象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两句俗语学习两个表示动作的字。图画展示的是生活,因此,看图识字的本质是利用已经熟悉的生活识字。这身体部分的5个字和两个表示动作的字,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常说的,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这篇课文的识字学习,学生仍没有汉语拼音为拐棍,但有上述的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猜读、试读,然后教师反馈正音和示范,从而达成识字和朗读的教学目标。

三、课文的两句俗语,通过韵文的形式,讲的是良好生活习惯,但课文只提供两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其中一句的意思,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另一句意思。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知道课文说到的良好生活习惯,并激发养成的愿望。

四、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用田字格写字的课文,与第一篇一样是学习写字的起步阶段,要重视笔画书写和笔顺的教学,反馈评价的重点应落在按笔顺写和写好笔画上。

学情分析

一、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前两篇识字课文的学习,对课文构成的各部分及其功用,对识字、朗读学习等语文实践学习活动的操作及要求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这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

二、课文中的字,绝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已经认识,并了解字义了,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开展教学。

三、学生已经知道并实践了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但由于生理及心理的原因,坚持正确的姿势时间会比较短,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提醒督促,以能养成习惯。

四、“一看二写三对照四改正”的良好学习写字习惯学生在上一课已经感知,要继续引导,以形成习惯。

五、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幼儿园游戏活动转换成现在的课堂学习,课堂常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将为他们的学习成长打下基础,而且从落实三维目标的角度思考,从育人的角度思考,建立课堂常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特别重要的教学目标(注:由于这一维教学目标是所有语文课堂教学都有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制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不需要叙写。)。落实这一个教学目标的抓手是加强课堂管理。(具体策略举例见《天地人》教学设计)

由于一上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有必要将教学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具体方法举例见《天地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运用生活中认识的字,以及请教老师同学或猜读等方式方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2.借助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站、坐、行、卧”的要求,激发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学习用普通话与同伴交流口、耳、目、手、足能做的事情。

3.正确认读“口”等7个生字。

4.认识笔画“横折”“撇”“弯钩”,知道笔顺规则“先外后里再封口”,继续学习在田字格上写字,正确书写“口”等4个生字,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口”等7个生字。

3.继续学习在田字格上写字,正确书写“口”等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借助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站、坐、行、卧”的要求。

教学准备

教师:“口”等7个生字字卡,课文插图PPT,有关的词卡。

学生:每人一套“口”等7个生字字卡。

教学时数

两-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一)复习:

1. (PPT示)认读以下生字。

天  二  一  你  三  他  地  四  人  五  我   上   下

2.背诵《金木水火土》。

(二)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两篇课文,已经会认读了13个字宝宝了,还了解了“天、地、人”的关系知道了,在古人眼里,这世界宇宙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识字课文,再认识一些字宝宝,了解一些新东西,好吗?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三)板书课题,要求学生留心观看。(板书:③ 口耳目)

(四)学习读课题。

1.出示任务:这个课题由3个字宝宝组成,同学们看看这3个字宝宝,有哪个字宝宝你会读,轻声读一读。

个体尝试读。

2.反馈指导:

指名汇报会认读的字,正音,范读带读。如有学生不认识的,教师直接范读带读。

3.带读课题:③ 口耳目

4.齐读课题,要求注意停顿。

(五)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读课题,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读课文继续学习生字宝宝了。

二、集中识字,学习朗读

(一)尝试读文,学习生字。

1.看图1说话。

(1)(PPT示课文没有字的插图1)出示任务:观察图画,图画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个体观察说话,同桌互说互纠。

(2)反馈指导。

预设:(学生答案,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后面的要求相同,不再说明。)

问题1:图上画了两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

问题2:两个小女孩在花丛旁赏花。一个小女孩指着花与另一个说话。小男孩走过来挥着手打招呼。

2.学习“口耳目手足”

(1)(PPT示课文有字的插图1)出示任务:翻开课本第9页,自己读读课文,除了刚才在题目中已经会读的3个字宝宝外,看看自己还会读哪个字宝宝,不会读哪个字宝宝,在不会读的字宝宝下面点上小圆点,然后请教同桌。

个体尝试读文,同桌互教。

(2)反馈指导:

指名汇报会认读的字,正音,范读带读。如有学生不认识的,教师直接范读带读。(相机出示字卡:口、耳、目、手、足,并带读)

(3)出示任务:这5个字宝宝分别表示我们身体的某个部分,你能边读边在图画上用铅笔,把这个字表示的身体部分圈画出来吗?

