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怀民
承天寺已经点亮了两盏钟声
这个夜晚
连同后面的梦
不会再有寂寞
我们都是依靠信仰行走的人
夜很愿意饶有兴味地与我们
谈论月色
就像羊群在草原上谈论
青草的味道
所以,我们不是闲人
我们的谈话已被承天寺购去
最后植成满庭的竹柏
不要担心它们会不会瘦弱
有许多世俗的目光来培育它们
那些目光很肥沃
而且从每一个时代照进来
这是《记承天寺夜游》的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已经通过“文题相映”这一主题下的问题群,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疏通了文意。这一课需要深入文本的内蕴,理解作者文字背后复杂的情感。
为什么说复杂呢?因为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不是单一的,是多种情绪的交织。所以这堂课我设计了一个任务:思考苏轼在文中的心情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问题深入了,学生的反应便不怎么热烈。当然,也有同学有想法但不敢说。整体看,中间两大组的学生解答问题快一些,而中间两组又以前四排为甚。这只是一种现象吧。当前排同学多认为作者的心情是悠闲自得的时候,坐在后排的马同学却在黑板上写下了“凄凉”。这引来大家的兴趣。
自认识马同学以来,总是看他一副有思想的样子,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尽管他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我还是很喜欢。
我问:为什么认为是凄凉?
他引导大家看注解1: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我继续问:贬官期间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就凄凉呢?
他找文中句子印证。说着说着,他说到了“欣然”,马上又否定了之前的看法。
我抓住契机:作者究竟有没有凄凉呢?我们来帮他分析分析看。
借助于背景,借助于“念无与乐者”“但少闲人”等句子,我们读出了作者的孤独、无奈,其中是必然隐含凄凉的。
孤独是一种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生在一段特别的经历后所沉淀下来的情绪。苏轼特别的经历是什么,了解它是我们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马同学开始想到了,也用了。所以这个问题告一段落后,我送给他一句话:“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
图片
“月”是古代诗词中的名角,出镜率很高。在昨天分析“庭下月光图”的基础上,我将这个话题做了延伸:什么样的月色特点会昭示看月人什么样的心境。能列举一些吗?
这个话题很大,可以成为拓展课程。我们课上的过程只是课程的缩微。这一点也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思想的。
图片
主问题下的延伸问题有“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导情感是什么?”。
我们认为,作者笔下的人无论怎样悠闲,月色无论怎样美,其实从夜游的原因、地点、同伴、内容看,主要情感还是孤独。说自己“闲人”,透出无奈、酸楚。
这一环节解决了文章的又一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