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古诗走进第四单元。齐读课题。
图片
师:这三首中的前两首就是王昌龄和陆游的诗作。这两首诗估计大多数同学课前是没有读过的。我们先来看第一首。我们的作业单上为我们布置了两项预学任务,谁来读?指名读。
图片
师: 先读准,再读懂。两项一共 3 分钟。开始。第一项就是要朗读出来。
师: 学完了,这么快,高效率。谁来读?(指名读)他读的真不错,你看声音响亮,抬头挺胸。读这首诗,就要像这样,再找一个女生。(指名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我们一起,声音响亮,抬头挺胸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师: 朗读得很不错,读懂了吗?从军行什么意思?看看它的字面,好像就能知道它的意思了。
生: 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师: 你借助注释知道他写的主要是什么内容。看看他的字面意思。从军行什么意思?
生: 应该是跟随军人在边疆游行或者行走。
师: 应该是打仗。你看《从军行》这个题目,我们一看到就想到军队出征打仗,就知道他写的是军旅生活。边塞生活这样的诗叫?你说。(生:这样的诗叫边塞诗。)
师: 孩子们,边塞诗往往都是从边塞风光写起的。(板书:风光)
师: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为我们展现了边塞风光。我请一组小组、一组同桌来说一说前两句的大意。你们俩。
图片
生: 第一句话青海长云暗雪山,也就是青海的面积广阔的云彩,把雪山也给照暗了。
生: 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指的是一座孤独的城池,遥望着边塞的玉门关。
师: 给他们点掌声请坐。我为什么要给他们掌声?其实前面这两句,想要仅仅凭借注释,就把将士们生活的那种边塞风光讲述得很清楚,很不容易的。因为离我们很遥远,不太容易理解是不是?好?我们先不妨来看一段小视频。
播放视频,(视频文字内容: 青海长云暗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短短两句,出现了青海雪山、湖城、玉门关四个地点。青海是现在青海省的青海湖,唐朝时是唐军与西面的外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雪山及庞大的祁连山脉,高大的山峰凝固着大量的冰雪。山脉北侧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由于地处黄河以西,行似走廊,故称河西走廊。唐朝边境主要受吐蕃和突厥袭扰,在河西走廊上建立了一座座城关,驻扎将士,保卫疆土,幅员辽阔。城关与城关之间相隔甚远,其中玉门关尤为著名。在今天甘肃敦煌的西面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巍巍雪山。此时,王昌龄身处河西走廊的一座城关之中。往西望去,他仿佛能看见与孤城遥遥相对的玉门关。这幅边塞风光画卷,集中了东西数千里的广阔地狱,辽阔帮忙。这就是唐代西北边境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师: 孩子们,现在前两句描写的边塞风光能想象了吗?其实这里就有一位同学,他想象着前两句所描写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
图片
看看你们的作业单,谁来为我们读一读。男生,诗歌的第一句为何用长云,而不用乌云、白云?诶,这个问题问得好不好?好,都点头说好。怎么好?
生: 他说暗雪山,乌云和白云,也可以把雪山给照暗,所以这里长云、乌云、白云,其实我也不理解。
师: 我明白了。他问出了你的心声,是你的知己,所以是好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同学,,他把长云和自己平时生活当中所见到的乌云、白云联系起来,发现他们之间矛盾之处,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善于提问,善于思考,像他这样去提问,相信你们也能做到。接下来,再读读这两句诗,你应该也能产生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自己读读,在你有疑问的地方标上问号,开始。
生: 我想问从军行的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里“暗’,能不能换成“遮”或者是”封”?
师: 有道理吧?我听到大声说有的人肯定是他,是你的知己。
生:“孤城”又不是一个人,他怎么能“遥望玉门关”呢?
图片
师:是不符合常理。还有最后一个机会。
生:他为什么要遥望玉门关,而不望其他的关呢?
师:他的问题,刚才看了视频,谁已经能解答?
