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1、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Table of Contents

赏析

1、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2、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2、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3、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至于第一句的“”与第三句的“”,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两字,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4、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表明他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相互呼应。5、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四句诗合起来,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5.诗中抒写自己独坐竹丛,独具雅兴的诗句: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6.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7.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8.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诗中有画的优美语句: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练习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所展现的画面。(2分)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3、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4、“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景?描绘出一幅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静、寂图景,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5、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有他陪伴,向他倾述,所以就不觉得孤独。6、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3分)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7、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分)幽篁、深林、明月 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9、“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2分)“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10、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分)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11、“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1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1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14、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文: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赏析1、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2、全诗扣紧一个“”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  3、“谁家玉笛暗飞声”,“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4、“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5、“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6、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6.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7.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8.诗中以声传情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9.诗中集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练习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4、古人离别常  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5、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6、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1分);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1分)②游子思乡之苦。(2分)7、展开想象,写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绘的画面。(2分)示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8、“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2分)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2分。意近即可)10、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诗眼是“故园情”(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1分)。11、“折柳”二字在诗中即指《折杨柳》曲调,又含折柳送别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2分)12、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散”是飘散、飞散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3、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龙钟:淋漓沾湿的意思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鉴赏:
    1、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2、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3、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4、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5、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理解性默写

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5、“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 心理?

示例: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不想让亲人担心,报国与思亲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6、“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分)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7、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8、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答:   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  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  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4、晚春⑴
草树知春不久归⑵,百般红紫斗芳菲⑶。
杨花榆荚无才思⑷,惟解漫天作雪飞⑸。

注释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⑵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榆荚(jiá):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汉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荚成者,收乾以为酱。”才思:才气和思致。《后汉书•文苑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赏析
1、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  。

2、韩愈《晚春》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3、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4、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5、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6、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能“”还能“”,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7、“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

8、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理解性默写

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2.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练习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拟人;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

3、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4、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5、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6、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7、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5、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创作背景1、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2、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3、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迷蒙冷寂的画面。4、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5、“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7、“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8、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理解性默写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练习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3、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答: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4、如何理解“隔江”二字?答:“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6、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8.“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写景。笼,即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将轻烟,淡月、 寒水、细沙 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说说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10、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11、“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2、“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1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14、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诗的首句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诗歌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迷蒙冷寂 的画面。(2分)1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味深长,试品析。(3分)曲笔的手法,讥讽只顾贪图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抒发了对时局和世风的忧愤。16、“诗贵含蓄”,这首诗在表达情感上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请比较分析。(3分)杜诗即景感怀抒情,含蓄委婉。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第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抒怀:先由“近酒家”引出“商女”和“商女”之歌《后庭花》,过渡自然;再由《后庭花》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间接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不问国事的腐朽生活,含蓄深沉。17、请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情景。(2分)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烟和溶溶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沙岸,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6、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
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人能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创作背景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赏析

1、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这两句,由“”而“访”而,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3、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而“访”而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4、,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5、“可怜”与“”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6、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诗人同时抓住“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借题发挥,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7、《贾生》一诗文辞锋极犀利,讽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从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为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谊实亦自悯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白白的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一座山让你经过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赏析1、诗的内容很平常,读来却有一种新鲜感。它的佳处,就在于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里人们习见的现象中,敏感地发现和领悟某种新鲜的经验,并用通俗生动而又富于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能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2、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3、第二句申说、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自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4、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5、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理解性默写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2.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3.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练习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1分)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哲理。3、这首诗歌的首句看似平常,却极富包孕性,请阐述其中的含义。①包含上山过程所历艰辛,因此把下岭看得容易、轻松;②“下岭便无难”的判断是错误的;③“莫言”二字是自诫也是诫人,表达了对那种认定下岭容易的普遍心理的否定。4、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5、有人认为三四两句在承接二句解除悬念后,运用拟人化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有人认为诗歌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你赞同哪种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第二种。“行人”为何“错喜欢”?因为“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三四两句正是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这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路程照样要遇到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透露出来了。诗人真切表达了自己的这种种感受,如实反映了自己在面对错觉时的可贵的思考,却绝没有因此而沮丧不振。 6、这首诗文字平白浅易、通俗生动,但意趣丰富,它所描绘的现象,所抒写的体验,具有某种典型性,容易使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唤起类似的体验,从而引发某些思索,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人们往往对最艰巨的行程比较有思想准备,而对走过这段行程后还会出现的艰难缺乏思想准备;只知道人们习知的艰难,而不懂得人们常常忽略的另一种艰难;这首诗似乎可以引起这些方面的思索。 【主旨】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

8、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

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赵师秀(公元1156年—1219年),字紫竹,号天乐,永嘉(今浙江省)人,南宋诗人。其诗音韵和谐、清丽自然。

赏析

1、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时令。“黄梅”、“”、“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2、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3、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4、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5、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理解性默写

1、诗中让人感受的雨夜诗意般的情致或介绍季节和环境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2、诗人一直伴着孤灯,焦急地等待所约的客人,营造出孤灯、夜雨、独坐的清寂氛围的诗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这首诗中细微的动作、形神兼神,达到与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相同效果的诗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5、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练习

1、简析《约客》中写雨声、蛙声、棋子声的作用。(2分)

答:雨声、蛙声写景中以声写静,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棋子声看似百无聊赖,实则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的独得之乐

2、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_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_夏季(季节)江南特有的景色。(2分)

3、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2分)

诗歌中“闲”“落”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久等友人而友人不至的寂寞心情

4、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5、“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的敲击着棋盘,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6、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孤寂

7、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1分)

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8、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3分)

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2分,意对即可)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1分,意对即可)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9111.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2月 18日
下一篇 2023年 12月 18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