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解读:带着问题读课文 《将相和》是一篇著名历史故事,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它的魅力在哪里呢?文章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将相和》这篇长文章,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呢?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什么?我们认为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我们试着带着问题分三个层次去阅读这篇课文。
第一层次阅读:《将相和》写了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快速浏览课文,可以发现它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为上大夫。蔺相如渑池会上保全了赵王面子和赵国利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廉颇认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蔺相如仅凭一张嘴就爬到自己头上,他不服气,处处羞辱蔺相如,后来幡然醒悟,负荆请罪,和蔺相如成为知己好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由此看来,前两个故事是因,第三个故事是果,三个故事之间是因果关系。这一层次的阅读,是要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层次阅读:走进每个故事,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是讲秦王听说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信之后,非常着急,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左右为难。这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勇敢机智,于是赵王请来蔺相如,蔺相如认为应该带璧赴约,如果秦国不给十五座城,就是秦国理亏。见了秦王,蔺相如献上和氏璧,发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假称璧上有毛病,把璧骗了回来。蔺相如骗回璧,就叫手下人化装带着璧抄小路回国,然后大大方方去见秦王。秦王没有办法,只得把赵王送回赵国。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梳理一下:秦王骗璧,赵王为难—临危受命,出使秦国—相如献璧,骗回玉璧—完璧归赵,封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是讲秦王约见赵王,赵王为难了。蔺相如陪同赵王赴渑池之会,会上秦王羞辱赵王,让其鼓瑟。蔺相如看到,便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挽回赵国的面子。蔺相如毫不示弱,不辱使命,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简单梳理情节:秦王约见,赵王胆怯—相如随行,全程陪同—赵王鼓瑟,相如逼秦—不辱使命,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情节,简单梳理,则是:廉颇不服,羞辱相如—相如回避,门客不平—深明大义,廉颇请罪—互为知己,协力保赵。
第二层次阅读,主要是要理清故事脉络,了解故事前因后果。这样就对故事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第三层次阅读:从故事中感受人物形象。
课文塑造了蔺相如怎样的形象?通过阅读,我们能感受到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
秦王提出用城换璧,所有人束手无策,蔺相如挺身而出愿意出使秦国,这是勇敢之一。秦王没有诚意拿城换璧,蔺相如不惧危险,巧妙把璧骗回,这是勇敢之二。和氏璧送回赵国之后,蔺相如大大方方去见秦王,这是勇敢之三。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秦王若不答应,他就与其同归于尽,这是勇敢之四。
蔺相如的机智表现在哪里?看到秦王不愿意拿城换璧,他以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为借口,巧妙骗回玉璧,这是他的机智。他看出秦王不会信守承诺,就叫人化了装带着璧先回赵国,不辱使命,这是他的机智。眼见秦王羞辱赵王让其鼓瑟,他以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音乐为由,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助兴,挽回赵王面子和赵国尊严,这也是他的机智。
蔺相如不仅大智大勇,而且顾全大局。他知道廉颇不服气,他就请病不上朝,避免见面发生冲突。他看到廉颇车子过来,赶紧把车往回赶,避免和廉颇当面撞上。他的顾全大局更表现在他对门客的一番话上:“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一番话,深明大义,感人肺腑,他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不仅深深打动了我们,也打动了廉颇。
廉颇的人物形象是什么?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虽然廉颇是个次要人物,但是他这种知错就改的品质,勇于负荆请罪的行为让我们深深感动。
三个层次的阅读,从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心理,触摸人物的形象,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将相和”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故事。
三个层次的阅读,也呼应了课文后面的三个练习题。第一个层次的阅读,呼应了课后的第1题。第二个层次的阅读,呼应了课后的第3题。第三个层次的阅读,呼应了课后的第4题。所以,这三个层次的阅读,也是比较好地完成了课后的三个练习题。
名师课堂:用提问法概括课文内容
执教:于永正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将相和》。大家已经读过课文,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
生:“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师:(板书“廉”和“蔺”,讲解容易写错的笔画。)《将相和》是一个大故事,里面包含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什么?
生:完璧归赵。
师:第二个故事呢?
生:渑池会上。
师:你也用了四个字。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渑池之会。
师:你的说法更好,加上一个“之”字就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古代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什么?
生:负荆请罪。
(师依次板书小标题)
师:你们能不能针对“完璧归赵”提几个问
题呢?
