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文本教学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郭佩姝

文本教学解读
作家铁凝在《盼》这篇文章里,以小女孩的视角叙述了这样一个可爱的故事:妈妈为“我”买了一件绿色的新雨衣,“我”爱不释手,从此日日夜夜盼望着天阴下雨,好有机会穿上它。好不容易有一天真的下雨,但是却因为已经是放学时间,“我”多次找借口想穿雨衣外出,但都被妈妈拒绝。令人惊喜的是,第二天一早又下起了雨,“我”终于得偿所愿。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如果说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从不同方面来围绕中心意思写”,那么第16课《盼》,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选取不同的事例,突出表现中心意思。”
统观《盼》的故事情节,为了突出表现“我”盼的心情,铁凝选取了以下事例:1-3段——得雨衣,盼下雨;4-15段——盼来雨,盼外出;16-17段——出不去,盼雨停;18-20段——又下雨,盼望实现。在详略分布上,作者并没有平均用力,从每件事所占的篇幅就能看出,其中“盼来雨,盼外出”是重点详写的部分,其余几件事略写,但不论详略,这其中每件事都是紧紧围绕着“我”焦急而充满期待的“盼”这一核心要点来写。
除了落实理解“紧紧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这一语文要素外,本课对于让学生学习如何“把重要的事例写具体”也起到了典型范例的作用。文章重点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以及环境的描写,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和“盼”的情感细腻生动的呈现出来,具体来看:
首先,作者擅长捕捉能表现人物情感的动作。例如第2自然段,“我一边想,一边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一系列动作充分展示出“我”对新雨衣的爱不释手。再如第4段,下雨了,“我”的表现是“放慢脚步……伸手试了试周围……兴奋的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第18-20段,又下雨了,“我”如愿能穿上新雨衣时,“我”的表现是“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的打开衣柜、拿出雨衣、挺着脖子、小心翼翼跑下楼、甩着袖子”,这些动作一气呵成,把“我”的那种喜悦和兴奋展示的淋漓尽致。
其次,想把“盼”写具体,当然离不来细腻的心理描写。本文共出现了4次“我”的心理活动。第一次是在第3段,“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出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我”一心盼着下雨,但天就是不遂人愿,于是“我”就埋怨起了太阳和天气预报。第二次是在第4段,变天了“我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第三次出现在第16段,晚上“我”在窗口张望,想着“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第四处出现在第17段,看到窗外雨后的美景,“我”本能想到的却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通过这些心理描写,谁都可以看得出来,“我”满脑子都是新雨衣,“我”的盼望溢于纸上。
再者,人物的语言和人物间的对话,让“下雨了,盼外出”这一重点情节显得更生动、更有层次。文章第5段到第14段都是由人物对话构成的,情节在人物对话中逐渐展开,“我”的情绪也在一来一回的对话中发生着转变。从最开始兴奋叫嚷,到失落嘟囔,再到不甘心地编造借口,最后是彻底失望后沉默。
此外,盼的情绪不仅体现在对“我”直接的描写上,作者也通过环境描写,借景抒情,侧面烘托了“我”的情感。比如4段中“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笑” ,“我”看到要变天了十分高兴,于是听到路边风吹小杨树的声音,竟觉得那是小杨树的笑声。再如文章最后一句“我觉得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雨滴哪里会起劲儿的跳跃,一切景语皆情语,跳跃的其实是“我”快乐的心情。
综上所述,本文承载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两个具体目标,一是围绕着中心思想选取事例,二是通过动作、语言、心理、借景抒情等方式把事例写具体,教师授课时,要注意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使用了大量叠词:扁扁的、窸窸窣窣、凉冰冰、安安静静、瓦蓝瓦蓝、沙啦啦、厚墩墩、嘻嘻地、瓶瓶罐罐、满满当当、明晃晃、静悄悄、甜丝丝”非常符合儿童的语言风格,随处透露着清新可爱。
 