生:玉门关是属于最著名的重要的,所以它也象征着塞内的和平。
师: 听懂了吗?最著名,遥望玉门关。同学们很会提问,提出了不少问题。不过我们光会提问还不够,还要会解答问题来交流。第一个问题“长云”?
生:“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长云。他问的是为什么不能替换成乌云或者白云。刚刚我和同桌连讨论了一下,因为是连绵起缝又而厚而长的云,而且特别长,是一大片的原因,才能把雪山给暗黑。普通白云的话,如果是一点点,根本暗不了。
师:这云无边无际,无遮无拦,在青海湖上空甚至可以绵延几十里,这就是独特的边塞风光。你来读。
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尘遥望玉门关。
师: 这个问题解决了。再来看刚才提到的“暗”?这个“暗”字能不能换成“遮”或者是“封”?
生:我认为不可以换成遮或者封。因为青海朝云暗,雪山指的是云彩遮蔽的阳光,所以雪山才会变暗。而云彩是由水蒸汽组成的,如果改成”遮“或者”封“的话,会让场景变得非常的压抑。而没不细心。
师:你绝对是一个科学学霸,你看他说这就是完全看不见了,但暗还能看见。不过,我们平时看到的雪山在阳光下都是发光发亮的,这里怎么会暗呢?
生:它被青海的长云给遮住了,阳光照不到它的雪了。
师: 你联系前面的长云就能解决这个”暗“的问题。同学们,长云辽阔,而云海遮住雪山又显得那么苍茫,这就是边塞风光,谁来读,你来。
生: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 又解决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姑,刚才谁提问的,站起来说一说?
生:“孤城”又不是一个人,他怎么能“遥望玉门关”呢?
生: 其实是作者这个人,他在望着玉门关。(师: 就他一个人。)还有其他的边塞的将士们。 (师:他们怎么望的?)
生: 他们看向玉门关,思念着他们心心念念的家乡。
师:刚才,女生们说应该是孤城看着玉门关,他们怎么看的?
生: 他们是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师:刚才我们看到视频就已经知道,王昌龄所处的盛唐时期,国力强盛,边疆辽阔。一个边关和另一个边关之间,可以远隔数千里,非常遥远。谁再来读读这两句?男生。
生: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在这样一种边塞环境当中,将士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是你,什么样感觉?你说。
生:我觉得他们会很思念自己的家乡。
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我,我会觉得特别压抑。
师: 压抑、思念。其实诗中就有一个字,和你们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是哪个词?(孤城的”孤“。)是呀。这个字一下子,又让我们想到了另外一首边塞诗(师生合作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边塞风光,典型的边塞生活环境。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 再来读下面两句谁来读?(指名读)掷地有声,谁在读?(指名读)铿铿锵有力。谁还要读?(指名读)
师: 孩子们,这两句诗已经由前面所描写的边塞风光,转到了将士们的情感。结合刚才你们对诗句的理解,你读出了什么情?什么感情?你说。
生:我读出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师:能读出来吗?你说。
生: 我读出了将士们为了打败敌人,而早日归家的决心。
师: 从哪读出来?
生:从“不破楼兰终不还”读出来的。首先,这是他们发下来一个誓。他们说如果不把敌人打败他们,再他们怎么也不回家。说明他们打败敌人的欲想非常的强烈。
师:决心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说一定要——你说。
生: 一定要打败敌人,戍守边关。
师: 这句话连用两个”不“字,在你们的书上画上着重号,强调了什么感觉?你说。
生: 强调了战士们的坚定的信念。如果不攻破楼兰,他就永远不回家,永远见不到自己的亲人。
师:你读。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这种坚定的决心。你还读出什么感情?你说。
生:我还读出将士们的爱国之情。他说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就是不打败敌人,他是终究不会回来,说明他是为了保护国家,所以他才说了这句话。
师: 还从什么地方也能看出将士们的这种感情?