以“口”为例,指名说,班级共同在PPT圈画。

个体读余下四个生字并圈画,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指名在PPT上分别据字指出圈画部位,相机了解面上情况和订正。

(5)拓展识字,继续了解词义。

分别用“‘*’我们还会叫什么?”提问“口、耳、目、足”,指名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词卡:

口——嘴巴   耳——耳朵   目——眼睛   足——脚

带读,齐读。

3.看图2说话读文,学习“站、坐”。

导语:我们通过看图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了5个字宝宝,了解了它们表示的身体部位。接着,我们继续看图学习课文识字。

(1)(PPT是插图2)出示任务:这是两个我国戏剧中的形象,女的叫花旦,男的叫老生。请同学们观察他们,想一想: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动作?做得怎么样?

个体观察说话,同桌互说互纠。

(2)反馈指导。

预设:

问题1:花旦站着。老生坐着。

问题2:花旦站得直直的。老生坐得稳稳的。

(相机出示字卡:站、坐,并带读)

(3)学习俗语,了解意思。

①出示任务:“站得直直的”“坐得稳稳的”这些意思,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翻开课本第10页,自己读读课文,除了刚才已经会读的“站、坐”两个字宝宝外,看看自己还会读哪个字宝宝,不会读哪个字宝宝,在不会读的字宝宝下面点上小圆点,然后请教同桌。

个体尝试读文,同桌互教。

②反馈指导:

指名汇报会认读的字,正音,范读带读。如有学生不认识的,教师直接范读带读。

③自由练习读准者两句俗语,指名反馈订正。

④提问:“站得直直的”课文是怎样说的?(预设:站如松)知道“松”指的是什么吗?(预设:松树)

提问:“坐得稳稳的” 课文是怎样说的?(预设:坐如钟)知道“钟”指的是什么吗?(预设:铜钟,PPT示并讲解)

(齐读第一句后)小结:这句话告诉我们,站立的时候要像松树那样挺立着,做的时候要像铜钟坐在地上那样稳稳的。

⑤出示任务:那么,第二句话又告诉我们做什么,要做得怎样呢。读一读,联系生活想一想,然后与同桌说一说。

个体读文思考,同桌交流。

⑥反馈指导。(采用边读边说、边说边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走路,睡觉。

问题2:走路要像风一样,轻盈、有速度。睡觉要侧卧身体像弓那样弯着。

⑦小结:这两句俗语告诉我们“站、坐、行、卧”应该怎样做才有利于身体生长和健康,平时我们要做到并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

(二)会认字的音难字教学。

1.出示任务:刚才我们已经读准了课文的7个生字宝宝,下面请你将课文读给同桌听,要把字的读音读准;同桌要留心听,如果有哪个生字宝宝读不准,你就在哪个生字宝宝下面画个三角形,同桌读完后告诉他正确的读音。

同桌互读互纠。

2. 反馈指导:

指名汇报帮助同学读准的字。

预设:

音难字:翘舌音:耳、手、站;平舌音:足、坐

相机进行音难字教学。

3.用多种形式认读7个会认读的字。

(三)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

(1)我说号码,你读字。(将生字编上序号,老师说序号,会读的学生站起来读。通过是否站起来或站起的快慢观察学生掌握的情况,对没有站起的或站起慢的,指名再认读。)

(2)我举字卡,你读字。(老师举起呈示字卡,会读的学生站起来读。通过是否站起来或站起的快慢观察学生掌握的情况,对没有站起的或站起慢的,指名再认读。)

(四)有节奏朗读课文。

1.出示任务:请同学们一边击掌一边朗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不能有节奏地读这首儿歌。

个体尝试击掌有节奏读文。

2.反馈指导。

指名击掌读文,相机指导。

3.一齐击掌有节奏朗读课文。

三、联系生活,按要求练习说话

(一)出示任务:学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里词句的意思,你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分别说说“口、耳、目、手、足”能做什么事呢?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个体读文思考说话,同桌交流。

(二)反馈指导。

预设举例:

口:口能说话。口能唱歌。

耳:耳能听话。耳能听音乐。

目:目能看书。目能看电影。

手:手能翻书。手能打球。

足:足能走路。足能踢球。

四、认字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方法见上。)

五、写字指导

1.复习田字格,诵读《田字格拍手歌》。

(1)导语:上一课,我们了解了能帮助我们把字写好,写漂亮的好帮手——田字格。(PPT示田字格)谁能说说田字格表示各个方位的名称?

