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
习作要求
请打开教材第14页,认真阅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
名师讲解
同学们,本次习作,是请你来介绍家乡的风俗,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句来审清题意。
欢迎点击下方音频收听
关键1:“家乡的风俗”
什么是风俗呢?风俗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中沿袭而固定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习惯、行为、风尚、礼仪等。
比如春节贴对联、守岁、吃团圆饭等,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这次习作要写的是自己家乡的风俗,不是别人家乡的习俗,这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
关键2:“介绍风俗”
怎么写呢?第一种方式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可以先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就可以分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重点介绍什么,这几个问题在动笔之前要考虑清楚。比如介绍抖空竹,就可以介绍它的历史、制作方法、表演技巧、传承情况等方面。在介绍这种风俗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写一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关键3:“参加风俗活动”
第二种方式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进去介绍,“我查资料得知,汤圆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比如写端午节自己跟着奶奶学包粽子,重点叙述自己学的过程,还可以穿插听奶奶讲述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同学们,作文写好后还要和同学分享,根据同学的意见再进行修改、完善。请记住:作文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好文不厌百回改。
指点迷津
下面是王小敉同学写的一篇习作,你觉得她写得好不好?
爬城头在正月十六。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个好友登城揽胜,俗话说叫“走百病,踏太平”。
我也有过爬城头的经历。
有一次,妈妈带我去爬城头。城墙上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要爬城头呢?”
妈妈说:“正月十六爬城头,走一走城墙,能保太平呢!”
我点了点头,继续好奇地问:“只能爬中华门吗?”
妈妈说:“以前有很多很多的城墙可以爬,可是现在,人们只可以登上聚宝门了!聚宝门就是现在的中华门呀!”
“哦,原来如此!”
我笑了笑,难怪今天有这么多人来爬城头啊!
正月的南京,天气变暖了,来城墙这里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对身体不无好处,真是棒极了。
这篇习作你读下来有什么感觉?正如你所想,王小敉虽然也写了一种风俗,但里面有重复的部分,而且小作者对于习俗来源和自己感受的描写都只是一笔带过,没有把这个风俗和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具体、写生动。那这篇作文怎么改呢?可能除了“爬城头”这个风俗的来源和历史,小作者还要仔细想一想:如何把自己“爬城头”的过程和感受叙述具体、清楚。
读一读王小敉改后的习作吧!
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外出走走,呼吸新鲜空气,精神焕发。
我也有过“爬城头”的经历。出门的时候我就很好奇地问妈妈:“到底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个风俗呢?”
妈妈指着人来人往的人群,让我仔细观察:“你看看,都有什么人在‘爬城头’?”
我站在原地仔细看了一会儿,登上城墙的不仅有祈求健康、平安的老年人,还有许多年轻人。
妈妈为我的发现点赞,她告诉我,“爬城头”对老年人来说象征着祛百病,对年轻人来说意味着步步高。难怪有这么多的年轻人也来爬呢。
“那我知道啦!妈妈,像我这样的小孩子,爬完城头回家,是不是成绩也能步步高呀!”说着,我迈开大步使劲往上爬!
又过了一阵子,我发现“爬城头”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活动,让大家在“爬城头”的同时,可以感受历史悠久的金陵文化。比如,登城口有舞狮表演,登上城墙还有猜灯谜,现场还发售蒸蒸糕,寓意“步步高、年年高”。
我终于明白了,难怪今天有这么多人来“爬城头”啊!“爬城头”,追求的是希望家人平安健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有早春凛冽的寒风扑面,但更多是精神振奋。高城之上,一览金陵,身心豪迈。
佳作评说
佳作1
趣味抖空竹
抖空竹,又名抖空钟、抖空筝。南京人习惯叫“嗡”,把玩时又称“抖嗡”。它是由民间游戏“陀螺”演变而来的,是老南京人十分喜爱的一项民俗游艺活动。
这不,我在小区的花园里看到一个老爷爷正在抖空竹。只见他双手拿着两根竹棍,不停地拽拉抖动,“嗡嗡嗡——”空竹如陀螺般转动轻舞,它时而轻弹而起,时而飞冲上天,时而朝前飞去……看的我心里不禁痒痒,琢磨着自己也试着做一个玩玩。
