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古诗三首》解读与设计

文/杨瑞霞

一、文本教学解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中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三年级学生也学过与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它们分别描写了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的习俗。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寒食节又名“禁烟节”“冷节”,在这期间要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是古代重要民俗节日之一。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围绕“风”展开描写了暮春时的长安城。风虽然无形无影,但是从“飞花”“御柳斜”两处动词中能寻觅到春风的踪迹: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春色美景,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选取暮春美景,通过“飞”字和“斜”字,看似在写花与柳,实则在描绘风,与“东风”相呼应。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时间转瞬即逝,来到了傍晚,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赐给近臣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近臣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其中“传”和“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诗句,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从诗的原题来看,这是诗人思念友人所作。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瑟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碧素洁、清冷萧瑟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三个字既写出了鸦鹊栖息树枝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凄冷寂寥。

“冷露无声湿桂花”,承接上句,借助感觉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冷露”与“无声”一方面渲染出秋夜景致的轻盈无迹之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凝神已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尽望”三个字,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并没有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极为动人的篇章。这首诗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或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三年级的民间故事单元有所涉及,六上《浪淘沙》“同到牛郎织女家”中也有相关典故。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会写“候、栖、鸦”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大致理解诗意,能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了解古诗中涉及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复习导入,重温习俗。

1.联结经验,激发兴趣。

(1)交流话题,回顾已有经验。

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三年级时也学过,谁还有印象?

(出示《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

(2)组织交流,感受传统习俗。

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我国的哪几个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你从中了解到哪些风俗习惯?

(爆竹、屠苏、新桃、旧符;雨纷纷、欲断魂;登高、插茱萸)

2.新课导入,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传统节日,了解传统习俗或传说,一起学习《寒食》、《十五夜望月》和《迢迢牵牛星》三首古诗。

(2)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师:诵读三首古诗,你能发现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吗?

《寒食》写的是寒食节,《十五夜望月》写的是中秋节,《迢迢牵牛星》写的内容跟牛郎织女有关,应该是七夕节。

【设计意图:本单元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关于传统节日,三年级综合性学习单元学过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了解了传统节日习俗,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联结已有经验,调动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建构,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初步感知传统习俗中所蕴含的文化美。】

(二)学习《寒食》,结合资料,了解习俗。

1.借助资料,认识节日。

(1)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反馈朗读:指名诵读古诗,重点正音“御柳斜”,同桌互相检查朗读。

(2)借助注释,读懂大意,了解寒食节。

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寒食节,教师相机补充资料: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禁火,不能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据说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介子推有关。播放《寒食节的来由》。

2.想象画面,感受习俗。

学习活动:

自由诵读古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由诵读古诗的后两句,说说古代寒食节有怎样的风俗习惯?

(1)抓关键字词,交流想象到的画面内容。

通过“无处不飞花”“御柳斜”,想象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从“飞”和“斜”中体会春日美景的灵动。

(2)结合资料,交流联想到的画面内容。

结合资料,交流寒食节赐火的习俗,通过“传”“散”想象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族戚们的府第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想象画面:一是借助诗句展开想象,二是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三是联系传说故事或搜集到的民俗资料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画面,一行行诗句会变成一幅幅生动立体的画面,在丰富的想象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聚焦景物,体会诗情。

1.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交流,说说古诗大意及表达的情感。

2.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聚焦景物,想象画面。

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庭院内的月夜秋景、微冷的秋露和冷寂的桂花幽香。

(2)借助意象,体会情感。

带入角色,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面对一轮圆月,诗人作何感想,对友人会有怎样的思念之情。

(3)结合课后题,拓展类似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随园诗话》

【设计意图:这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诗人思念朋友之作。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学习时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迁移学习《迢迢牵牛星》,结合资料,了解传说。

1.迁移方法,自学古诗。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这首诗使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叠词,以及双声词“河汉”“素手”“清浅”等,读出节奏,能展现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也能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联系已有经验,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已有经验包括《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两篇课文内容,以及《浪淘沙》中“同到牵牛织女家”的典故,联结已有经验,借助注释,把握古诗大意。

2.合作学习,交流自学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古诗大意及想象的画面、神话传说及诗人情感。

(2)其他小组倾听、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设计意图:《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文人五言诗,创作年代久远,但描述的神话故事却为学生所熟知,且古诗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作为单独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1386.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月 27日
下一篇 2023年 1月 28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