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专项复习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专项复习

一、默写

(一)古诗文直接性默写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0.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曹操在《观沧海》里引吭高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示在生活中,我们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7.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孤零的感慨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寄托自己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9.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0.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接赞扬秋景胜过春光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的名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书写了诗人梦境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壮志。

13.《潼关》中谭嗣同以大气浩然之笔抒发冲决一切人生羁绊的豪迈情怀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4.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漂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呈现的美景。

15.羁旅之人,每当孤独愁苦之时,往往会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抒发自己的愁思。

16.班级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三)古诗文归类默写

《观沧海》(曹操)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正面写诗人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 秋郊夕照 图。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友来,不亦乐乎?”

7.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1.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论语>十二章》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①不亦乐乎不是很愉快吗?

②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③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

④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⑤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⑥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

⑧不舍昼夜:日夜不停。

⑨逝者如斯: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

⑩不堪其忧: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峨眉山月歌》(李白)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江南逢李角年》(杜甫)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写自已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诗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秋词》刘禹锡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李商隐)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十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1.陆游的《十ー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陆游在《十ー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是:夜阑卧听风吹丽,铁马冰河人梦来。

《潼关》)(谭嗣同)

诗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封建束缚、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诫子书》(诸葛亮)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其他课文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天上的街市》中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的句子是: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2.《天上的街市》中写作者坚信牛郎织女“定然在天街闲游”的句子是: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默写时不添字、不少字、不错字,按照原文默写。

二、古诗赏析专项

(一)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闻王昌齡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句子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悲愤、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答案】D.

【解析】“夸张手法”错误,应为“拟人手法”。诗人让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2.有人认为“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字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动向,体现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

【解析】答案要体现两个方面的意思,“闻”是什么意思,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诗人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友人的动态,另外要答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思路:词语意思+语境意思+情感(思想)                                                                         

3.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予明月呢?

【答案】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月亮,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诗人内心的悲愁无可排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只好把满腔愁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带给远隔千里的朋友。

【解析】要点出诗歌所用的手法,可以参照一般诗句赏析的答法:手法+句子意思概括+思想情感。但是在答题过程中要把“为什么”解释的更加详细一些。

(二)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

【解析】A正确,“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B正确,“朝平两岸阔”,写得恢弘阔大,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C正确,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一个“生”与“入”是有拟人手法。D错误,这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答案】内容上: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写法上: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交代了诗人客路行舟的美景;与尾联相呼应。

【解析】答题时要看题干怎么问的,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来答题。客路点明文中的“次”,写了诗人客行他乡。写法上运用了对偶,客路与行舟,青山与绿水,外与前。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脍炙人口,请说说其妙在何处。

【答案】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既描写了海日初升的美景,又点明了时令特点,并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最终取代旧事物,也表现了时光易逝,让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解析】要指出手法,“生”与“入”是拟人,然后要简单描述诗歌的意思,最后的情感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句中最能看出来?

【答案】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中最能看出。

【解析】问题指向非常的明确,诗歌情感要答准。

(三)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诗中“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虚实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及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C.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D.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答案】B.

【解析】B项的“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全是写实景,动静结合。并不是B选项中说的虚实结合。诗中虚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一阵秋风飘吹来,林木簌簌作响,海面上涌起了巨大的波涛,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大家只要能给把这个场面描述出来就可以了,但是一定不能过于简单。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从“若”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更能表达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以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题干问的是“若”字为什么用的好,一定要围绕着“若”来说,“若”字很明显的体现了这是诗人想象的一个内容,想象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想象?作者这么想象,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整篇营造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意境。

B.前三句写景,为后文作铺垫。

C.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甚是感人。

D.手法上对比映照,化动为静,缠绵悱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元曲的赏析,注意通读全曲,理解诗意,体会元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结合句子体会小令的表现手法。《天净沙·秋思》手法上对比映照,动静结合,缠绵悱恻,并不是化动为静,所以选D。

2.《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被后人誉为“            ”,曲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表明了          之情。

