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重点文言文篇——《曹刿论战》(解析版)

考点:文学常识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考点:课后注释
⑴〔师〕军队。
⑵〔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⑶〔间〕参与。
⑷〔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⑸〔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⑹〔以〕凭、靠。
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⑻〔安〕指安身。
⑼〔专〕独自享有。
⑽〔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⑾〔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⑿〔遍〕遍及,普遍。
⒀〔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⒂〔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⒃〔加〕虚夸,夸大。
⒄〔信〕实情。
⒅〔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⒆〔孚〕使信服。
⒇〔福]赐福,保佑。
(21)〔狱〕指诉讼事件。
(22)〔察〕明察。
(23)〔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4)〔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25)〔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6)〔属〕类。
(27)〔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8)〔从〕跟随。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
(30)〔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31)〔败绩〕大败。
(32)〔驰]驱车追赶。
(33)〔下视其辙〕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34)〔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35)〔既克〕战胜齐军后。
(36)〔既〕已经。
(37)〔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38)〔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39)〔作〕鼓起。
(40)〔再〕第二次。
(41)〔竭〕穷尽。
(42)〔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3)〔测]推测,估计。
(44)〔伏]埋伏。
(45)〔靡]倒下。
考点:重点译句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答案】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⑵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案】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⑶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答案】小的恩惠不能够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⑷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案】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品,我不敢夸大数目,一定按照实情报告。
⑸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答案】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够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答案】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⑻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答案】他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⑼夫战,勇气也。
【答案】作战,靠的是勇气.
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
⑾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敌方士气穷尽,我方士气正旺盛,因此能够战胜他们。
⑿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答案】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他们的情况。
⒀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案】怕他们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轮印混乱,看到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考点:课后习题
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答案】请见→ 论战 → 参战→ 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答案】1.是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2.是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案】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答案】可,可以。以,凭借。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第二次。
五、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中考预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③,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④,悉更约束⑤,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⑥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奢:赵奢,赵括的父亲,赵国大将。难:驳倒。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④廉颇,赵国大将。⑤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的约定。⑥卒:步兵,士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肉食者鄙( )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⑶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 ⑷秦悉坑之( )
【答案】目光短浅 虚夸,夸大 曾经 埋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2)句意: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加:虚夸,夸大。(3)句意: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兵事。尝:曾经。(4)句意: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坑:句词用作动词,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答案】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也要根据案情来判断。⑵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狱:指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心;(2)兵:用兵打做就;死地:危险的场合;而:然而;易言之:即“言之易”,把它说得很容易。
3.用“/”符号给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的语句断句。(划两处)
而 绝 其 粮 道 分 断 其 军 为 二 士 卒 离 心
【答案】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而绝其粮道”是白起的军事行动,“分断其军为二”是白起的军事行动结果,“士卒离心”是给赵括军队造成的心理后果。故断为: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4.阅读甲、乙文段,你认为曹刿与赵括在用兵之道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根据甲文第二段“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第三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的“谈兵论战”来自他对战场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是实战经验的总结;从乙文中“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可知,赵括虽然善于谈论一些用兵打仗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的带兵打仗的经验,空谈理论,没有实战经验,“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秦军善用谋略,赵括死守书本,无带兵打仗经验,毫无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导致赵括惨败的根本原因。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说:“应是当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随。”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察看车辙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士气消失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战胜齐军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士气消失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乙: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驳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毁掉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大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硬拼,秦军射死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3)忠之属也(4)一鼓作气
【答案】(1)参与 (2)通“遍”,遍及 (3)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4)击鼓进军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间”:参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皆以美于徐公 B.战则请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公问其故 其如土石何 D.惧有伏焉 且焉置土石
【答案】B
【解析】B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示假设关系。A前者“凭借”,后者“认为”。C前者代词,代作战胜利这件事,后者语气副词“难道”。D前者兼词“于彼”,后者疑问代词“哪里”。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狱”:案件。“虽”:即使。“以”:按照。“鼓”击鼓。“再”:第二次。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入见与庄公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白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详写作战,略写论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文章塑造人物鲜活立体,庄公虽谋略平庸,但是知人善用、勤政爱民。
【答案】C
【解析】C“详写作战,略写论战”对选文理解有误。应该是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解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由文章内容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2)阡陌
【答案】①参与②田间小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又为什么参与呢?间,参与。②句意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阡陌,田间小路。
2.翻译下列语句。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答案】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字词: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句意:(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重点字词:闻,听说;疑,怀疑;使,派遣;视,查看,观察;阴,暗地里。句意: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其实就是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由甲文中“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由乙文中“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是:重德化,不任刑罚。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乙)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派自己的下属到中牟县去视察。(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那个人问那个小孩:“你为甚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不能抓。那人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说完就回去向袁安汇报去了。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故逐之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案】D
【解析】A.参与/夹;B.这一类/连接;C.请/请教;D.所以。故选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肉食者谋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成 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答案】B
【解析】A.代词/无意;B.凭借;C.在/比;D.承接/却,转折。故选B。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必以情       览物之情
C.小惠未徧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D.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答案】C
【解析】A.类/通“嘱”;B.实情/感情;C.恩惠;D.进攻/砍伐。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登轼而望之  学而不思则罔 B.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
C.何以战    无从致书以观 D.乃入见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答案】D
【解析】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介词,在/比;C.介词,凭、靠/介词,来;D.于是,就。
5.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     咨臣以当世之事 B.肉食者谋之    则汉室之隆
C.躬耕于南阳    受任于败军之际 D.其乡人曰     其如土石何
【解析】C
【解析】A.介词,凭借/介词,用,拿;B.代词,代指这件事/结构助词,的;C.介词,在;D.代词,代指曹刿的/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B
【解析】B.课文长勺一战,只是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他知道国君可以一战的根本是“取信于民”,并不体现他的远大抱负。不是一回事。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7483.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0月 15日
下一篇 2023年 10月 15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