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18种修辞方式

古汉语18种修辞方式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修辞方式古今都常用,差别不大,如比喻、夸张、排比、双关、反复等;也有些修辞方式在古籍中较常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了,或者古今都常用,但构成的情况古今不尽相同。这些古代特有或古今不尽相同的修辞方式,容易成为读古书的障碍。初学古代汉语的人往往不能识别这些修辞方式,不能很好地理解它们所表达的“言外之意”,甚至不知所云。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时了解一些古代汉语的修辞知识很有必要。下面,简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17种修辞方式

  一、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相当于运用典故。现在一般叫例证。稽古又分两种:

(一)明的稽古,说明这是谁的事迹。例如: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古者富贵而名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暗的稽古,不说明是谁的事迹,直接援引。例如: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贯仲),或释褐而傅(傅说),或倚夷门而笑(侯嬴),或横江潭而渔(与屈原谈话的渔夫),或七十说而不遇(孔子),或立谈而封侯(虞卿),或枉千乘于陋巷(齐桓公见小臣稷的故事),或拥彗而先驱(燕昭王迎接驺衍故事)。是以士颇得信(伸)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屈)也。(扬雄《解嘲》)

注:()号中的解释为本书作者所加。

  二、引经: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相当于现在说的引证。先秦引经主要引《诗经》《尚书》和《周易》,汉代以后包括诸子之书等,范围越来越广泛。例如: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得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僖公五年》)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汉书·艺文志》)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常闻。(贾谊《论积贮疏》)

 三、代称:就是借代修辞,实际上是改换事物的名称。古代汉语代称主要有八种:

  (一)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替该事物。例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注:以“黄发垂髫”代替老人和小孩。

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注:以“带甲”代替军队。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注:以“绿”和“红”代替花和叶。

(二)以部分代全体。例如: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注:以《诗经》中的“风”和“雅”来代替《诗经》。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杜甫《哀江头》)

注:“翼”代替鸟。

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沈约《谢灵运传论》)

注:本例以摘取的别人诗歌中的各两个字来代替别人诗歌。若不熟悉所摘取的人的诗歌,则很难明白该句意思,这种代称很少见,也不足取。“函京”,取自曹子建(曹植)《赠丁仪、王粲》诗:“从军度函谷,驱马过西京。”“灞岸”取自王仲宣《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零雨”取自孙子荆《陟阳侯》:“晨风飘岐路,零雨被秋草。”“朔风”取自王正长《杂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三)以原料代成品。例如: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注:“铁”代铁制的农具。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注:“鸟迹”代文字,“鱼网”代纸张。

(四)以具体代抽象。例如: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注:“丝竹”代替音乐。

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陆游《关山月》)

注:“干戈”代战争。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注:“人烟”代百姓。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注:“刀锯”代刑罚。

  (五)以地名代替人名。例如: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注:“彭泽”代陶渊明,陶渊明曾做彭泽令;“临川”代谢灵运,谢灵运曾做临川内史。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注:“平原”代陆机,陆机曾做平原内史;“清河”代陆云,陆云曾做清河内史。

  (六)以官职名代替人名。例如: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刘勰《文心雕龙·颂赞》)

注:“三闾”代指屈原,屈原曾在楚国做过三闾大夫。

骠骑发迹于祁连。(扬雄《解嘲》)

注:“骠骑”代霍去病。霍去病曾在西汉做过骠骑将军。

七)专名用作普通名。例如: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注:“杨意”代替推荐者,“钟子期”代替知音者。

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与扁鹊也。(扬雄《解嘲》)

注:“俞跗”“扁鹊”都是古代良医,这儿专用名代替普通名,指普通好医生。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注:“虢叔”,本指东虢国的开国君主,这里专用名代替普通名,指虢国后来的国君,不是开国君主。

(八)割裂式的代称。把古书中的一个词组割裂开来,用其中的一部分来代替某一事物。这种借代是很不科学的。例如: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丘迟《与陈伯之书》)

注:“吞舟”本指可吞下小船的大鱼,因为贾谊《吊屈原赋》中曾有这样一句:“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后人将“吞舟”二字割裂开来代替大鱼。这里丘迟也循例割裂“吞舟”代替大鱼,指有大罪过的人。

及云之论机,亟恨其多,而称清新相接,不以为病,盖崇友于耳。(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注:《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后人就截取其中“友于”二字,代替兄弟。这里刘勰循例使用割裂式代称,代替兄弟。

 四、倒置: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等要求,作者不得已将词序有意颠倒。例如: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注:应为“心惊骨折”。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注:应为“月夜空归环佩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注: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

注:应为“泉洌而酒香”。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注:应为“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其八》)

