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导读课

 
                             数九寒天冬至到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导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冬至的历史发展、冬至的物候变化、冬至的传统习俗。
能力目标:提升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孩子领略古代文化魅力,培养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准备:ppt、《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教案。
 
一、导入
(1)观察《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本书
      引导孩子观察这套书的封面,让孩子分享自己的发现。(插图、书名、出版社)
(2)节气猜猜看
     没错,这套书是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的,你们了解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吗?为了考察大家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熟悉度,老师设置了一个有趣的节气猜猜看的环节,请大家根据节气来抢答。
①这个节气重要的习俗是扫墓踏青与踏青郊游。
②这个节气人们会吃一种美食——饺子。
③这个节气意味着万物复苏。
二、授新
(1)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①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②二十四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夏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冬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直到西汉时才成为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2)二十四节气具体内容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读一读,唱一唱《二十四节气歌》
①各种形式的朗读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廿:念二十)
下半年是八廿三。
后两句意思:即上半年的节气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②利用音频文件,教学生唱《二十四节气儿歌》
(4)二十四节气——冬至
①冬至,又称“冬节”、“贺冬”,与夏至相对。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②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③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④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⑤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⑦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5)冬至三候
①什么叫物候?
物候:七十二候,是我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它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②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鹿的角开始脱落;
三候水泉动: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并且温热
(6)冬至习俗知多少
①南方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中的“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②北方吃饺子
北方地区,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7)冬至吃饺子的趣味故事
     医圣张仲景冬季返乡之时,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襄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易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字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名谣。
(8)冬至古诗积累
①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重点词语释义:
邯郸(Hán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驿: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
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夜深:犹深夜。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译文:
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想到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
②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重点词语释义:
1. 天时:指自然变化的时序。
2.人事:人世间事。
3.日相催:逐日相催。
4. 阳生:阳气初生。
5. 五纹:五色彩线。
6.添弱线:据史书记载,古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刺绣女工每日的工作量要比前一日增加一线之工。
7 .吹葭(jiā)六琯(guǎn)动浮灰:古代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乐律(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的玉管内,每月节气到来,相应律管里的灰就自动飞出。
8.葭:初生的芦苇,诗中指代芦苇内膜烧成的灰。
9.六琯:亦作六管,指用玉制成的确定音律的律管。
10. 岸容:指水边景象。待腊(là):待到腊月时分。舒柳:指柳叶萌生,枝条柔和。舒,舒放,萌发。
11. 云物:指景物。不殊:没有区别。乡国:即家乡。
12. 覆杯:尽饮。覆,倾,倒。
 
译文:四时变幻,人事更替,冬至后阳气上升,春意萌动。
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芦管吹灰则知冬至已到。
腊月到来,岸边的柳树开始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
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我叫小儿干尽杯中酒,不要辜负了眼前的良辰美景。
 
三、家庭作业
①了解小寒、大寒、立春节气相关知识,如物候、民俗、民间传说。
②积累小寒、大寒、立春俗语、诗歌。 

微信扫码,在小程序内阅读
搜索标题,找到相应文字,可免费复制
赞(0) 打赏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