学习目标
1. 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
2. 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 感受课文是如何把“盼”的心情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活动设计
一、初读文章: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学生已进入六年级高段,拥有较强的自主预习能力,因此,本堂课建议采用自主预习+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并进一步明确本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给学生20-30分钟时间,依据学习目标和提示,自主探索发现本课的核心问题。
建议给学生的预习提纲如下:
二、导入新课,落实基础
 1. 盼是常见的心理活动,在生活中,你曾经特别盼望过什么?
通过交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能与文中的“我”共情做铺垫。
   2.预习时,你发现本课有哪些好词难词,这些用词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扁扁的、窸窸窣窣、凉冰冰、安安静静、瓦蓝瓦蓝、沙啦啦、厚墩墩、嘻嘻地、瓶瓶罐罐、满满当当、明晃晃、静悄悄、甜丝丝等”本文大量出现的叠词,这些词中不仅包含ABB式,还涉及到ABAB式,以及AABB式。大量叠词的使用,非常符合儿童的语言风格,让整篇故事显得更加活泼可爱。
三、把握内容,梳理情节
1.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回答,故事中的我在盼什么?为什么盼?
2.共同交流预习成果,梳理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本文总体上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书写的,因此,在概括事例分大段时,可以提醒学生重点关注时间词,比如“有一天、吃过晚饭、第二天”。划分好板块后,再去逐一概括。
1-3: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于是我开始盼望下雨。
4-15:盼来下雨天,我想以替妈妈打酱油为借口穿雨衣出去玩,却被妈妈拒绝了。
16-17:雨下个不停,可我又不能出门,怕雨下完,于是我开始盼望雨停。
18-20:第二天又盼来了雨,我如愿以偿,穿上新雨衣,快乐出门。
 
以上每一个事例都紧紧围绕盼字展开,把这样精炼的结构图展示给学生,对于学理解“如何围绕中心,选择事例”非常有帮助。
3. 根据概括出的提纲讨论哪些事例写得详细,哪些事例写得比较简略?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体会情感,学习方法
1. 默读课文,想想看第二自然段是如何写出我对新雨衣的喜爱的?
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段我的动作及表现,从细节中感受我对新雨衣的喜爱。此外,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强调地写出我对新雨衣的喜爱?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后文我的盼望立得住脚,如果不够喜欢,自然不会有下面盼的情节。
2. 找找全文哪些动作、语言、心理、环境等,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我“盼”的心理活动?
1) 动作——重点抓住以下具体赏析。
Ø 第4段:下雨了,“我”的的表现是“放慢脚步……伸手试了试周围……兴奋的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Ø 第18-20段:又下雨了,“我”如愿能穿上新雨衣时,“我”的表现是“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的打开衣柜、拿出雨衣、挺着脖子、小心翼翼跑下楼、甩着袖子”。这些动作把“我”的那种喜悦和兴奋展示的淋漓尽致。
2) 心理——重点关注以下4处心理描写,揣摩其中体现出的情绪情感。
Ø 第3段:“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出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抱怨)
Ø 第4段:变天了“我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急切)
Ø 第16段:晚上“我”在窗口张望,想着“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渴望)
Ø 第17段:看到窗外雨后的美景,“我”本能想到的却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满脑子都是雨衣)
3) 语言——重点关注5-15段“我”与妈妈的对话,观察“我”情绪的变化。
兴奋——失落——不甘心——彻底失望
4) 环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有好几处环境描写,暗藏着“我”按捺不住的高兴的情绪,你能找到吗?
Ø 第4段:“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笑”。
Ø 第20段:“我觉得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五、回顾总结,拓展练习
1. 梳理总结,从《盼》这篇课文里,你学到了哪些“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文章”的方法?
核心要点:选取典型事例——安排详略分布——通过对环境和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的描写,去把文章想表达中心写具体。
     2. 拓展训练,请自主完成课本“初试身手”部分的题目,为“戏迷爷爷”这一主题,选择适当的材料,将材料归类,并选择其中一个事例将其写具体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