注: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注:应为“永忆江湖白发归”。

 五、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

(一)明喻:将甲事物比成乙事物。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例如: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暗喻:是暗中打比方。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是“是”“为”等,但也可将喻词省略。例如:

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张鸣善《水仙子·讥时》)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借喻:直接将甲事物说成乙事物。只见喻体,不见本体和喻词。这种本体一般在上文出现过。例如:

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此处“野兽”,比喻敌人;“猎狗”比喻韩信。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狡兔”“高鸟”比喻敌国;“良弓”比喻谋臣。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皇,执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扬雄《解嘲》)

注:“鸱枭”“蝘蜓”比喻卑鄙的人,“凤皇”“龟龙”比喻高尚的人。

    说明:王力《古代汉语》所说的隐喻修辞包括暗喻和借喻两种修辞方式。

   六、迂回:作者的话由于某种原因不直接说出,而是用转弯抹角的方式说出来。古人的迂回修辞往往通过运用典故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

所赖君子见几,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注:王勃的这一段话运用了典型的迂回修辞。其迂回修辞主要是通过运用下面几个典故表达出来的:

(一)酌贪泉。《晋书·吴隐之传》:“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至泉所,酌而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清操愈厉。”

(二)处涸辙。《庄子·外物》:“(庄)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三)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注:赊,远也。扶摇,一种很大的旋风。

(四)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注:东隅,本指日出之地,借代早晨。桑榆,本指日落余光照桑榆,借代黄昏。二句意为实现远大理想还为时不晚。

说明:王勃引用“酌贪泉”的典故,以吴隐之的精神激励自己,决心保持高尚的情操。引用“处涸辙”的典故,说明自己虽处逆境,却仍然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引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典故,说明虽然实现抱负的道路仍很遥远,但自己坚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实现。引用“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典故,说明自己虽然错过了以往的机会,但决心抓紧今后的时机成就功业。

总之,王勃通过引用以上这四个典故,转弯抹角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功业上没有大成就,目前处境也不是很好,但仍不忘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保持高尚的情操,决心珍惜剩下的时光,抓住后面的时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注:邹阳这一段话也运用了迂回修辞。主要使用了两个典故:

(一)比干剖心。比干为殷纣王叔父,曾对殷纣王极力劝谏。殷纣王大怒,竟将比干剖腹掏心残害。(事见《史记·殷本纪》)

(二)子胥鸱夷。伍子胥本为楚国人,因其父兄被楚平王所杀逃到吴国。曾辅佐吴王夫差击败楚国,灭掉越国。后来夫差想攻打齐国,子胥劝谏,夫差不但不听劝谏,反而听信谗言命子胥自杀,并将其尸体装在皮口袋里扔到江中。(《国语·吴语》)

说明:邹阳通过这两个典故,委婉地表达历史上忠臣反遭君主猜疑,听信谗言被杀害的事是很多的。希望梁孝王吸取历史教训,勿听信谗言加害于自己,应该明察真相信任他。

  七、委婉:作者把所说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在古代汉语中委婉修辞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有所顾忌,不敢直说,将意思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例如: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白居易《长恨歌》)

注:杨玉环本唐玄宗第十七子寿王李瑁妃,开元二十八年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为了给唐玄宗遮掩丑行,白居易这里故意隐瞒这段丑事。

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司马迁不敢直言汉武帝对自己施以宫刑的罪恶,而说“明主不晓”。

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注:梁孝王听信谗言将邹阳投入狱中,准备杀掉他,而邹阳在狱中给梁孝王上书中却说“左右不明,卒从吏讯”,委婉表述,目的是不怪罪梁孝王,为其开脱。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注:李密不直说母亲改嫁,为自己母亲改嫁开脱。

   (二)使用外交辞令。外交辞令也是委婉语的一种,即使两国处于对抗甚至交战状态,为了外交礼节也表现出自己的谦卑和对对方的尊重。例如: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注:本句是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伐楚时,楚国使者大夫屈完对齐桓公讲的一段话。其本意是:“如果齐国不毁灭楚国,跟楚国结盟,那么这也是楚国国君的愿望。”但为了表示出应有的外交礼节和对齐桓公的尊重,话却讲得十分委婉。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左传·成公二年》)

注:本句是齐晋鞍之战中,晋国将军韩厥在俘获齐顷公前讲的一段话。其本义是:“我们国君派我们帮助鲁卫同齐国作战,并嘱咐我们不要进入贵国领土。我作为一个军人,同齐军作战,义不容辞。现在我要履行职责,俘获你。”但是为了表示对别国国君的尊重,话却讲得十分谦卑委婉。

 (三)使用谦辞和敬辞。其中包括使用谦称和尊称,这也是一种委婉修辞。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使用了以下许多谦辞和敬辞。

敬辞:足下、主上、少卿。

谦辞:贱妾、牛马走、仆、窃闻、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补充知识:迂回和委婉修辞如何区别?

