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二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材、文本分析】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 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诗人柯岩的作 品。此单元为“活动 ·探究”单元,希望学生通 过对六首诗歌的学习,学会涵泳品味诗歌情 感,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魅力。
诗歌创作于1977年初,在周恩来总理逝世 一周年之际,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周恩来总 理,各类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诗篇见诸于报 端。1月7日,《北京日报》首发作家、诗人柯岩 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1月8日,《人民 日报》又全文发表此诗,在全国读者中引起了 共鸣。
在创作过程中,柯岩“抛开堆砌总理丰功 伟绩的追颂排比,排遣个人感情的绝望和悲 哀,而是着眼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我们”,并 “采用农村群众对至亲去世时哭诉心曲的形式来写这首诗”,“对着高山喊、大地喊、森林喊、 大海喊,表现出了天地肃立、山海呜咽的情境, 以及天南地北周总理留下的足迹和一个个鲜  活的细节”121。
学习这首诗歌,应指导学生进入诗的意 境,领会诗人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认识诗人巧 妙构思的特点,理解反复、拟人手法在诗中的 表达作用,激发学生缅怀周总理丰功伟绩、深 切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那么,对于这篇课文,该如何开展诗歌教 学,落实单元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本单元是‘活动 ·探究’单元,主要是学习欣赏 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 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 审美的熏陶。所以本单元采用驱动式方式,重 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欣赏诗歌,自 主组织朗诵活动。”3所以本课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设计任 务驱动,任务在前,要提醒不能只是奔着任务 去阅读,也不是单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参加讨 论去阅读。……很多课文都是经典,让学生接 触经典,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应该把 课文纯粹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材料或者 讨论问题的支架”[4]。本次教学通过学生、教 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和 完成学习任务中接受文化熏陶,获得审美体 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 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梳理诗歌内容,学习周总理为革命为人 民鞠躬尽瘁的丰功伟绩。
2.学习朗诵技巧,体会亿万人民无限怀念 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3.欣赏本诗巧妙的构思:询问——呼唤寻 找——回答,体会诗歌的感人力量。
4.欣赏拟人、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体会 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解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 用 。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周总理为革命鞠躬尽瘁的 伟大品格,体会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运用情境创设、朗读指导、语言品析等方 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显:
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挥斥方道,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
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的生命是一道光,照亮了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征程。1976年1月8日,这道光猝然 离去,让已经习惯了他的照耀的中国人民悲痛 万分。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悼念这道温 暖明亮的光。
二、初读感悟
(师生配合朗读课文。)
师:说说你们的初读感受和发现。(从内 容、情感、写法、语言、人物形象、构思等方面来 谈。)
预设:诗歌是以我们寻找周总理为线索来 组织内容的,表达了对总理的深切怀念。
预设:诗歌第一节和结尾两节都运用了直 接抒情,抒发了对总理的想念之情。
预设:诗歌很多地方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组织语言。突出了总理的形象,表达出深沉的 感情。
预设:开头和结尾还运用了呼告和拟人。
预设:结尾还运用了排比。“在这里”“在一 起”“想念你”都一连四次。
预设:这首诗塑造了周总理为革命为国家 为人民操劳关心人民的伟大形象,写得非常感 人。
屏显
1999年,中国诗人和学者赵凯应邀去巴黎 一座大学讲学,走进校长室,主人坐着,却让客 人站着。
主人问:先生自何处来?客人答:中国。 
主人问:中国何处?客人答:江苏
主人问:江苏何处?客人答:淮阴。
主人说:什么叫“淮阴”?客人答:周—— 恩——来!
唰地一下,校长闻声而起,恭敬站定,仿佛 面对东方日出。
诗人赵凯说———周恩来是人性的制高点。 
屏显: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赫尔德于1955年在 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印度  印中友协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能多一些  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肯尼迪夫  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  周恩来。”
三、研读感知
1.哪些诗句最能寄托这种悲伤沉痛的哀 思?找出来读一读。
预设: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 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 人民想念你!
预设:“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饱含了对总 理的哀思。
2.了解周恩来总理。
屏显: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 日),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 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 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 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 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创建人民军队、创 建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立下 了不朽功勋。
在红军长征中旗帜鲜明支持毛泽东正确 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26年国家总理,在 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 育、新闻、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倾注了大量心 血,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领导“两弹一星”科 技攻坚。
文革中忍辱负重,苦撑危局,坚持团结统 一,避免了更大损失。为毛泽东思想的完善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料。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受到极广泛 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 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 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3.再读诗歌,了解诗歌背景。 
屏显: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师:这样完全相同的两个句子可不可以删 掉一个呢?
预设:不可以删。前一个是回答我们的呼 喊寻找,是正常语速和语气,而后一个好像表 达说话者见证了总理的辛苦操劳,很不舍,所 以缓一点,轻一点,更能表达内心深情。
师:周总理是在文革最黑暗的时候去世 的。同学们对十年文革浩劫了解吗?
屏显: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5月至1976年   10月,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四人帮” 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迫害打击了许   多革命领导人和广大的革命群众,甚至把矛头   指向周总理。
从1972年5月起,周总理就被确诊患膀胱 癌,发展到每天便血,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每 天工作12小时以上。1974年6月总理住进医 院,做了大手术。住院期间,他会见外宾65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院开会20次,找人谈 工作200次以上。
文革中,周总理不顾自身安危和病痛,顾 全大局,忍辱负重,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尽 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 内外的干部。在紧要时刻避免了党可能发生 的分裂。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陈云同志说:“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 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突然辞世。然而“四人帮”却不允许公开悼念,倒行逆施, 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各行各业几乎陷于停顿。这种情况下,人民万分悲痛,北京长安街出现  了百万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画面。
1976年4月4日清明节这一天,聚集了200 多万京内外群众的天安门广场,悼念活动达到 高潮。人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在共和国历 史上罕见的“花山诗海”中慷慨陈词,深切怀念 周恩来,怒斥“四人帮”迫害周恩来、压制人民 声音、阴谋篡党夺权的滔天罪行,出现了一人 振臂,万人应和,震天动地的感人场面。
师:了解了诗歌的背景,你认为诗中还包 含什么感情?
