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目
标
1.比较不同译者、出版社、封面、目录和内文等信息,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名著译本。
2.浏览目录,整体把握这部日记体小说的编排特点。
3.品读精彩片段,积累语言,学习外貌描写、场面描写等写作方法。
4.大声读,感受爱国之情,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制订个性化阅读计划。
教
学
过
程
1
日有所诵
同学们,日有所诵,日不间断,让我们用一首诗歌开启今天的阅读之旅。
生活的色彩是爱
[菲律宾]冈扎罗·马丁
爸爸,生活是何种色彩?
同树叶一样嫩绿?
如玉齿一般洁白?
还是像砖块似的殷红?
爸爸,生活是何种色彩?
爸爸,生活是何种色彩?
同山谷一样幽暗?
如深夜漆黑一片?
还是像少女那绯红的脸蛋?
爸爸,生活是何种色彩?
孩子,生活的色彩,
既不是漆黑幽暗,
也不是殷红湛蓝,
更不像白鸽的羽毛,
孩子,生活的色彩是爱。
(兆和 译)
设计意图:薛瑞萍老师说:“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我深以为然。恰好,这首诗歌的主题和《爱的教育》有共通之处。开课前诵读,一举多得。
2
导入课题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叫《爱的教育》。(板书:爱的教育)这本书原名《心》,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他在序言中写道:“这部书是特地奉献给九岁到十三岁的小学生的。”联系题目,请你猜一猜,这是一本关于什么的书?
2.小结:《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小说,以小学生的口吻,讲述了四年级小男孩恩利科的成长故事。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课题。通过猜测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训练了他们抓关键词联想、推断的能力。简要揭示本书内容,为后面的交流作铺垫。
图片
3
导入课题
1.外国名著,翻译版本非常多。购买时,你会如何选择呢?(板书:选版本)
2.一般来说,要选择信得过的出版社和译者,可以上网查询,看看读者评论,也可以咨询身边有经验的人,或者凭借以往的阅读经验来判断。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种版本。(出示两版《爱的教育》封面图)左边这本,译林出版社出版,夏丏尊先生对照英、日译本翻译成中文;右边这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王干卿,由意大利文直接翻译成中文。看看封面图,你们更喜欢哪一幅呢?
3.再来比较一下目录,这是十月份的日记。请两个同学来横着对比读一读。
图片
4.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5.这段是对恩利科四年级的新老师的外貌描写。
图片
6.谁来读一读?你们更喜欢谁的译本,为什么?
7.小结:同学们,选书的时候,如果有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出版社和译者,观察封面,对比目录,阅读内文,比较插图质量、价格高低、字号大小等方式来决定买哪一种。
8.现在,请大家翻翻自己手中的版本,找到第一篇日记中的这段外貌描写,先读一读,再对这个版本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外国名著的译本选择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教师、家长和学生。通过细致指导,让学生初步掌握挑选优质版本的方法,提升阅读品位。
4
片段赏读
1.赏析语言。
(1)外貌描写,抓住特点。
这本书语言非常精彩,我们再来欣赏一段关于柯阿提老师的外貌描写,感受一下这位老师的特点。
图片
谁来说说这段话抓住了柯阿提老师哪些方面的什么特点来写?你从中读出柯阿提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中人物众多,请大家在阅读时留意外貌描写的片段,细细品味,可以朗读给同桌听,写写批注,或者摘抄下来,贴到教室里“语言的珍珠”展示区。
(2)场面描写,感受氛围。
图片
自由读,开火车读,说说感受。
遇到这种精彩片段,要默读、批注,更要反复品读感悟。这段场面描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热闹的氛围。这样的精彩片段书中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找出其他精妙的语段,在小组内朗读,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板书:赏语言)
2.体悟情感。
(1)同学们,看看王干卿译本的目录。这本日记体小说,按照月份编排,从10月写到7月,每月4~12篇日记。这是10月和11月的篇目,你对哪一篇最感兴趣?
