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原创教学设计

01

教材解析

图片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02

教学目标

图片

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03

教学重难点

图片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04

教学过程

图片

1.复习导入,新旧衔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弄清了课文的记叙顺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五位壮士的英雄壮举。今天我们再次深入课文,走进五位壮士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1)你从课题“狼牙山五壮士”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如何理解“壮士”这个词的?

预设:

生1:狼牙山——地点,五壮士——人物

生2:壮士指勇敢的人。

生3:壮士指英勇的人。

(2)壮士指气豪壮而勇敢之人,课文中的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做了哪些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哪五大部分?

预设:

生: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图片

2.研读课文,品味“壮”称

(1)接受任务—见壮心

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接受了什么任务?默读第1自然段举手回答。

预设:

生:敌人大举进犯,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

同桌交流:这样的形势下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体现出五壮士的什么精神?

预设:

生1:勇敢、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2:勇于承担重任,不怕牺牲的精神。

(2)痛击敌人—见壮行

①五壮士接受任务后具体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具体写五壮士战斗场面的句子。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

男生们,壮士们,如果你们能够阻击敌人,那么,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就可以安全转移。正在转移的人群里,有你的亲人,你的邻居,你的同胞,你准备怎样阻击敌人?(男生读,读得铿锵有力,甚至还有情不自禁的动作)

女生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们听出了什么?

预设:

女生:我听出了仇恨,听出了想要消灭敌人的决心,听出了他们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勇气。

指导朗读:在坚定、果断的语气中读出对敌人的痛恨以及五壮士的英勇无畏。

③体会写法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从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两方面说一说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

引导学生重点聚焦课文第2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绘五位战士的。(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预设:

生1:描述班长马宝玉时,课文紧紧抓住马宝玉作为指挥员所具有的沉稳果敢的心理素质进行描摹,例如“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个体刻画)

生2:写副班长葛振林时,课文重点强调了他开枪怒吼、英勇无畏的形象,例如“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个体刻画)

生3:刻画老战士宋学义时,重点表现了他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例如“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个体刻画)

生4:在描写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名小战士时,课文主要表现两名小战士在面对敌人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战斗作风,例如“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个体刻画)

生5:自然段不仅有对每个人物的个体形象的描写,也用粗线条勾勒了群体形象,例如“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群体描摹)

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从这些个体和群体描写中,能了解到作者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感受到文章描写的层次感及画面感。文章的描写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勇敢团结,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为我们塑造了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形象。

这就是我们英勇顽强的——“狼牙山五壮士”。(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2)引上绝路—明壮志

五位壮士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请同学们从第3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这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条路?

预设:

生1:一条可能会暴露主力部队,一条可能会牺牲自己,他们选择了牺牲自己。

生2:一条是生路,一条是绝路,就是死路,他们选择了死路。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①这不是一般的选择,而是生死抉择。面对生死抉择,班长马宝玉是怎样做的?谁再来斩钉截铁、毫不犹豫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让学生读)

②再看看这两条路,如果你就是班长马宝玉,望着这两条路你会怎样想?

③一个“走”字,斩钉截铁,充分表现了马宝玉的坚决果断,体现了英雄气概。听了这一声“走”,其他战士有什么反应?他们的选择和班长一致吗?(一致)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战士们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和班长想的一样,他们一样令人敬佩。

从“热血沸腾,紧跟”词语中你感受到了战士们什么精神?

预设:

生1:战士们崇高的牺牲精神

生2:战士们毫不畏惧牺牲的精神

④这时,你发现文章对五位战士的称谓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预设:

生:发生了,在他们选择绝路之后,之前是执行任务,是每一个战士的责任,之后是为了人民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选择了壮烈牺牲。

明确:班长马宝玉等人执行任务,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时,他们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其行为悲壮感人,无愧“壮士”二字。

小结:在这两条路中,五位壮士选择了通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的路,他们选择了悬崖绝壁,也就选择了把自己逼上绝路。他们选择了把转移的时间留给群众和主力部队,也就选择了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就是这种义无反顾、毫不畏惧的精神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这就是我们毫不畏惧的——“狼牙山五壮士”。(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顶峰歼敌—看壮举

战斗渐渐接近尾声,战士们渐渐走上绝路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后,使用了哪种特殊的杀敌工具?(石头)

追问:为什么使用这种工具?

生:能够御敌杀敌的工具只有一个手榴弹,班长马宝玉想让它发挥最大价值。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①把石头比喻成雹子,这个比喻合适吗?你认为作者这样比喻有什么用意?(石头像雹子一样,说明了数量多、速度快、力量大,这更体现出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表现出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②此刻的石头,也被赋予了生命和感情:顿时(学生接读)石头像雹子一样……

③比较句子

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拾起一块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打!

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

明确:“猛地举起”“砸”更能体现班长马宝玉的果敢坚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

小结:五位壮士在没有弹药的情况下,宁死也要与敌人血战到底。同学们,这种勇敢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这就是我们宁死不屈的——“狠牙山五壮士”。(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5)英勇跳崖—感壮言

最壮烈的一幕出现了。范读“英勇跳崖”部分。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跳下悬崖。

①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想一想五位壮士是带着怎样的感情跳下悬崖的,并完成练习。

五位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 ,带着 ,带着 ,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预设:

生:带着“胜利的喜悦”。

追问:五位壮士明明要牺牲了,为什么还要带着“胜利的喜悦”?

生:他们掩护了群众和部队主力。

追问:你从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追问:从另一句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②五位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胜利的喜悦,带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带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昂首挺胸,相继跳崖。五壮士用他们的壮举,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宁死不屈的,中国是不可侵犯的。所以文章结尾用了这样一段话,大家一起深情地读一读。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③让我们把这五位壮士的名字深深刻在心里,让我们怀着对五位壮士的尊敬读出他们的名字。(学生齐读: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3.观看视频,升华情感

同学们,看,这是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影像,我们今天能在和平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都是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些革命烈士说些什么?(全班互动交流)

小结: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名字鼓舞着中国人民,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放光彩,他们的英雄事迹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4.聚集“焦点”,比较异同

文章综合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刻画英雄形象,我们对第二段进行了重点分析,那么第二段和第二至九自然段在运用本手法时有哪些异同呢?

明确: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明确:不同之处第二段对五个战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第二至九自然段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

小结:在个别中抓重点的点面结合细化应用,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刻画焦点人物。

5.整体回顾,布置作业

(1)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人因脊梁而挺立。五位英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我们感其言,动其行,他们的雄姿我们将永记心间。

(2)请同学们课下再次朗读课文,并联系旧知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书写红军长征途中的奋斗故事。

板书设计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7776.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0月 31日
下一篇 2023年 11月 1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