生:为什么要把和氏璧还给赵国?
生:谁让和氏璧回到赵国?
生:和氏璧是如何回到赵国的?
生:和氏璧是怎么被送到秦国的?
(师相机板书:谁、如何做、结果、原因。)
师:学着刚才的样子再针对渑池之会提问。
生:谁和谁相会?
生:相会时做了什么?
生:为什么会在渑池相会?
生:渑池相会的结果是什么?
师:针对第三个故事可以怎么问?
生:谁负荆请罪?
生:在哪里请罪?
生:请什么罪?
生:如何请罪?
生: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谁、做了什么、结果、原因;谁、如何请罪、结果、原因、地点。)
师:请大家观察板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问题中都有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师:是的。所以当你在归纳一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时,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思考,组织语言。接下来,请大家从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同桌合作将故事大意写下来。
(生练习)
生:我写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很不应该,所以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最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师:如果你能把廉颇怎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写出来,就更好了。
生: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觉得自己不顾国家利益是不对的,于是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面前请罪,最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蔺相如到底说了什么?
生:廉颇因为职位比蔺相如低所以不服气,
要和蔺相如作对。而蔺相如说,不能因为私人恩怨影响国家利益。廉颇觉得自己做错了,就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
师:请大家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鼓掌)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要为他鼓掌吗?
生:因为他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还有过程,都交代得很清楚。
师:谁来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大意?
生: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但是他看出秦王没有用璧换城的诚意,于是用自己的机智保住了和氏璧,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哪位同学来交流渑池之会的大意?
生: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为了羞辱赵王,叫赵王鼓瑟,蔺相如为了挽回赵王的面子,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结果秦王没有占到便宜。
师: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都能用我们讲过的方法将故事大意归纳得非常好。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特点。
名家讲评:学生提问与快速阅读
于永正老师《将相和》教学片段是快速阅读的范例。于老师把快速阅读、学生提问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于老师的课成功在哪里?成功在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提升快速阅读的水平。
学问,学问,要把“学”和“问”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的“问”,其实就是指学生的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于老师让学生概括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之后,就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你们能不能针对“完璧归赵”提几个问题?学生的思维之门打开,提出了很多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把和氏璧还给赵国?”“谁让和氏璧回到赵国?”“和氏璧是如何回到赵国的?”“和氏璧是怎么被送到秦国去的?”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相机板书:谁、如何做、结果、原因。照着这个方法,于老师又让学生先后对“渑池相会”和“负荆请罪”提问。学生的问题,于老师都板书后又引导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再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每组问题当中都有人物、原因、经过、结果。于老师水到渠成地小结:所以当你在归纳一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时,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思考,组织语言。接下来,请大家从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同桌合作将故事大意写下来。
于老师让学生提问,高明在哪里?
第一,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好多老师上课时往往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提问,用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于老师不这样做,他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把提问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去提问。
第二,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这三组问题当中的共同点是什么,又把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真正高明的老师总是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课文让学生去阅读,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规律让学生去发现。
指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于老师教得也十分精彩。我们看一个片段。第一个学生说,我写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最后他们成了好朋友。于老师怎么点拨呢?于老师提示:如果你能把廉颇怎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写出来,就更好了。于老师的点拨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写出来,才能让人明白廉颇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错了。所以,第二个学生改动时就加了一句:廉颇觉得自己不顾国家利益是不对的。这句话加得好。于老师接着点拨:蔺相如到底说了什么?也就是说,廉颇认识错误是因为蔺相如说的话触动了他,这是廉颇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于老师又点在了关键处。第三个学生加了一句:蔺相如说,不能因为私人恩怨影响国家利益。廉颇觉得自己做错了,就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这时于老师说:请大家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并且问:大家知道为什么要为他鼓掌吗?学生体会到:他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还有过程,都交代得很清楚。
什么叫名师?名在哪里?有名的老师,课堂上自己讲得少,学生讲得多;有名的老师,总在关键处给学生点拨;有名的老师,总是能四两拨千斤。于老师是教学大师,他总是点在关键处,点在要害处,让学生一次比一次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本单元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阅读不是说阅读速度越快越好,很快地读完,什么信息也没有抓住,也没有提炼出来,那样的快速是徒劳无功的。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片段,在最短的时间里,教给学生用自己思考、发现的方法,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妙在方法,妙在艺术,妙在速度,妙在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