生:我看到的也是”不破楼兰终不还“。我结合注释看,楼兰就是西域古国民,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各部的权政权。这句话的意思大意就是不打破,不打破敌军的楼兰就不回家。就是战士们队除了要束手边疆,保卫祖国以外,而而且还是能盼望着早日打败敌军,能够赶紧回家。
师: 有人补充,你说。
生: 我也觉得是爱国之情,但是我是从上句看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他说黄沙都把他们穿的铠甲都染成金色了,说明战士们在边疆待的时间很远,也就是他们想不打败敌人,他们终究不回来。
师: 穿金甲是指把衣服给染黄了吗?黄沙不是颜料,你说。
生: 我觉得是把铠甲都给磨穿了。
师: 铠甲都能磨穿,可见?
生: 他们战争的次数非常多,而且在战场上也是保家卫国,努力去打击敌人。
师:再问,铠甲都能磨穿,更何况是血肉之躯。可以看出?
生: 战争是残酷的,这些战士们面对战争,他们也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师:孩子们一起读。
生: 黄沙百战穿净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刚才我们说后两句,写的就是将士们的情感。这是什么情?
生: 这是爱国之情。
师:这是爱国之情。思乡没有从这两句读出来。还是什么情?你说。
生: 还是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师: 同学们,盛唐时期,无数将士驰骋疆场,为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他们豪情壮志,满怀豪情,壮志在胸。这就是盛唐气象。这样一首诗,就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一起读出豪情。(配乐,生齐读整首诗)黄沙百战穿金甲,(生接读: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生接读: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孩子们,将士们的壮志豪情背后,就是他们的爱国心,报国志。
师: 第一首诗学完了,回想一下怎么学的。咱们的作业单上有这样一张流程图,可以帮助大家回想和梳理。想一想。谁来说?你说。
图片
生:我觉得先是读通古诗,理解大意,应该是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再体会感情。
生: 我觉得可以把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缩写成一句,也就是提问解答。让这样连起来也就是读通古诗,理解大意。提问解答是体会感情。
师: 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会解决问题。你们很会学习。我们看学古诗首先要读,读完了还要理解,理解之后,我们还要加入我们自己的深思。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图片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和同桌合作学习第二首古诗。诶,还记得第一首古诗在预学的时候,是杨老师给你们限定了 3 分钟,现在还要 3 分钟。谁说?
生: 现在不用 3 分钟,我们已经学会了读通古诗,理解古诗的一理解古诗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很快自学。
师: 我听出来了,你很自豪,你们越会学,越学越能干了是吧?要几分钟?你说?
生: 我觉得两分钟就可以了。
师: 好,就两分钟。来开始。
师: 效率这么高。和第一首一样,先朗读。谁来读?(指名读整首诗。)
师: 真不错,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我们来看这个诗题。这首诗的诗题特别长,甚至比每一行的诗句的字数还要多。他刚才是这么读的,(出示)
图片
同意吗?说说理由。你说。
生: 首先,我们看这个课题。“秋夜将晓”,是一个时间段,所以在后面画一个停顿。(师: 什么时间?)秋天,天快要亮的时候。”出篱门“,作者陆游出门去干什么事情。”迎凉有感“感受凉风有感受,便写下的这首诗。
师: 你看,他读懂了这个诗题的意思,就能把这个诗题读准。我们想着意思再来读诗题。(生齐读课题。)
师: 别心急,咱们要在这停一停,就读到这个问题,就读到这个题目,你可能就能产生问题。有人很好奇,什么问题?我们来听听。你说。
生: 我的问题是他为什么早上不在家里睡觉,而到出门。因为一般早上天快亮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家里睡觉的。
师: 太有道理。你在睡觉,他怎么睡不着觉呢?诶,别急,一般来说,我们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是在那想东想西。他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进行 4 人小组讨论。请你们在讨论时,先在小组内说说古诗的大意,再结合你们对诗句的理解去讨论这个问题。在我们作业单流程图下方的资料袋,可以帮助你们更好地解决问题,体会情感。开始。
图片
生: 我是看他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月上摩天。它的意思是黄河很长,流入大海,华山很高,都能够到天。所以,我觉得他这里是写了南宋被占,被金兵占领的这些大好河山,来表达自己,就是非常遗憾,这些大好河山,却落入了敌人的手中。
师:我明白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这就是大好河山。黄河真有三万里?