指名说,边说边用PPT示田字格各方位名称。

(2)诵读《田字格拍手歌》

田字格拍手歌

田字格,四方方,

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

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

各个方位记心间。

2.(PPT示写字姿势图)说说并练习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3.以“三”字为例,指名说说“从上到下”的笔顺要求。

4.指名说说“横”和“竖”的书写要求,并用手指在书桌上按要求书写。

5. 认识笔画“横折”,指导写“口”。

(1)认识笔画“横折”及书写“横折”。

①导语:(字卡示“口”,齐读后)“口”字由三个笔画构成的,其中有一个新的笔画,这个笔画叫做“横折”。“横折”怎么写才能写好呢?看老师写。

范写,边写边解说书写方法——轻入笔,斜向右上,折时先往右下轻按成点,再往下运笔。

②学生在桌面用食指按方法尝试写“横折”。

(2)指导书写“口”。

①了解“口”字的笔画和笔顺。

(PPT示教科书“口”田字格学写部分)出示任务:看老师写“口”字,看看写“口”字由什么笔画组成,笔顺怎样。

范写“口”,边写边解说笔画和笔顺。

然后学生接着边说边书空。

②出示任务:观察“口”字各笔画在田字格的起笔和收笔位置,说一说。

个体观察思考,同桌交流。

③小结并范写: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看老师写。“口”字的竖在左上格右下方起笔,在左下格右上方收笔,稍往里斜;横着贴着竖的头起笔写横,稍斜,到右上格的左下方转折,折在右下格的左上方收笔,稍比竖短,稍往里写;横从竖里面起笔,托住横折收笔,稍有点斜,与横折的横要平衡。

④学生先描后写。(学生动笔写字前,先提醒执笔和写字姿势,做好后才让动笔写。以下相同,不再说明。)

⑤反馈指导。

示有毛病的例子,指出错误,然后学生修改。

6. 认识笔顺“先外后里再封口”,指导写“目、耳”。

(1)认识笔顺“先外后里再封口”,了解“目、耳”的笔画和笔顺。

①学习笔顺“先外后里再封口”。

(PPT示教科书“目、耳”田字格学写部分,齐读“目、耳”后)提问:请同学们尝试数一数“目”和“耳”,分别有多少个笔画,是什么笔画?(预设:“目”,有五个笔画,笔画有:竖、横折、横。“耳”,有六个笔画,笔画有横、竖)

②导语:“目、耳”这两个字,都有两个短横要写在里面,而且是由两个以及以上的笔画组成,所以写的时候,同样会有一个书写笔画顺序的要求了。今天我们学习的笔顺是“先外后里再封口”,也就是说要先写外面的笔画,接着写里面的笔画,最后一笔封口。(学生跟老师读一次“先外后里再封口”)。

③分别范写“目、耳”,边写边解说笔画和笔顺;然后学生分别边说边书空。

(2)指导书写“目”。

①出示任务:观察“目”各笔画在田字格起笔和收笔的位置,说一说。

个体观察思考,同桌交流。

②小结并范写: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看老师写。“目”字竖要直,在左上格靠右中间起笔,左下格右上方收笔;横折的横在竖头起笔,稍斜到右上格左方折,横在竖中线两边相等,折在右下格收笔,比竖稍长点点;中间两短横碰到折;封口的横两边都要碰到。横之间距离相等,斜度一致。

③学生先描后写。

④反馈指导。

示有毛病的例子,指出错误,然后学生修改。

(3)指导书写“耳”。

①出示任务:观察“耳”各笔画在田字格起笔和收笔的位置,说一说。

个体观察思考,同桌交流。

②小结并范写: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看老师写。“耳”第一横在左上格中部靠右起笔,在右上格中部靠左收笔,稍斜;两竖从横起笔,短竖过横中线收笔,与竖中线的距离比长竖稍宽;两短横书写与“目相同”;封口长横从左下格上方中间起笔,到右下格中间横中线下收笔,横斜度一致,距离相等。

