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和《题临安邸》组诗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第四单元单元任务群的依托下,本节课通过对《示儿》和《题临安邸》组读教学,进行参照阅读,再加上适时、适度地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感受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合作学习,能够正确理解两首诗地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意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参照阅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意味,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与情感。

教学难点:

在两首古诗的参照阅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构划学习任务群,创设任务情境

1.明确单元学习任务群,对应本课子任务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年级即将组织“我的中国心”爱国人物故事展播会,我们即将学习的第四单元将为我们提供助力(展示学习任务群),老师对课文材料进行了重组整合,我们将通过学习完成对应任务,这节课,我们将走近诗词《示儿》《题临安邸》,聆听诗人的心声。

图片

二、检查预习 通读释题

请学生结合注释思考诗题中透露了什么信息。

明确:《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是作者临终前写的,也就是一封遗书。

《题临安邸》题:写;临安:南宋都城;邸:旅店。
写在临安的旅店上的诗,是一首题壁诗。他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带着理解再齐读诗题。

三、朗读古诗 发现共性

过渡:叶嘉莹先生曾说过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接下来就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诗歌。谁来尝试读?

(一)指名朗读。

(二)比较感知,发现共性。

1.读着读着,有没有发现两首诗存在一些相同之处?(诗人朝代、时代背景相同)

2.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朝代,课前同学们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北宋定都河南开封(汴州),南宋定都临安(杭州)。1127年靖康之耻,金国对北宋虎视眈眈,后来皇帝逃到临安,就是杭州,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

师:两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两首诗,体会一下诗人想要传达的心声。

四、初识“悲”,不见大同

(一)读懂“遗言”,知悉诗意

都说《示儿》明白如话,那么陆游临终前,他对孩子们说了什么?(生解释诗意,读懂陆游的自白与临终的叮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指导“元”“但——只是”的意思。)

预设: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在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二)寻找诗眼,感知诗情

  1. 在遗言中,陆游用一个字写尽了自己此刻的心情,是什么?预设:悲。
  2. 心愿未成,所以伤悲。再读读这首诗,找一找,陆游的什么心愿未达成,让他临终前如此之悲?预设:九州没有统一。

(三)结合资料,感知“悲痛”

1.人生即将走向走点,有这么多遗憾与割舍不下的事情,为什么陆游只悲“不见九州同”呢?九州究竟怎么了?

2.看来,想要读懂诗人的情感,我们需要资料的帮助。阅读资料,同桌交流:为什么“不见九州同”让陆游如此之“悲”?

资料一靖康之耻

这段历史又被称为靖康之难,但是更多人称它为靖康之耻。

图片

师:这就是当时北宋和南宋的地图。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图片

资料二 两宋版图对比

学生谈发现。

预设:国土被金国侵占大半,汴州沦陷

资料三 清明上河图汴京的安定繁华和汴京被攻陷后的悲惨对比。

图片

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三年级时所学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播放金军攻打汴州的视频)师: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尽泪。

师:同学们请看上面这幅图片,你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

1.人们衣不蔽体,骨瘦如柴。

2.图片上有很多尸体。

3.看到有孩子抱着大人哭。

师:如果这幅图片能发出声音,我们有会听到什么?

预设:婴孩的啼哭;老人的呻吟;百姓的哀嚎求救。

总结:哀鸿遍野,百姓们流离失所。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啊?

小组讨论:结合上面的资料,说一说陆游“悲”的是什么。

预设:陆游悲伤的是北宋灭亡,国家被侵占,人民流离失所,更悲的是国家遭此磨难,南宋朝廷不去收复失地,而在花天酒地。

3.教师总结结合材料体会诗句情感的方法。

小结:在不同类型的资料中,用上筛选(筛选与诗词主题背景相关的材料)、理解(理解材料内容)、联结(联结诗句,感受情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结合资料,读懂诗人情感。正是用了这样的方法,我们读懂了陆游的“悲”,他悲的是见不到国家统一,他的悲是为国家、为百姓而心生的悲痛。

4.再次齐读《示儿》。

五、再识“悲”,歌舞不休

(一)想象画面,知悉诗意

1.陆游为什么迟迟见不到九州大同呢?该去北方平定中原的王师们此刻在做些什么呢?我们去《题临安邸》中找答案。

2.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3.我们知道,在林生的笔下,那些”游人“一定不只是普通的游人!他们是——皇帝、是权贵,更是陆游寄予厚望的”王师”啊!他们在干什么呢?

