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寡助(guǎ) 空乏其身(kòng)
B.妾妇(qiè)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C.畎亩(quǎn) 胶鬲(gé) 富贵不能淫(yín)
D.傅说(yuè) 百里奚(xī) 法家拂士(bì)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的作者是叶圣陶,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三峡》的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者通过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描写了三峡的春夏秋冬交替之景。
D.《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5.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行仁政的君主。
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
6.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二、填空题
8.用文中原句填空:
(1)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国内外一致反对&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9.文学常识填空:
①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三、语言表达
10.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甲]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甲]诗的作者是 (人名),[乙]文选自《孟子》,我们学过出自该著作的课文还有《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3.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
B.[乙]文中列举的人物都出身贫贱,终有所为。
C.[甲]诗由“折戟”以小见大,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
D.[乙]文是一篇议论文,从“人”和“国”两方面论证观点。
14.[甲]诗中,作者除慨叹“东风”成就了周瑜英雄之名,也暗含了对自己 的感叹的意味;[乙]文认为,人想要成就大业,必须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答案】轲;战国;儒家;孟子及其弟子;《大学》;《论语》;《中庸》
10.【答案】①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③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苦难教育。
【答案】11.杜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富贵不能淫或鱼我所欲也)
12.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13.C
14.怀才不遇;经受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