③学生先描后写。

④反馈指导。

示有毛病的例子,指出错误,然后学生修改。

7.认识笔画“撇、弯钩”,指导书写“手”。

(1)学习及书写“撇、弯钩” 了解“手”的笔画和笔顺。

①导语:(字卡示“手”,齐读后)“手”字除了有笔画“横”之外,还出现了两个新笔画,分别叫做“撇”和“弯钩”。它们怎么写才能写好呢?看老师写。

范写“撇”,边写边解说书写方法——先朝右下轻按成点,再由点朝左下方快速行笔,笔尖顺势离开纸面。

②学生在桌面用食指按方法尝试写“撇”。

③范写“弯钩”,边写边解说书写方法——轻轻入笔,弯向右再弯回左边,轻按成点,笔尖朝左上提起,形成钩。

④学生在桌面用食指按方法尝试写“弯钩”。

提问:请同学们尝试数一数“手”有多少个笔画,是什么笔画?(预设:“手”,有四个笔画,笔画有:撇、横、弯钩。)

⑤(PPT示教科书“口”田字格学写部分)出示任务:看老师写“手”字,看看写“手”字由什么笔画组成,笔顺怎样。

范写“口”,边写边解说笔画和笔顺。

然后学生接着边说边书空。

(2)指导书写“手”。

①(PPT示教科书“手”田字格学写部分)出示任务:观察“上”各笔画在田字格起笔和收笔的位置,说一说。

个体观察思考,同桌交流。

②小结并范写: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看老师写。“手”字的撇是横撇,在右上格上部靠竖中线起笔,到左上格中部靠右收笔;两横一长一短,距离相等,长横在横中线左下格中间起笔,在横中线右上格中间收笔,长横的中间在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弯钩在横撇中部、竖中线左边起笔,弯过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在竖中线下部中间起钩。

③学生先描后写。

④反馈指导。

示有毛病的例子,指出错误,然后学生修改。

六、总结

(总结本课知识能力点以及学生学习的课堂常规、守纪、读书握笔等情况)

七、写字练习

作业设计

(一)向家长汇报朗读课文。

(二)请家长用字卡考考自己对7个生字宝宝的认读。

板书设计

图片[1]-《口耳目》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跟我学语文
教学反思:

课文已经上完了,可是我的心绪却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公开课我所讲的是部编版版小语第一册识字单元第二课《口耳目》。本课是识字教学,“口耳目手足”简单的几个字却让我觉得教学一点也不简单。孩子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该怎么让他们乐于学,学进去,学会用等问题像一只只拦路虎挡在了我的面前。

于是鉴于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把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二、图文结合,激发识字兴趣;三、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四、写字练习,加强记忆。刚开始,我利用摸五官的游戏导入课题,果然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这时我再顺势导入新课《口耳目》出示课文中的图片引导孩子们看图说话,能够说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并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第二部分识字是本节课的重点,鉴于一年级新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思维形象直观等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图文结合识字活动,讲到哪一部分内容出示哪个象形字,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并且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些图形就是最早的文字,它们是从图变化而来的课堂效果也证明了孩子们喜欢图文结合识字的方法。第三部分拓展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识字,谈方法,如用加一加、减一减、找朋友、造句等方法。第四部分写字练习主要是电脑演示与板书相结合,学会书写方法,注意写字要领,书写要规范。

整节课学生一直处于比较主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活跃,发言积极,注意力比较集中。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对学生的夸奖表扬过少,以至于孩子们的积极性受挫,在课堂后期出现疲态。二是在第三环节孩子自主识字过程中没有做到真正的放手,而是引导他们识记,方法也过于单一。我意识到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去讨论去表达,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健康的活泼的。三是识字环节时间太长,应该再紧凑一些,给写字练习攒出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充分的观察,规范书写,并及时展示学生的作品以示激励。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就是在不断的实践、出错、改进、加强。我相信未来可期,我将与学生共成长。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