做之前,我准备先查一下资料。不查资料不知道,这一查,把我吓了一跳。抖空竹,竟然是传承千年的南京非遗项目。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原来,塑料嗡因低成本,生产方便,而大量代替了竹木嗡,而“荣记狗牌竹音堂”的第三代传人,也是抖空竹的传承人孙光辉叔叔却依然坚持着他的手工技艺。一只普通的空竹,外行人看似简单,其实是个不太容易完成的东西,其中包含着声学、物理学、数学等科学原理。孙叔叔采用传统工艺手法——车木做嗡,前前后后要经过总计78道工序,从劈料子、锯料子、砍料子,再到车料子、刻料子、砂料子……看到这,我再也不敢奢望动手制作空竹了。
抖空竹当然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下午一放学,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就拉扯着他们的爷爷奶奶要去抖空竹,五六年级的小高手们则在写完作业后也会迫不及待地去聆听花园里的抖空竹。屏息静气,整个小区都是抖空竹时发出的嗡嗡声,这让我想起了秋日里学校门口那些被叫卖的蝈蝈。它们被关在竹编的笼子里,那“嗡嗡”的叫声和抖空竹时发出的声音很像。我不由浮想联翩,那发明空竹的人,一定是在蝈蝈声中长大的,受到了蝈蝈声的启发。
其实不然,对于空竹的起源,人们有不少争议。一般学者认为,空竹源于明代的“空钟”。《水浒传》中就出现了它身影:“宋江、卢俊义并马而行……出的城来,只见街市上有一汉子,手里拿着一件东西,两条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牵动,那物便响。宋江见了,却不识的,使军士唤那汉子问道:‘此是何物?’那汉子答道:‘此物是胡敲也,用手牵动,自然有声。’宋江乃作诗一首:‘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几行简单的文字告诉我们,早在宋代,就有抖空竹的艺人了。那会儿,空竹叫胡敲,它的形状和抖法与现代基本相同。真是千年的传承!我忍不住惊叹。
“嗡嗡嗡——”那边的空地上,几个小朋友不甘落后,他们手里拿着鱼线来来回回地晃动着。有时两个竹嗡还可以互相比赛——互相碰撞后,谁的空竹先掉下来,谁就输了。最令人着急的是,一不小心,空竹会被细细的鱼钩线缠绕住,一旦被卡住,空竹就会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无法动弹。
再看,那些大孩子们,总偷偷摸摸地把空竹带到学校去,为了不被老师发现,他们费尽心思做了一个迷你版的空笔,下课铃一响,他们就忙找一块空地抖起来,然而老师总能发现些什么,这不正在酣战的小空竹被没收了。而一旁的我们,只能呆呆地望着……
(胡沐瑶/江苏省南京市银城小学六年级3班)
简评
本文的内容很是特别,选取了“抖空竹”这一南京非遗项目,并围绕着“趣味”二字展开了叙述。既有老人抖空竹的精彩场面描写,又有78道工序打造一只空竹的介绍;既有空竹发明的风趣联想,又有专家学者的考证。结尾处,作者的笔触落在了孩子们偷偷玩抖空竹的画面上,充满了童趣。文章的选材立意与众不同,富有新意。
佳作2
逛灯会
正月十五闹元宵,在这一天人们要吃汤圆,放烟花,逛灯会,这才算是真正地过完年。而老南京有句俗话:“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盏灯,等于没有过好年。”夫子庙灯会是南京延续了千年的传统民俗,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之美誉。我最喜欢在元宵节逛夫子庙赏灯了。
大年十五,早早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就来到了夫子庙。啊,来看灯展的人可真多,整个夫子庙地区人们比肩接踵。你瞧,这里大街小巷到处挂满了五光十色的灯笼。街边树枝上的彩灯,像满天的繁星;两边的商店,挂着花花绿绿的彩灯,每一盏灯都很漂亮。还有那一串串、一组组、一排排的大红灯笼,有的挂在栏杆上,有的挂在牌坊下,流光溢彩,热闹非凡。
我们来到大成殿,抬头仰望,正上方挂着红红的大灯笼,上面分别写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字。我们走到名为“周游列国”的灯笼前停住脚步,见两匹骏马惟妙惟肖,它们脚踏祥云,仰天长啸做奔跑之势。而站立在它们前面的孔老夫子,目光坚定,举止从容淡定;旁边的“问礼老聃”彩灯更是生动逼真,在苍劲的古松下,老聃白发长须长眉,耳垂于肩,眼睛微闭,仙风道古盘坐于琴桌旁,孔子恭身跪坐于席上,旁边众弟子目光专注,侧耳倾听,在这不凡的意境里两位智者相遇,又会产生怎样的思想碰撞,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顺着人潮一路走着,眼前的夫子庙灯市,真是花灯璀璨。夫子庙的花灯品种多、颜色艳。各种各样的花灯让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荷花灯、蛤蟆灯、飞机灯、兔子灯……而小猪灯成为孩子们的最爱。我就看中一只“佩奇”的花灯,它憨态可掬,活泼可爱。我不由嘴里念叨着:“买个花灯,过年行大运,寓意红红火火。”
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秦淮河沿岸还有很多的主题灯展,如采取了“水陆空”立体布展等。十里秦淮、明城墙、白鹭洲公园等,都被这些漂亮、高大的灯彩打扮得星光灿烂、宛若人间仙境。
看过灯展,更有有趣的猜灯谜活动。在商铺的门前会悬挂灯谜,来店里的顾客无论是否购物都可以参与。我们走走停停,猜猜玩玩,尽享灯会的欢声笑语。
天上皓月当空,地下明灯万盏,十里秦淮,火树银花不夜天。秦淮灯会点燃的是一盏心灯,但愿我们的花灯闹市年年岁岁绽放,岁岁年年不败!真不愧为“秦淮灯彩甲天下”!
