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新生命生长的交响曲 ——朱自清的《春》文本解读

朱自清的《》,选到了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是初中生涯学习语文起步阶段的第一课,可见,教材编者的用意之深。

学习这篇经典散文,除了带领学生用朗读的方法、设计轻重和停连的朗读活动,并按照教参的建议梳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最后品味语言,还有其他走进这篇经典散文的教学方式吗?我想,还是有的。接下来,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朱自清的《春》,是一曲完整的春天赞歌,春天的6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6个节气的物候变化在这篇课文里都能完整的寻到对应的画面。

《春》的写作时间大概是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上半年;从写作时间推断,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的春天的风貌,奏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式的大自然交响曲。

图片

一、新视觉,新世界

这曲新生命生长的交响曲,既有大处着笔的远景勾勒,又有小处落笔的近景聚焦描绘。

远景的勾勒:先写“山,是朗润的,水,是新涨起来的,太阳的脸,是红的”,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

太阳(天上)、山、水(地上)、勾勒出天地的一切都是新的,而这一切“像刚睡醒的样子”,是一半清醒、一半朦胧的状态,这一切的状态用“欣欣然”“张开了眼”表达,“欣欣然”叠词的使用,写出是高兴的、欢欢喜喜的,指向心情,把山水万物拟人化为一个欢欢喜喜迎接春天的人,“张开”一词精准的表达出迎接春天时“惊讶”“兴奋”的情感。这一切是立春刚刚到来,万物复苏,万物纳新的新气象,写出初春的新视觉,新世界。

近景的聚焦:小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和“钻”是叠词和动词的使用,写出小草调皮可爱又充满好奇心的情态。“嫩嫩的,绿绿的”,叠词后置,强调“嫩”和“绿”的程度,也写出小草的俏皮可爱,像一个顽皮的小男孩。这个顽皮小男孩仿佛不断在生长,长成了充满活力的少年。

接着很自然的引出后面的动词:“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动词短语的使用,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这不正是少年生机勃勃的样子吗?“风是轻悄悄的,草是软绵绵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也是叠词后置,写出了春风的“轻柔”和“不知不觉拂面”的特点,还写出了春草长成了“软而柔,且有质感”的状态,春天,长大了。它多么柔和、多么温暖、多么美好啊。

盛春的热闹:“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图片

朱自清在写这段话时,是按照花儿开放的时间和结果的时令,很有序的进行排列的:最先开放的是桃花、其次是杏花、然后是梨花,因而后一句三种花的颜色也是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对应的是桃花;粉的像霞,对应的是杏花;白的像雪,对应的是梨花;三种树,三种花、三种颜色、三种果儿,按开花和结果的时间顺序,用排比的修辞层层递进,所以,它们的语序是不能任意调换的,这一点是很多学生会忽略的物候常识。

同时,这三种典型的花代表“盛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画卷,盛春的浓烈,盛春的热闹扑面而来。作者还很自然的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联想很自然、很美好,让人们在春天就充满了秋收的美好希望。

只写植物的“热闹”,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合奏的“交响曲”。于是,作者接着写下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成千成百”“、大小的”、“遍地是”、“杂样的”,都用夸张的词突出“多”和“到处是,与“像眼睛”“像星星”对应起来。同时,“闹着”、“飞来飞去”、“还眨呀眨的”精准动词的使用,都突出动态感,让人仿佛置身于“满眼蜜蜂飞舞、蝴蝶翩飞、满眼是野花”的春天热闹的缤纷世界中。

无论是远景的勾勒、近景的聚焦、还是盛春的热闹,都写出了大江南北春天的共同特点。

 

二、新感官,新天地

接着,朱自清写出了田园牧歌式的“江南春天的画卷”。

(1)春天的空气:写江南田园牧歌式的大自然交响曲,朱自清从空气写起,把属于春天的味道、属于春天的声音,都置身于春天独有的空气中……“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的手”,是温柔的,心安的,充满爱意的。“像母亲的手”比喻,“抚摸”着你,是触觉描写,不仅写出春风给人温柔美好的触感,更写出春风带给人们心安的、美好的、充满爱意的感受。

(2)春天的味道:这样温柔,这样充满爱意的春风中带来了 “新翻的泥土”。“新翻的泥土”重在一个“新”和一个“翻”动词,写出了春耕前的农民勤劳翻土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分别是:土地的味儿、草味儿、花味儿,这三重味是大自然的味道,是田园牧歌的味道,三重排比合奏,酝酿出属于春天最浪漫的新空气。“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但也写出了田间地头农民不同节气的不同农事,为后文写地里披着蓑、戴着笠工作的农民埋下了伏笔。

图片

(3)春天的声音:牧童的短笛声是重点,牧童是在什么节气出场的呢?从“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可以看出,对应的是春分节气。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短笛,短笛声不仅嘹亮,还成天地响着,“成天嘹亮的响”,写出牧童吹笛的时间之长,吹奏的声音之响,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恰恰是夸张的使用,把整个画面的每一丝空气都融入到美好的笛声之中。

只有牧童的笛声这一重声音,画面的声音未免单调了,于是,作者先写了鸟儿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清风和流水”应和着,瞬间把牧童放到了徐徐吹来的清风和潺潺流动的春水中,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充满了诗情画意。

“清风”一定是微风,但是,朱自清为什么不写“微风”而是用“清风”呢?“清风”,有清凉的,清新的意思,不仅“清”,更有“新”的意思了,写出了“春风”独有的特点。牧童的短笛声、清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这三重声音合在一起写出了春天万物清新、万物润泽的美好画卷。

春天的空气、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音,合在一起,奏响了春天最热闹、最清新、最美好的交响曲。

三、新生活,新希望

写春雨,朱自清用了“寻常”二字,聚焦雨,写出了雨的“多”(像牛毛),雨的亮(像花针)雨的细(像细丝)的特点,三个比喻连用,写出了雨的数量、色泽和姿态。

接着用“密密地斜织着”,一个“织”字把雨写活了,仿佛雨是勤劳的织女,一丝不苟的“密密织”,一个“斜”字又把雨的轻盈姿态表现出来了。

此时,树叶儿却绿得发亮了,“绿得发亮”,写出树叶的绿得程度很深,很耀眼,“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也写出了青得耀眼,都是从观感的角度写出无论树叶还是小草都长成了,再也不是初春时的样子了,它们都在生长着。

在细雨朦胧的日子里还有“披着蓑、戴着笠,在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时代色彩,同时又充满诗意,“蓑和笠”都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民的雨具,同时又描摹出仿佛人在画中劳作、耕耘。“一点点黄晕的光”,也写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都用煤油灯的现状,但是我们不觉得“落后”,恰恰感受到的是“黄晕的光”烘托出的“安静和平的夜”。

“天上风筝,地上孩子”都写“渐渐多了”,告诉我们放纸鸢的时节到了,“风筝”和孩子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由点到面的写出春渐渐变浓厚的过程。

是的,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长成了“小姑娘”,还长成了“健壮的青年”,比喻一步一步递进,春天一步一步成长,她“新”,她“美”,她“有力量”! 让我们都新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不就是一曲新生命生长的交响曲吗?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6826.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0月 5日
下一篇 2023年 10月 5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