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设计一等奖(两篇)

(一)

《石灰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真实写照。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诗句脍炙人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一起读诗题——《石灰吟》。
2、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诗人于谦。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
1、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
3、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锤”是翘舌音,“焚”是前鼻音。
4、师范读,指导学生在停顿处划上分隔符,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
5、现在请你再读读这首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指名读。
6、师生合作读。师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生读后三个字我来。前后顺序调换,再次师生合作读。
7、  读古诗,就是要这样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

三、    了解石灰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他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有关石灰的介绍。
2、同学们听明白了吗?那老师要考考大家。
1)从深山开采出来的石灰石质地坚硬,烧窑工人要先把它怎么样?(敲打成小石块)敲打撞击一次就够了吗?两次?不够,它要经受无数次的敲打撞击,这正好对应了诗中哪个词?

(千锤万击)“千、万”是虚指,形容敲打撞击的次数极多。
2)接下来,石灰石还需要经过多少度的焚烧才能变成质地松脆的生石灰呢?(1300
—1500度)
如此高温焚烧,对应的又是诗中的哪个词呢?(烈火焚烧)
3)石灰由石变灰的过程,诗人将它称之为——(粉骨碎身)
4)但它全然不怕,目的只有一个——(要留清白在人间)
3、过渡:看来同学们都明白了石灰是如何制成的。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都能说出它的大概意思吗?可以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名说。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
即使身体粉碎也毫不畏惧,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4、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品质。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从哪些描写石灰的词中让你联想到了人的品质。圈画出来,写上批注。
5、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6、诗歌表面写石灰,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高尚品质的石灰,我们仿佛在诗句的背后,看到了诗人于谦的影子。

四、    走进于谦
1、我们要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于谦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师出示朗诵于谦的生平资料。)你能结合这些小资料给大家讲讲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吗?指名答。
2、石灰如人,人如石灰,《石灰吟》这首诗正是于谦立志清白做人的最好印证。这种通过一个事物来抒发个人志向的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3、令人痛心的是,后来于谦受朝中奸臣所害,含冤入狱,临行前,家人问他想说些什么?他什么也没说,写下了自己12岁就写成的这首《石灰吟》。
1)指名读。
2)此刻,于谦很坦然,他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9惧?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起读
3)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回响。这一刻,让我们把诗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轻轻地背诵这首古诗。 抽背、齐背。

五、    拓展提升
1、《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于谦清白做人的志向。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咏物诗,正如《石灰吟》那样,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感慨与志向。
2、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
四首诗,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

六、    作业设计
1、课后再找一些类似的,深入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2、默写《石灰吟》。

(二)

【设计理念】

悟诗情、明诗志、知写法,是本课主要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想法,教者主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微课的介入、合作探究的激励,引领学生们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真正地了解于谦其人。

【教学过程】

任务一:解诗题,明题意(3分钟)

1.今天这一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石灰吟》

2.这儿的“吟”知道是什么意思?

3.解释诗题

4.以前我们学过一首诗,诗题中也有一个吟字,记得是哪首吗?(《游子吟》)

5.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设计意图】从诗歌形式入手,联系学过的《游子吟》导入新课,顺理成章地了解了诗题,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开启了诗歌的学习。

任务二:初读诗,读节奏(5分钟)

1.先从读诗开始吧。

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两遍,第一遍把诗歌读正确,第二遍读出诗歌的韵味。

2.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

4.指导读出韵味。

5.学习生字“焚”。

从字形上看就能猜出字的意思,谁知道?(烧)古人烧的一般都是——草木、树木、木柴,所以上面是个

“林”,“林”和“火”组合在一起一定要相互谦让哦!伸出手,一起来书写这个字。

【设计意图】诗歌的朗读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都不难,所以我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读出诗歌的韵味,究竟该用怎样的形式去感受韵味,学生们则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积淀去演绎。

任务三:齐合作,品诗意(10分钟)

1.对于咱们六年级的同学来说,这首诗不难,诗中的词句、大意能理解吗?那咱们的合作学习开始了!

出示学习单:

小组合作

(1)理解字词的意思,说说诗歌大意;

(2)准备展示,如能做到人人参与就更棒了。

时间:4分钟

2.小组内交流诗意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回忆课前预习进行诗意的交流,鼓励学生们人人参与,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得以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3.全班交流,关注“若等闲”。

这个词其实我们不陌生,在《七律长征》中提到过“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把万水千山的艰难险阻都当成了平平常常的小事。石灰也是一样!

4.想要更好地了解石灰是如何煅烧的,我们不妨来看这段文字。(出示有关石灰石煅烧的文字介绍)

5.交流评价。(划句子、说感受、吟古诗)

个性化朗读。

6.石灰不怕千锤万击,不惧烈火焚烧,不畏粉骨碎身,是为了什么?浓缩成诗中的一句话就是?(板书:留清白)

7.现在你明白诗歌赞美石灰的什么了吗?(答案预设: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8.让我们一起赞美石灰,吟诵《石灰吟》。

【设计意图】要想真正品味诗歌的含义,必须了解石灰煅烧的整个过程,而这对于学生来说,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于是,我选择了石灰煅烧的一段文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