预设:对四人帮的愤恨,对周总理的心疼, 对周总理的不舍,对未来的担忧。
师:纵观全诗,看问题要能抓到本质。情 感不是凭空生发的,要有事件的支撑,在诗歌 中要有画面来托起。反复出现的这些关于总 理辛苦奔波的画面,是一切情感的基础,是所 有哀思的源泉。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二三四五 节和七节的后两句。(生齐读。)
师:同学思考一下,第六节和第七节能不 能互换位置?
预设:不能。因为第七节和第八节关系紧 密,换了位置就造成逻辑不连贯。总理遍布大 地的足迹,是他兢兢业业工作的体现,所以在 人们心中,他是一位心中有国家有人民的好总理 。
师:怎样的语言形式让诗歌具有动人心魄 的感人力量?
屏显:
反复按连续性分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按反复的对象分类: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 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 目的。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 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 个词组或句子。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 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 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 《哦,香雪》)
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屏显: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站 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永远活在人民 的心里)
师:诗歌反复运用“居住”这个词语。改后 好还是原诗好?
预设:“居住”是永久的,而“站”是临时的, 不能表现总理永久不变的地位,“居住”有一种  崇高的尊严感,而“站”只是一种不太明确的动 作姿态,不能表现人的精神。所以原诗好。
师:这句话在全诗中处于什么地位?应该 用怎样的语气读?预设:主旨的地位。
师:这两节诗将反复的修辞手法运用到了 极致。“在这里”、“在一起”、“想念你”各出现四 次。我们尝试删掉两个来比较一下效果。
屏显:
(原诗)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        “他”——是第三人称,拉远距离,把总理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 起,/在一起的形象置于客观视野之外,弱化了虚化了总理 形象。暗示总理为国操劳脚步匆匆,人们追不 上他的身影,感到失望和哀伤。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 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
(改诗)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 里啊,就在这里。1———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 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
4.比读辨意象
(1)聚焦诗的意象。(生读二到七节开头两 句。)
师: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整个世界、祖 国的心脏,这些意象给了你什么感觉?
预设:宏大,高洁,博大。
师:把这些宏大的意象聚合在一首诗中, 形成了什么效果?
预设:烘托了周总理高大圣洁的形象,让 我们感到全世界各地都有总理的足迹,有他匆 忙的身影,有他温暖的笑容。
师:诗歌对意象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预设:根据一个人的特点,他在社会上的 意象力,他的功绩,他的形象,他的社会地位。
(2)理解反复在诗歌中的作用。 
屏显:
反复中有含义深刻的动词 反复中有一唱三叹的短句 反复中有高大雄伟的意象师:反复中还有什么其他的语言技巧呢?预设:呼告和拟人,排比和双关,标点符 号,人称的变换。
师:不同的人称有不同的抒情效果。屏显:“你”——是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仿佛面 对面,强化情感,喷涌而出,突出人物,扣紧中 心照应开头,升华主旨。
师:齐读诗歌最后两节,感受第二人称 “你”的使用效果。透过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我 们看到了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也体会到了人们 悼念周总理的沉痛悲伤。那么你认为,人们悼 念总理,归根结底是在悼念什么,呼唤什么?
预设:在悼念一种像总理一样“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在呼唤一种忠诚奉献的高尚品格。
四、拓读炼精神
师:下面就用著名诗人臧克家一首诗《有 的人》结束本课。
屏显: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周恩来总理与毛泽东主席一样,都是 新中国的缔造者,一生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同学们,学习这首诗,我们还应当记住:作 为人民中的一份子,我们也要力争成为祖国可 靠的江山,成为像周总理那样流动不息大步向 前的江,成为像周总理那样高耸屹立稳重博大 的山,全力以赴助力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五、作业设计
仿写: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一首诗,表达 你对某个人物的深情。
【板书设计】

图片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现代抒情诗,同时也是一首悼亡 诗词。
在教学中要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感受 周总理为革命鞠躬尽瘁的伟大品格。备课之 始我查找诗歌创作背景,了解到作者不是简单 直接、平淡无味、以概念化的方式来抒发对周 总理的情感,而是借助一种新颖、巧妙的构思 让主题和感情更加深刻、耐人寻味。
课堂伊始,我用直接导入的方式使学生快  速进入课文,通过让学生朗读诗歌,从内容、情   感、写法、语言、人物形象、构思等方面来理解   诗歌,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再利用资料增加  学生对周总理的了解。最后通过关键句“周总   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   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   蕴。让学生在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同时,了   解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悲痛心情。
通过朗读指导,了解反复手法在诗歌当中 的具体运用,了解作者为何要用高山、大地、森  林、大海等意象来表现人民对总理惊天地、动 山河的深沉情感。最后用臧克家的《有的人》 结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周总理的伟大品格。
诗歌教学最关键的是通过诵读感悟诗歌 情感,进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不足的是,因为 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更多有效的朗读指导,不 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注释:
[1][2]郑学富:《柯岩与她的抒情诗(周总 理,你在哪里〉》,《党史纵览》,2022年第2期,第 40页,第40页。
[3]见《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 文 ·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 一单元编写意图,第1页。
[4]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 用建议》,《语文学习》,2019年第9期,第8页。
摘自《读写月报》2022年第15期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83450.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9月 7日 下午5:36
下一篇 2024年 9月 7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