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课文多次出现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句,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东北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良,同时又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各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才使得帝国主义把贪婪的魔掌伸向了当时的东北。而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老百姓民不聊生,过着屈辱的生活。周恩来看到国家穷弱、民生凋零的社会现实,目睹了中国人受欺负的种种现象,他认识到“中华不振”的现状,中国不想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微信扫码,在小程序内阅读
搜索标题,找到相应文字,可免费复制
赞(1) 打赏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