(郭文裕/江苏省南京市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六年级2班)
简评
夫子庙是南京一个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地方,写夫子庙的灯会,能充分表达南京这一特有的风俗习惯。小作者描写了“周游列国”灯、“问礼老聃”灯、“佩奇”灯等富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彩灯,以及主题灯展、猜灯谜活动等,让我们领略了夫子庙灯会的丰富多彩和热闹喜庆。文中,俗语、诗句的恰当运用,更增添了灯会的传统文化气息,折射出中国民俗的多姿多彩。
佳作3
家乡的风俗
说到家乡民俗,我最先想起的就是我家乡的靖江孤山庙会。
从小就听说“三月三上孤山”,讲的就是农历三月初三,靖江人都会去孤山赶庙会。孤山坐落在江苏靖江城北,虽然海拔只有56.6米,但它是靖江唯一的一座山。山顶的孤山寺比靖江建县还要早,也是靖江规模最大的寺庙。
听爷爷说,赶庙会是个老习俗,那天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来,既要烧香拜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又要趁着那天赶集市,购买农具、种子、牲畜和生活日用品。那是一年里人最多,也是卖货郎最集中的一天。今年离靖江庙会还有一段时间,但街头巷尾的人们早就迫不及待讨论开了,这是一年里靖江最热闹的时候。
终于等到了庙会这一天,我和爷爷赶了个早。天还未亮,这里竟已成了人的海洋,山上山下人流如潮。很多人买了香烛上山烧香祈福,远远地就能听到寺庙里敲起的洪亮的钟声。烧完香,我们一路跑下山去赶集。这里可真热闹,各种没见过的叫不出名的农具、令人眼花缭乱的杂物,还有卖各种小动物的摊铺子。
走着走着,我被一阵阵清脆的声音吸引住,原来是一群小朋友在吹小泥狗。这种小泥狗是一种陶器,是用孤山南坡的观音粉捏成,它们可是祖传下来的老手艺。我也迫不及待地买了一个,加入到吹小泥狗的队伍里。很快,我又被套圈给吸引住了。套的物品有好多,有毛绒玩具,有石膏做的动物,甚至还有活的小动物呢!最好玩的就是套活的鸭鹅了。它们像被训练过一样,总在圈圈快要套到它们的时候,脖子一缩,轻而易举地避开了套圈。它们“嘎嘎”地欢叫着,仿佛在向人们炫耀着自己有多厉害。
不知不觉,我和爷爷已逛了很久,有点饿了。于是,我们开始享受各种美食。瞧,香甜的季市脆饼、喷香的马桥馄饨、富有嚼劲的靖江猪肉脯、鲜嫩无比的蟹黄汤包……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热闹的庙会将十里八乡的人聚到了一起,这一片祥和欢快的场景,既保存了良好的传统习俗,也拉近了大家的距离,留给了我满满的童年回忆。
在靖江,有一种怀念叫庙会,有一种庙会叫情结。
(羊兰熙/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六年级9班 )
简评
本文围绕小作者的家乡靖江的风俗——庙会,展开了具体的介绍。文章对庙会的来历、特点,以及自己亲身参加庙会经历的叙述,有详有略。其中,重点描写了庙会的热闹,与自己逛庙会的感受,生动细腻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令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文尾虽简洁,却道出了庙会的意义所在,令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佳作4
腌 菜
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每年小雪来临之际,外婆总要忙着腌菜。
今天一吃完午饭,外婆就对我说:“外公生病了,你能帮我腌菜吗?”我连忙点头答应。
我和外婆来到洗干净的大缸前边,外婆把洗好的胶鞋让我穿上。“记住脚一定不能踩到地上。”我点点头就站在板凳上一动也不动。然后外婆把洗好的菜一层一层地垒在大缸里,第一层垒成了一个十字形,然后均匀地撒上大盐。外婆一边撒盐,一边告诉我这腌菜的盐和我们平时吃的盐不太一样,是粗盐。我拿过来一看还真是,粗盐比我们平时吃的盐大多了。我好奇地问外婆:“为什么不用平时吃的盐腌菜呢?”外婆耐心地告诉我:“因为腌菜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用粗盐腌会比较入味。”盐撒好了,外婆让我沿着菜根踩,这样最底下的一层根基会比较实。我踩啊踩,转啊转,一会儿就转得晕头转向,快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我赶紧坐下歇会。外婆趁我休息的时候又开始垒菜了,她把第二层菜垒成了米字形,外婆又对我说:“这次要踩菜的中间和根部。”我听了使劲地踩,结果把菜根都踩烂了。外婆看见了摇了摇头,笑着说:“根踩烂了就不好吃了。”我赶紧调整了脚步的方向和力度,朝菜的中间踩去。
就这样,外婆垒菜我来踩,忙了好一阵子,我们终于把菜腌完了。外婆看我忙得满脸通红,笑着说:“有付出就有收获,过段时间等着吃炒腌菜吧。”