预设:逃到临安的达官贵人们,不去收复中原失地,反而在饮酒作乐,日日买醉,甚至于把杭州当作了以前的汴州。

这些达官贵人们贪图享乐,你从哪个字可见他们寻欢作乐的状态?(预设::醉。他们纸醉金迷,他们在大好山河和优美环境中醉生梦死)他们还记得身在水深火热的百姓吗?不,他们直把杭州作汴州。(似乎早已忘记了耻辱,忘记了老百姓的苦难和生死)

(二)感知诗情,读出质问

1.看着这一切的林升此刻心情如何?(愤)

2.正如你们所说,林升目睹这群从战火纷飞、刀光剑影的汴州一路逃亡到杭州的王师权贵们日日笙歌,夜夜买醉。他是多么的愤怒。他忍不住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3.你会怎么问?指名读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我们一起指着这些醉生梦死的权贵们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4.小结:陆游难道不知道王师在做什么吗?不,不是的。原来,陆游的“悲”里不止“悲痛”,他同林升一样,还有“悲愤”。

5.再读《示儿》,读出悲愤。

六、三识“悲”:抱憾终身

1.陆游的“悲”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结合资料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1)自学:默读《示儿》,结合资料,思考陆游还为何而“悲”。

(2)共学:小组讨论,补充自己的想法,完善理解。

图片

2.正如你们所说,“九州大同”这个心愿,陆游一等就是一生。陆游不仅在等待,他自己也一直都在努力——陆游爱国诗作串诗朗读。

(1)当朝廷向金求和,陆游想要报国无门,他说: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

陆游一年一年老去,但是他报国之志仍在,他说: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

又过了几年,陆游已经是70余岁的老人了。他知道,自己的日子可能不多了。这年秋天,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唯一的憾事,是死前看不到祖国统一:

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

(2)顺势朗读《示儿》
体会情感。

这一年,陆游垂垂老矣,他在病榻上写下自己的遗书——《示儿》,他将自己的一生之悲,一生之盼都凝结在其中,请你代替陆游读一读吧!陆游在他弥留之际仍在嘱咐儿子若是九州统一了,千万不要忘记告诉他。(板书:无忘)

(3)总结陆游一生对祖国统一的牵挂。

是啊!其实,何止是这几句啊!在陆游这一生创作的九千多首诗里——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赵翼《瓯北诗话》

著名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锺书先生这样说——爱国的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到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钱锺书《宋诗选注》

3.陆游等到子孙们的消息了吗?补充资料:后来的南宋,在众多爱国志士的努力之下,虽然也短暂收回过部分失地,但最终仍在与金兵、蒙古的抗争中节节败退,陆游死后69年的公元1279年3月19日,元兵攻入杭州,南宋灭亡,不说九州大同,甚至连“宋”都不复存在。再看《示儿》中的“悲”字,有什么感受?预设:遗憾、不平。

4.原来,陆游的悲,是九州不同的悲痛,是歌舞不休的悲愤,更是永世遗憾的悲壮。

5.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再次读响这两首诗!

七、纵观古今 爱国情延

1.回看两首古诗,它们有着相同的情感——浓浓的爱国之情。

2.不论是《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还是南宋文天祥口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抑或是艾青笔下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时代虽在变化,但爱国情怀却一直根植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3.总结:今天,结合了多个资料,我们的心与作者贴在了一起,我们的心与作者一起跳动,一起悲,一起愤,一起恨……课后,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搜集整理资料,感受清代诗人龚自珍那份拳拳的爱国之心。

4,布置作业:搜集其他诗人的爱国诗篇,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

两首诗一起学习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同学们的配合下,课堂氛围还不错,就本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结合资料,让情感有所依托。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化的继承和传扬中认同了特定的意象。正因古诗词中的意象有其特殊的寓意,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这些意象所表达的特定文化心理,才能将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深入到位。

二、资料补充,让情感更加饱满。

语文要素中的结合资料是手段,是载体。单元主题“爱国情怀”是目的,是归宿,只有更好地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才能很好地把握单元主题,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设计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2023-10-26 14:28:53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上册《16 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

2023-10-27 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