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中“苏子曰”段教学感悟

《赤壁赋》中苏子与客夜游赤壁。客感时怀古,哀叹物是人非、生命短暂而又渺小。“苏子曰”这段话不单是苏轼对客的劝慰之语,其中更是饱含哲理。以往的教学中都简单的认为这一段表现的是苏轼纵情山水,对大自然的喜爱,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过于简单。这其中其实包含了苏轼整个人生观的体认。

苏子以眼前之景“水和月”作比,江水奔腾流逝,但一江之水一直都在;月圆月缺,月亮也一直高悬在天空。苏子首先揭示出事物都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属性。在此基础上,苏子提出以变的视角看待事物,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动;以不变的视角看待事物,则个体的人同事物一样永恒。不变的视角如何理解呢?可以从个体的生命价值的独一无二性角度理解,个体外在生活经历和内在的生命体认都是独特的,无论是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还是在亘古的历史时间里,都是不能掩盖的,是确实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当然个体的人同客观事物都是永恒的,也就没有羡慕客观事物的必要。

以上两个角度已经对客的三重疑惑进行了解答。苏子不满于此,又提出人该“取”何物,苏子明确指出人不该“取”有主之物,而应该“取”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并且说它们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诚然,“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的特点。但参照前边的不“取”有主之物的特点来看,要“取”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 真正原因在于它们“无主”。苏子这段话最后所谓的“取”指的就是人生追求,与物长存的个体生命一定会有所求,那要追求什么呢?苏子在此的建议就是追求“无主之物”。显然,“主”不能简单理解为“主人”,认为大自然没有主人,我们要追求大自然的美,那是陶渊明隐士的情趣,苏子不是隐士。“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主宰”,从朴素的观点来看,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代表的大自然是自由自在的,是不被“主宰”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无实用的。而自然之外的其他事物,如我们周边之物,一样样一件件,都是人为“主宰的”,都是有用的。追求无“主宰”之物,实际就是追求无用之物,在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苏轼“入道”。追求实则就是欲望,人们会有锦衣玉食的物质欲望,也会有掌声和鲜花的精神欲望。世人都在追求“有主之物”,认定物的主人就是自己,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欲望已如牢笼,围困住每一个追求的它的人,看似孜孜不倦的追求,实则是在欲望的牢笼里困兽犹斗。如何解脱,苏子说追求“无主之物”,这里的“无主之物”也许就是远离欲望,为什么不是摒弃欲望呢,因为清风和明月还是“声色”,在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苏轼“出世”了。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徐晓峰所说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体道”的方式超越了或归于佛,归于道,归于儒的简单叙述。因此,苏子在人生追求上已然是“出世入道”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古文阅读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2021-8-29 10:50:13

古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训练:《飞事亲至孝》

2021-11-11 9:24:42