(陈彦婷/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五年级4班)
简评
小作者从“家乡的风俗”这个大话题中破题,以“饮食文化”为小小的切入点,详细地介绍了家乡一种特有的风俗:腌菜。小作者把腌菜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叙述得很具体,不仅写出了自己是怎么做的,还写出了自己和外婆的对话,结尾借用了外婆的话,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选材极具家乡民俗文化特色,语言简练,条理清晰,是一篇佳作。
素材宝库
好 词
浓厚 庄重 庆祝 真挚 肃穆
隆重 乡俗 民俗 风俗 祈祷
欢腾 盛装 庆典 爆竹 气氛
装点 彩灯 奏乐 打鼓 灯饰
仪式 礼花 火把 悠久 高潮
燃烧 歌声 有趣 泼水 兴奋
舞蹈 欢歌 欢乐 骑马 摔跤
掌声 芦笙 齐奏 吹奏 民歌
对歌 山歌 吉庆 盛况 沉浸
陶醉 欣慰 雀跃 热闹 冰灯
晚会 主持 贺词 崭新 热烈
庆贺 欢聚 沉浸 奏乐 昌盛
绚丽 色彩 崇拜 齐鸣 风采
喧闹 吉祥 鼓乐 齐鸣
爆竹声声 神采飞扬 万众欢腾
欢呼雀跃 热情洋溢 盛况空前
流光溢彩 开怀畅饮 纵情欢唱
喜形于色 访亲问友 欢庆佳节
络绎不绝 欢声笑语 人头攒动
彩灯高挂 目不暇接 热闹非凡
万事如意 巨龙腾飞 眼花缭乱
好 句
1.我迫不及待地舀起一个元宵,顾不上烫,也顾不上要斯文,就赶紧放入嘴里。轻轻咬上一口,又甜又黏,心里洋溢着一种既美好又满足的感觉,浑身被幸福和快乐包裹着。
2.看戏时,人们把整个戏台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像蚕吐丝,裹得紧紧的。
好 段
1.我看过几场金华斗牛: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描写段)
2.正月十五闹花灯,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照亮了大街的每一个角落,照亮了人们温暖的心房。咦?这些灯上怎么有字?原来每一个灯笼上都“雕刻”着一段“中国五千年文化”。小小的灯笼像萤火虫般吸引着人们,让人们聚在一起,让这里充满着笑声与欢乐!(抒情段)
好开头
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当然鸭蛋就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开门见山,表达喜爱之情)
2.十月,成熟的气息荡漾在秋日的田间,丰收的喜悦流淌在人们的心田。此刻,中华民族的古老而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也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温馨,也带来了希望。(排比,有气势,夺人眼球)
好结尾
1.我觉得家乡的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期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轻轻松松好好休息几天,调整情绪,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深刻理解了风俗背后的情意)
2.团圆饭代表着人们生活的团团圆圆,日子的美美满满,祖国大家庭的和和睦睦!(排比句式,叠词运用,揭示了团圆饭的含义)
动笔习作
本次习作训练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可写的内容有很多。你可以从下面题目中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写一写,也可以自己再选取角度。不管选哪一种,都尽量做到具有地域特色,独一无二或与众不同,能让读者大开眼界,读出新鲜感。
1.家乡的独特节日
如果你自己参加过这样的节日,请重点描写节日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如果你没有参加过,可以先去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一下节日相关内容,能从几个方面来介绍。
2.家乡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写的时候可以介绍它的起源、特点等,也可以深入挖掘一下蕴含在这种艺术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3.家乡的饮食文化
饮食是一种最具生活气息的风俗,你可以介绍它的色香味,也可以介绍它背后的故事。如果有条件,你甚至可以动手做一做,再把做的过程写下来。
4.家乡的__
先从家乡民俗习惯或文化现象中选取一点,如“地方特色的服饰”“名胜古迹”“娱乐活动”等等。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介绍一下这种风俗或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