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似看山不喜平——观《草船借箭》一课教学所思

人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在教学中这句话也可以改为“教似看山不喜平”,任何课,如果不能多一些变化,多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那么课堂上的学生只会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学习缺少了一份主动性,以及一份全身心投入的积极性。时时能让学生眼前一亮的学习,一定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收获。就拿《草船借箭》一课来说,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设计的主话题都是围绕“神机妙算”这一个词来做文章,如常见的问题便是: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的阅读交流过程虽然很顺畅,但总觉得会缺少一点精彩。如何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经典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名著的学习乐趣,广东陈德兵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真正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立足于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的突破,带给学生一堂精彩不断的语文课。下面,撷取其中几则片段,和大家一同品析陈老师的具体做法。

(一)

作为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课文,如何将原文的资源引入到课文学习中,这是对老师教学智慧的挑战。为了引入而引入,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思考,在教学中达不到想要的学习效果,其意义并不明显;大量的引入,在课堂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完成对引入材料的学习,这冲淡了对于课文本身内容学习,有点喧宾夺主,同样并不可取。而陈老师的做法却非常巧妙,且看:

师:你们读过原著吗?我们一起看一看,课文选自《三国演义》,原文的题目是这样的。(课件出示:用  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一个字。

师:看过原著的同学,知道少了一个什么字吗?

生:不记得了。

师:忽略了。那我们想办法把它补起来!你想到的是——

生:计谋。

师:用计谋孔明借箭,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80分!理由:下联已经有一个计了,上联也用计,重复了。词性也对不上。

生:智谋。

……

师:再想!到嘴边上说不出?

生:奇谋。

师:哪个奇?

生:奇妙的奇。

师:前面的同学功不可没,由计谋到了智谋,由智谋到了巧谋,由巧谋到了妙谋,由妙谋到了奇谋!

师:看一看,原著题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生:(惊呼)奇谋啊!

师:一起读一读,要铿锵有力!

生:(齐)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将原文中的题目作为学习的资源,一方面在填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另一方面,在学习的起始就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全部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能一步步思考的过程中,最后得出与原文相一致的题目时,这时的学习快乐是无法比拟的。而紧接着,老师又紧扣着“奇谋”,让学生回到文中找相关的语句,发现诸葛亮的“奇谋”体现在哪些字词句上,进而发现诸葛亮这一人物的特点,正因为有了学生一开始在填空中兴趣的激发,这里学生的学习格外用心,与文本开展切实有效、生动投入的对话。跳出文本,合理引入原文的题目作为教学的资源,形成课堂强烈的学习磁场,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匠心智慧,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别出心裁却又恰到好处,为这样的设计点赞。

(二)

在经过第一轮的学习的高峰体验,学生的学习状态会逐渐趋于平静,课堂这时容易走向沉闷,看不到学生继续在学习上的生动面貌。所以,老师需要再次点燃学生,给学生注入新的活力。这就需要跳出课堂习惯性的做法,让学生在更新的学习挑战中,焕发出更加热烈的学习激情,在充分的读、学、思、悟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美妙体验。陈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认识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后,又安排了以下的教学:

师:如果让你做文中的一个人物,你愿意做谁?

生:(异口同声)诸葛亮!

师:不愿意做周瑜吧?

生:(齐)不愿意。

师:周瑜太小人了,是吗?

生:(齐)是。

师:佩服诸葛亮,是吧?

生:(齐)是。

师:这么聪明的人谁都钦佩!但是,陈老师要说的是:诸葛亮是没遇上我,要是遇上我,他就完了!

师:我不说大话,看课文,(课件出示:在整个借箭的过程中,诸葛亮可有什么纰漏?)也就是漏洞。一旦这个漏洞被周瑜抓住,他就完蛋了。

生:如果鲁肃没有保密的话,诸葛亮的计划会失败。

师:你说的是如果,但是这个如果在课文中没有变为现实,诸葛亮板上钉钉认为,鲁肃就不会泄密。

生:诸葛亮没有想到隔墙有耳,旁边有人偷听。

师:哈哈。诸葛亮不会这么不小心。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周瑜派人到江边搬箭呢?造箭不会在江边造啊。

师:如果你是周瑜,你会怎么想?

生: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了!

……

就在学生为诸葛亮的聪明而钦佩,甚至人人都想要做诸葛亮时,老师的教学却又别有奇招:在整个借箭的过程中,诸葛亮有什么纰漏?这是一个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问题,对文中这么一个大加褒扬的人物,难道也会存在什么问题吗?这给学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头脑冲击,所以,学生立即兴趣勃勃地再次走进文本中,开启了又一轮品读文本语言、探究人物特点的学习之旅。这样,本来学生已经放松下来的思维,又得以新的激活,这同样离不开老师在设计中的“不走寻常路”,但谁能否定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具有吸引力啊!只有当学生充满对学习的好奇,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他们才能真正爱上学习,爱上语文。身为语文老师,要能够创造出这样充满学习魅力的课堂情境。

(三)

课堂是有学习节奏的,有时疏可走马,有时却又需密不透风。把握住课堂的这种节奏,其实也就是紧踏着学生的学习节拍,让课堂源源不断地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沉浸于课堂学习美好的精神享受之中。这时的课堂,令学生喜爱,也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到存在的“漏洞”之后,老师又将教学向前推进。

师:但是,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漏洞的。或者说,作为这样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纰漏。如果你现在是诸葛亮身边的一名谋士,你是不是该提醒一下诸葛亮?

生:是。

师:如果你是周瑜身边的一名谋士,是不是也应该提醒一下周瑜啊?

生:不该!

师:你们坚定地站在诸葛亮这一边是不是?你们都希望诸葛亮好好活着!好,我理解你们的选择!现在赶紧提笔给诸葛亮写一封信,把你的想法告诉诸葛亮。要言简意赅!(生写作五分钟左右)

师:好,时间到!谁来汇报一下?

生:孔明先生,您好!(师插话:很诚恳!)您草船借箭的计策真妙,不过,在实施过程中,我有两个小小的建议,望您采纳。(师插话:很谦虚!)否则,您性命难保啊!(师插话:很严重!)首先,您不能告诉周瑜到江边搬箭,那样会引起他的怀疑,您直接说“三天后把十万支箭送到都督府上”就可以了;(师插话:很清楚!)其次,您在造箭的三天时间里,不能一支箭也不造,而应该大张旗鼓地造、认认真真地造,这就可以好好地麻痹周瑜,不给他破坏您计划的机会。兵书上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您懂的!(师插话:很幽默!)……

这里,老师安排了一个具有穿越反转意味的环节,让学生穿越一千八百年,作为诸葛亮的谋士,给诸葛亮找纰漏、写书信、提建议,这样反转让学生与诸葛亮开展平等对话,挑战偶像,颠覆认知,这既是思维训练,又是语言实践训练,学生的兴奋点同样被牢牢吸引在课堂之中。课堂教学的过程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师的教学总是突破学生习惯上的“套路”,用一根充满魔力的“红线”,一头牵着学生,一头牵着文本,而老师就是那个让这根“红线”发挥出巨大作用的人。陈老师的课堂,正是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点。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学生的学如此生动,如此高效,也看到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字里行间,乐此不疲,熠熠生辉。

“教”似看山不喜平。陈德兵老师这堂课的几则片段,很好地向我们呈现了教学之中如何上出变化与新意,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与语文学习进行“亲密拥抱”的过程,值得我们细细学习和品味,相信也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教学启发。

(选自微信公众号“天涯的自留铺子”)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18644.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1年 10月 5日
下一篇 2021年 10月 5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