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点评

统编教材继承了传统教材编写的政治使命——选入领袖题材类课文。小语教材中的领袖题材类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领袖平民化,以平常人的身份展示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个小故事,让孩子对领袖有亲切之感。《邓小平爷爷植树》是统编教材二下第一单元的第4课,是老教材中的保留篇目。讲述的是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树苗的情景。本文语言平实、简洁,重点描写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的一举一动,表现他做事的严肃、认真。维系邓小平爷爷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纽带是一张邓爷爷和小朋友一起植树的照片,插图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缩短邓爷爷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领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依据课标关注语言功能,同时要发挥此类文本的特殊价值和导向功能,发挥领袖的榜样效应,从领袖生动、鲜活的故事中发现领袖人物的精神品质,让其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精神财富。

1. 分散难点,提升识字的质量。识字是低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识字过程中,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不相同,各有优势。本文2、3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所有的认读字集中出现在这两个自然段中,李老师采用随文识字的形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音形义紧密结合,字理、字义随课文的语境进行科学地处理和深入地开掘。如对“高龄”的“龄”字的处理:首先进行读音上的归类,大多数带有“令”的生字都是后鼻音;其次对“龄”进行构形的理解,左边是“牙齿”的“齿”,在古时候,人们通过牙齿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接着出示三幅图片让学生判断年龄;最后再理解“高龄”的词义。对于“铁锹”的认读和理解则采取图片和结合语境的形式进行。围绕邓爷爷怎样植树,老师用抛锚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找、圈出二、三段带有提手旁的动词“握、挖、挑、挥、扶”,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关键信息,用词组“手握铁锹、挖着树根、挑选树苗、挥锹填土、扶正树苗”说说邓爷爷植树的过程。从词到词组,从句到句群,将识字教学做到高效化、最优化。

2. 落实重点,增强表达的效果。语文素养是否落实,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就是孩子在语言上的量增质优。课后的习题提示了本文教学重点“默读第3自然段,借助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老师没有过多的添油加醋,开枝散叶,而是重复利用照片,有序开发教学资源,分步进行语言训练,逐步增强表达效果。在第一课时中,三次用到照片,每一次的利用带着语文的“使命”,表达逐渐具体,内容逐渐丰富,寓意逐渐深刻。第一次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为照片做份“简介”,目的是培养孩子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提供了邓爷爷挖树过程的词组后,第二次用到照片无疑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由于“近因效应”,学生往往在说的时候只会用教师提供的词组而无视一开始教师提供的“照片简介”,因此进行必要的提醒,提示学生语言表达要具体详细。第三次用到照片将学生的语言表达推向了高潮——用上描写邓爷爷植树的形容词,学生的语言表达由具体到生动,思维一步步走向缜密。

3. 凸显特点,发挥育人功能。领袖题材类课文具有特定的价值功能和育人功能。语文教学中的“育人”拒绝说教,而是以“文”的形式一点点浸润学生的心间。透过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么一件微小的事情能体会到邓小平爷爷高大的形象,编者就是通过简单的文字来传达伟大的力量。李老师逐渐将语言聚焦在邓小平爷爷植树过程动作的描写(握、挖、挑、挥、扶)、植树时候的状态(兴致勃勃地、小心地、精心地),再加上“高龄”“引人注目”等词语的使用,将耄耋老人邓小平爷爷“严肃、认真、专注”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纵观正在使用中的统编教材,领袖题材类课文有增无减。一下《吃水不忘挖井人》介绍伟大领袖毛泽东战争时期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小故事;二上有《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和二下《邓小平爷爷植树》;三上《不懂就要问》和三下《我不能失信》分别讲述孙中山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从这两位伟人的身上学到学习、做人的道理。对此类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更要紧紧依托课标,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做到三维目标的高度融合。本设计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此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的兴趣。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反思

《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反思

2020-4-22 17:48:39

教学反思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2020-4-25 1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