答:二者相似点:都不直截了当地表明意思,都要委婉曲折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思,说话时都有所顾忌。

 二者不同点:运用委婉修辞说话时绕的弯子要小一些,运用迂回修辞说话时绕的弯子更大一些。最重要的委婉修辞不需要运用典故,而迂回修辞必须运用典故。

   八、夸饰:又叫夸张,竭力夸大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或特征增加语言的生动性。例如: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山低。(王实甫《西厢记》)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王实甫《西厢记》)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贾谊《过秦论》)

注:仲尼、墨翟代表最贤能的人,陶朱、猗顿代表最富有的人,这是以某些人名做夸饰。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注:梁王兔苑代表最奢华的园林,这是以某些特殊地名作夸饰。

以上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介绍的8种古代汉语修辞方式,下面再补充介绍九种古代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

  九、排比:是将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或相近的三个以上词、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排比可从多方面将事物特征说得淋漓尽致,也可造成一种强大的气势。由于古人喜欢铺陈,排比句式在古代文献中可以说比比皆是,特别是在《战国策》、汉赋和诗文中。例如: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险,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战国策·秦策》)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苏轼《喜雨亭记》)

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淮南子·兵略训》)

  十、对偶:对偶又叫对仗,是将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对偶因其可造成整齐句式,古人喜欢运用。古代诗文中对偶运用广泛,特别是在律诗和骈体文中。例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管子以小辱成大荣,苏秦以百诞成一诚。(《淮南子·说林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十一、反复:反复又叫复迭、复沓,是将同一词语、短语、句子或复句反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式。其目的是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情。古代诗文,特别在《诗经》中多见。反复可分两种:

连续反复:同一词语、短语或句子等连续反复多次出现。例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王建《调笑令》)

间隔反复:同一词语、短语或句子等间隔反复多次出现。例如: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十二、顶真:又叫顶针、联珠,是用上句的句尾词语做下句的句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式。其作用是把事物的承接关系揭示得一清二楚。例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十三、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是将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古代诗文中也较多见。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东西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十四、双关:是用一个词或一个语句故意关联两个不同的意义的修辞方式。双关修辞在古代民歌中多见。从某种角度讲,双关也是一种委婉修辞方式。例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刘禹锡《竹枝词》)

   十五、起兴:又叫兴。朱熹《诗集传》中给其下定义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就是先说别的事物,借以引出所说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起兴修辞在古代文献中《诗经》运用最多。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起兴一般由两句构成:兴句和本句。兴句先言他物,本句引出要说的事物。起兴可分以下两种:

兴中有比,比兴结合。例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兴中无比,兴句跟本句意义无关。例如: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实维我特。(《诗经·鄘风·柏舟》)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十六、对比: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的修辞方式。又叫比照。例如: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

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张养浩《双调·带得胜令》)

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添生放,无钱的少过活分骨肉无承望;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小民好苦也么哥,小民好苦也么哥,便秋收鬻妻卖子家私丧。(刘致《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叨叨令》)

  十七、反语:又叫反话,是一种用相反的话表达本意的修辞方式。反语表达的意思有两种:一为表示讽刺;一为表示亲昵。例如: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

注:此句反语“不素餐兮”表示对剥削者的强烈讽刺。

带月披星担惊怕,久立纱窗下,等候他。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则道是冤家,原来风动荼蘼架。(元朝商挺《双调·潘妃曲》)

注:“冤家”本义指有仇怨的人,此处为反语,表示亲昵。这种反语元曲多见。

 十八、并提:顾名思义,就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提及。有的修辞书称之为“分承”或“合叙”。使用“并提”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在对并提式句子作理解或翻译时,我们一般要把并提的两件事情分开来表述,意思才能说清楚。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注:文种没有一点罪,被杀了;范蠡没有一点罪,逃跑了。

据历史记载,文种和范蠡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越国被吴国击败后,他们都辅助越王勾践励精图治,消灭了吴国。后因勾践听信谗言,致使文种被迫自杀,范蠡亡命出逃。所以上面这个句子中的“种”只能和“死”搭配,“蠡”只能和“亡”搭配。正确的理解应是“文种没有一点罪,却被迫自杀身亡;范蠡没有一点罪,却被迫亡命出逃。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亭午”“夜分”是不能并存的两个时间,“曦”“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是并提的修辞法,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