生:这里只是用一个很多的数来表示,黄河很长。
师: 三万里,五千仞,都是夸张,都是虚指。就像他刚才所说的大好河山。我们来看这个句子,这句里有好几个生字,他们都与高有关,很有意思。研究先看”仞“什么意思,注释上有谁来读。
生: 仞:认识一个长度单位。
图片
师:好的,告诉你们。抬头看”一仞“的高度,大概就是一个成年人的高度。看看它的偏旁,难怪它是单人旁, 五千仞,高不高?再看”岳”这个字形就有意思。下面是“山”,上面“丘”也表示山,一山更比一山高。“摩天”书上也有注释,怎么说?你说。
生: 摩天指碰到天,形容极高。
师: 说明华山已经高得?
生: 说明华山高的已经能碰到天了。
师: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这就是大好河山。你刚才说这样的大好河山,它只能怀念,。你怎么知道?
生: 我是看下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难忘王师又一年。”这个时候,祖国大好河山就已经在金兵的手中,就已经被金兵给占领了。所以他现在只能去思念,也盼望着南宋朝廷军队能早日收复。
师: 念大好河山。你结合着下面两句,就知道大好河山已经沦陷,谁也知道大好河山沦陷了,怎么知道的?(生:他说“遗民泪尽”)这也是结合上下文。还有,你说。
生: 我是结合这个资料。他说此时包括黄河、华山在内的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65 年了。(师:你结合资料袋,就知道沦陷了。再说,越是想到山河壮美,陆游,就越是?)感到悲伤。
师:悲伤、难过。刚才他说的思念、惋惜,思念、悲伤。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除了在想到大好河山被沦陷的悲伤之外,还想什么?你说。
生:他还在想遗民。遗民也就是黄河地区,还有华山的老百姓,他们都在金兵的统治下过着悲惨凄凉又孤独的生活。所以,他也在思念那些遗留在金兵统治之下的老百姓,无法回归家乡。他仿佛看到那些孤苦伶仃的老百姓过着被金兵打压,做牛做马。
师:他还看到,遗民们好像?你说。
生: 遗民们的眼泪好像已经哭干了。
师:他仿佛听到遗民的声声呼唤,他们在呼唤?你说。
生: 他们在呼唤,赶紧让南宋朝廷的军队把他们接回去。
师: 可是他们呼唤,盼呀。一年,两年,三年、十年,他们整整盼了?资料袋上有多少年?(生:65 年。)盼到了吗?(生:没有盼到。)这”遗民泪尽“。刚才我们说是念大好河山。如果在(遗民泪尽)前面也要加上一个字,你会用?
生: 我会用”叹“的话。遗民泪尽胡尘里,难忘王师又一年为那些遗民而感到叹息。
师: 叹遗民泪镜尽。你说。
生: 我觉得我会用”怜“这些遗民,他们在盼望着南宋朝廷去把他们接回去。
师: ”怜“这些遗民泪尽,我们一起读:遗民泪尽胡尘里,难忘王师又一年。
师: 孩子们,陆游出生在北宋灭亡之际。3 岁那年,他跟随父亲在外逃难。他就是千千万万遗民中的一员。为官后,他更是倾上战场,与金兵厮杀。到如今, 68 岁的他却看到山河还未收复,他夜不能寐。读。
师生齐诵古诗。
反复:遗民泪尽胡尘里,南往王师又一年。
师:这一位迟暮老人,至死不忘,梦寐不忘的爱国情。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两首诗,刚才我们结合着大家对第二首诗题的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学习。其实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相信有很多你自学当中产生的问题也得到了化解。我们学习古诗要像这样,边学边想,边问边思。这两首都是非常著名的爱国诗篇。一首豪情万丈,一首泣雪悲情。看来爱国有不同的表达。请你将这种不同的表达寓意的,和同桌诵一诵,背一背。开始。
图片
师: 这两首诗当中一定有许多打动你的地方。让我们把这些诗句,这些诗人,这些爱国情怀永记心间。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