图片
(2)讲述、朗读《帕多瓦的爱国少年》,谈感受。(板书:悟情感)
(3)这本书中除了有关于爱国之情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描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同学、朋友之谊的故事,你们读的时候,一定要细细品味,体会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感。
设计意图:根据本书语言表达的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片段,通过朗读、交流,习得外貌描写、场面描写的方法;倾听爱国故事,体悟深深的爱国之情。此举既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阅读方法,可谓一石二鸟。
5
推介阅读
1.同学们,这本《爱的教育》,你们准备多久读完,每天读多少?为了更好地完成自主阅读任务,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阅读计划吧!(板书:订计划)期待大家按计划阅读、批注,并在目录上标记印象最深的人和事,便于以后交流。
- 这节课,我们就聊到这里,让我们在诵读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诵读《生活的色彩是爱》)
设计意图:合理制订阅读计划,提升自主阅读质量,为上好交流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计划性、条理性。
图片
图片
评析
导读伊始,吉忠兰老师让学生诵读《生活的色彩是爱》。读罢,吉老师没有多余的问答,也没有就接下来要导读的书作关联,诵读只是诵读,就像舞台上徐徐拉开的幕布,一个不像仪式的“仪式”,但学生的精神和内心在诵读里安定下来,心里铺上了淡淡的爱的色彩。在这样朴素的课里,吉老师和学生聊起了一本书,根据题目等信息猜想这本书的内容,《爱的教育》就被师生共同打开了……导读课是需要这样的真诚和轻盈的,这种朴素真诚的聊书一旦成了师生之间默契的课堂感觉,渐渐成了一种阅读氛围,学生便时常期待着教师会给他们带来一本什么样的书,导读就真正有了引导的意义。显然,吉老师和她的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默契。
《爱的教育》首次出版于1886年,在我国有近100个不同译本。毫无疑问,儿童与阅读的文本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时空距离,而只有当儿童与文本间产生了某种亲近,文本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儿童也才会从中获得阅读的满足。适合的版本,正是二者牵手的关键。吉老师基于版本的选择视角,引导学生比较夏丏尊和王干卿的两个译本,从封面、目录等信息的直觉比较,到内文片段的品读比较,让学生作简单的评价。这一过程,当然不是比出优劣,而是给学生渗透一种意识——阅读外国名著,要选择优质的且适合的版本。同时,不同译本的比较本身也是导读的一种方式,使学生对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阅读好奇。
顺着内文片段品读的思路,吉老师带领学生展开了两个片段的赏析: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去感知书中人物特点,提示学生在与书中众多人物的相识中,留意并积累精彩片段;抓住“场面描写”去感受故事氛围,提示学生小说的场景描写会让感受更真实深刻。关注内容,也适当地关注表达,还要乐于与别人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和体验展示出来,这是吉老师给这个阶段学生的阅读点拨与引导。这个环节,吉老师展开得舒缓平淡,波澜不惊,却使阅读落实到“语文”本身,是对学生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接下来,吉老师把《帕多瓦的爱国少年》讲述、朗读给学生听,和学生交流故事里的情深意切,用最朴素温情的方式把这本书轻轻地放在学生心上。这样的方式契合《爱的教育》的作品特质——在平凡和细微里展示人性的善良和纯洁。我也在想,发生在课堂上的导读,应该多一些从容,多一些轻盈,多一些有如真实生活里阅读了一本好书,兴奋地讲给读书好友时的自然纯粹,那么,倾听的人也会跟着神往起来,迫不及待了。
这节导读课还是在那首《生活的色彩是爱》的诵读中结束,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到书中感受爱,去领悟生活的色彩。当然,这是吉老师和她的学生的一节常态的整本书导读课。这节偏重于方法指导和片段赏析的导读课,对于一直浸润在阅读中的她的学生来说是很适宜的。如果面向阅读基础和习惯不够好的学生,吉老师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导读这本书呢?我很期待。同时,我相信,不论怎样的方式,吉老师都会葆有那份把好书带给孩子们的真诚和轻盈。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