【答案】秋思之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羁旅思乡。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整体把握.这首小令很短,描绘出一幅凄涼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思乡的情怀.体现词作主旨的显然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解析】全诗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描述画面要结合翻译加入自己的想象。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答案】描写出一派宁静、安适的乡居景象,引发游子的思乡情绪,与游子漂泊天涯的处境形成反差,强化了情感的抒发。

【解析】要突出一个对比,小桥流水人家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可是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在外漂泊的游子更加的凄苦,思乡之前更加浓烈。

(五)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睛空一鹤排云上,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对诗曲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物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篇作品中作者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后者则是描写、议论兼抒情。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写作特色的理解判断,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理解判断。第一首诗是借景抒情,借秋景抒发羁旅之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抒情形式。第二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所以C选项说都是采用直抒胸臆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2.分析【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和【乙】中的“晴空一鹤”这一意象有何不同。

【答案】【甲】“枯藤、老树、看鸦”写出了秋天的萧瑟肃杀之气。【乙】“晴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有力,用这一意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解析】中国诗歌里常常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的后面常常是作者的情感,可以先表面,然后再深层意义的谈。

3.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何不同?

【答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是悲秋,表达了凄凉、思乡、感伤的心境。刘禹锡《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

【解析】此题考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对比,作答时要结合两首诗加以理解.《秋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独特的感受,表达了一种豪迈乐观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则借景抒情,借秋日凄凉、萧索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答案】C.

【解析】本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怀,但作者抒情时,却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用双关的手法隐晦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颠沛流离之感,所以C选项表达不准确。

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深微复杂,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概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解析】“落花时节”一语三关,不仅有自己身世的一个飘零之感,还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以往盛世的一个怀念,感慨。  

3.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答案】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七)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夜上受降城闻苗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B.前两句描写的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明亮和干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美好。

C.诗中的“回乐烽”是一处烽火台的名字,“芦管”是一种吹奏乐器,“征人”指的是戍边将士。

D.本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

【答案】B.

【解析】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征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寂。所以并不是自然环境的美好,这一表述有问题。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解析】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八)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有点累赘。

B.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C.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D.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家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家人。

【答案】A.

【解析】A选项“觉得有点累赘”错误;这样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案】这两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欢聚,西窗之下共剪蜡烛,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重逢情景。“何当”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与渴望团聚之深情。

【解析】要指出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通过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来缓解眼前的痛苦。

3.简析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涨”字的妙处。

【答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解析】词语赏析。结合诗歌意境概括句子含义、表达的情感,再指出该词的表达效果。

(九)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案】C.

【解析】“夜阑卧听风吹雨”是写实,故该项错误。

2.结合全诗理解“夜阑卧听风吹雨”中“风吹雨”的作用。

【答案】“风吹雨”照应了诗题;“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自然现象,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用“风吹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晩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   )

A 、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 、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 、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 、“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答案】D.

【解析】D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成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4、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

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答案】A.

【解析】A诗人病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借以衬托诗人的爱国情怀。

(十)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B.四句出现了五个地名,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有实用的,也有虚用。

C.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D.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

【答案】D.

【解析】“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这是作者乘船顺流而下看到的景象。

2.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构成一种清明秀美的意境。

【解析】高俊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山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文中写行船之快是用地名的转变来体现的,很有特色。

(十一)阅读谭嗣同《潼关》一诗,完成下列题目。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

【答案】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解析】参考下面第3小题。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思想感情。《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8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诗人把潼关写活了,特别通过“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来表达自己的心志,这两句写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作者将写景与言志巧妙地结合起来,“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简要分析。

【答案】首句从视觉角度,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解析】“终古高云簇此城”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从视觉角度写潼关形势十分险要;云之高亦衬托出潼关城之高大、雄伟;

“秋风吹散马蹄声”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寂寥而又辽阔。

(十二)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完成下列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 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答案】重阳节;“九日”;“登高”。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2735.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2月 14日
下一篇 2023年 2月 17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